APP下载

论高校语文教育的双轨发展思路

2017-08-05侯知佩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美文大学语文语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文之为德也大矣”,“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1]追寻人文之元,群览人文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我国历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当代高校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教化要通过什么途径呢?大学语文教育在使学生得到人文涵养的同时,需要兼顾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哪些新思考呢?这就是我们所要论述的问题。

一、高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轻文思路的延伸

重理轻文是长期应试教育遗留的问题,这种片面的学科认识观念给高校语文教育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潜意识中,学生已经具有此种深刻认识,理科比文科重要,学理更容易在这个社会立足,这无形中给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增加了难度;第二,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这种观念恰好迎合了社会上唯“实用主义”马首是瞻的浮躁心态;第三,重理轻文使学生越来越拒绝看似“无用”的文科课程,精神无操守的“空心人”在当代比比皆是。

(二)功利主义心态的影响

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重物质轻精神、重实利轻操守的功利主义心态已然侵蚀到了大学校园之内。文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斯文在兹”的“文”在金钱至上的今天遁迹山林。以至于,大学教育成为了职业培训场。凡是与职业无关、与快速收效无关的课程学生都弃之如敝履。

(三)大学语文教材的滞后性

目前,高校的语文教材,大多数使用周期已过十年,这显然与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不同步。“90后”由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过于强大,也使其从内心深处抗拒旧的事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还处在身心成长阶段的大学生难以辨别良莠信息,跟风、追新的心态也使他们难以认真思考旧文、古文的精髓。提出教材的滞后性不是苛责古典文学篇目选编比例过高,而是提醒教材编写者,在选编语文教材篇目时,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考虑其对所选文章的接受程度。我们一味地追求经典,恰恰与当前日益世俗化和大众化的大学文化环境背道而驰。

二、双向发展思路的提出

双向发展既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又重视语文教育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德育目标的重要体现。语文教育走向实用性,是大学课程服務地方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一发展思路兼顾语文教育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两项使命,已在当代高校语文教育领域形成了广泛共识。

(一)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1.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3]分析失去文化自信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近代我国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落后而导致的弱国子民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态度也使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不能够认真对待本土文化的优越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策略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文化的“西化倾向”已是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进入21世纪之后,当代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我国本土化的文化也越来越体现出了其坚韧的生命力和高瞻远瞩的先进性。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优秀文化的弘扬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时代给予当代大学生的一个要求,也是时代对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一个新的考验。

2.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祖留给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它凝聚着我们这个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追求。通过长时间的语文一线教学,我们总结出来这样的经验: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学生的人生规划、人格塑造、职业规划、社会定位、未来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认真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由外到内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有趣性和有用性。第二,挖掘最具魅力的传统文学篇目。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刻板枯燥、深奥难懂的代名词,把历史人物的有趣人生故事和这个时代联系起来,历史性与时代性合二为一,使学生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第三,教学方法必须多样性。讲、读、学、演、论相互结合。

3.精选文质相符、寓教于乐的美文

《论语》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美文是文质相符的经典著作,是古今圣人留给我们的精神源泉,浸透着民族的智慧、先贤的思想、华夏的文明。君子高尚品德的培养需要阅读美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人格境界的提升,需要美文共赏的课堂。纵观当下语文教材,我们发现,其中弘扬真善美、有助于学生人格塑造的美文篇目编选太少。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需要让学生在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涵养品德,在美文的熏陶中,与先人对话,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知白守黑,文明以止。

(二)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实用性

1.新常态下的语文教学新思路

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实用性,是新常态下助力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合理要求。高职教育、实用性大学的使命概括有二:一是培养高素质、高涵养、高文化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传承者;二是培养高能力、高技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根据以往的高校招生数据来看,大多数学生“听”、“读”的能力还算合格,但“说”和“写”的能力严重不足。这是应试教育弊端带给高校教育的后遗症。那么,怎样快速消除这些遗留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2.突出语文的言说与交流功能

“语文”二字,拆解开来就是“语”和“文”的互相交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学“文”,这样就忽视了语文课程的语言交流功能。另外,非中文专业课程往往着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误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只会动手“做”而不会“说”的错误思路。传统语文课堂,“满堂灌现象”仍然严重,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互动。因此,我们提出突出语文的言说与交流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公开场合说话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学会重塑自己的性格。

3.学好语文与人生规划

当前高校,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一方面,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前途非常迷茫;另一方面,信息化侵袭的校园,“电脑控”、“手机控”大军层出不穷。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虚度年华、蹉跎岁月的窘境中。这背后映射的问题是:学生潜意识中根本没有认识到专业学习对于其日后就业的重要性。

“以人生规划来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策划与设计,实现从学业生涯到社会生涯的顺利过渡,实现学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的相互协调与结合,是近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逐渐形成的共识及关注的重点。”[5]语文课程作为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承担着高校立人、立思想、立理想、立规矩、立人生规划的重要工作。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首先是教书、其次是育人。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必须使学生学会辨别真知假知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还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的密切联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小处看,高校语文教育上承中学语文教育的延续性,下承大学生步入社会与人交流的现实性。从大处看,高校语文教育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很好地预防了“高技能、低文化”毕业生的产生。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迫使高校越来越重视综合人才的培养。没有文化素养的毕业生、不会与人交流的毕业生、不会说好母语运用好母语的毕业生,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浪淘沙下,必将认识到,无语则无人格,无文则无文明。

参考文献:

[1]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上冊)[M].济南:齐鲁书社,1981.

[2]李桂芳.大学语文的现状和未来[J].宜宾学院学报,2005,(5).

[3]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金国雄,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侯知佩 安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455000)

猜你喜欢

美文大学语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文欣赏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美文阅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动漫美文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