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与专科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的比较研究

2017-08-03张静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业意识创业教育

张静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创业教育也逐渐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本论文主要是基于分析本科大学生和专科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一项调查研究。创业意向主要从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创业指导需求等三个方面展开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影响本科和专科大学生在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探求他们的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了解创业指导需求等方面的不同,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意识;创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创业教育也逐渐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创业不仅能解决创业者自己的生存发展还能创造就业机会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创业教育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也从自主探索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从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看,创业课程设置不灵活、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脱节、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这是目前创业指导的难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来源大多数是没有创业经验的半专业教师或从行政部门转岗的指导教师,经过短期集中培训后成为学校创业指导教师。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开办一个企业公司就是创业,有的认为开创一份事业叫创业,有的认为创业就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有的认为开创性的工作就是創业。至于创业的目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目的是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有的认为创业目的就是赚更多的钱,还有人认为创业目的可以解决就业。从国家高校信息咨询和国家就业指导中心2006-2007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大学毕业生中有强烈创业意向的仅占25.93%,有过创业意向的占53.02%,有创业潜质的占10%。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概念分析

个体的创业意识强度因人而异,同时也因地而异。不同的学者对创业意向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创业是个人或团体必须贡献出时间和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实践操作中的必要风险,由此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同时获得财富的回报、精神的满足和个人的独立精神,最终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过程中,创业意向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处于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的中间位置,个体与环境的变量通过创业意向支配创业行为。创业行为是指个体在开创一个新公司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活动。简丹丹认为,创业意向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倾向,即在计划开创新公司前,潜在创业者会对现阶段自身所掌握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启动资金、自身创业潜能、所拥有的创业外部资源、市场需求等内外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基于这种考虑而做出的对自身是否适合创业的综合评估和判断。

三、调查结果分析

据调查结果发现,本专科大学生创业意识整体水平为中等,而且差异不显著。在性别方面,男女大学的总体创业意识在创业行为态度和创业主观规范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创业行为态度和创业主观规范方面的得分显著程度均低于男生,但不同性别在创业知觉行为控制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方面,在创业行为态度和创业主观规范方面,大二学生最为显著,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降低,大三、大四年级为最低,但年级差异在创业知觉行为控制方面都没有显著影响。在不同专业方面,不同专业中,文科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工科的学生,并在创业行为态度、创业主观规范和创业知觉行为控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非常重大。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的行为或创业成功不仅能验证自身的想法,享受过程中的挑战,不断创新,锻炼意志,超越自我,带来个人成就感和财富;另一方面,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会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创意和新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迅速转化,不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四、反思与建议

1.鼓励大学生把创业意向转化为创业行动。

由于经济形势下行等客观原因和“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观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现在的高校对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在实际情况中,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与每年实际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差距巨大,且年级越高的学生,自主创业意愿越低。这说明高校创业指导的最大挑战并非学生创业意愿不足,而是创业意愿难以保持并转化为创业行动。因此,高校在开设创业课程,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业心理学、成功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建立。如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创业路径,摸着石头过河,使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增强创业信心。

2.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加强关注与培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实习经历等等情况对大学生从创业意向影响比较重大。学校方面应对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提供灵活多样的创业课程设置,从课程设置、教育体制上逐渐转变现阶段目标单一的教育培养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敢于冒险创新,敢于接受挑战。对于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较为突出。因此,高校可以结合这些特点,重点关注自主创业意愿较高的人群,发掘其中具有较高地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等特征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跟踪指导。

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因为大学生已经完全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所以大二、大三阶段是学生创业意识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就要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锁定,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知识,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大学四年级需要到一些相关单位参加就业实习或者社会实践等,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打下坚实基础。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充分挖掘了自身的个人潜力,让自己意识到潜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另一方面也逐步提升了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缩小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距离。

4.政府及社会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支持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综合各种因素的系统,包括着创业硬件环境和创业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创业硬件环境包括政府是否有资金扶持、教育培训、是够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开发转移效率、进入壁垒等:软件环境包括是否具备良好完善的金融和市场环境、文化和社会规范等。除政府主导之外,还须通过社会层面上各种专业协会、创业教育中心、学术研究组织、创业基金会等组织,形成相互支持发展的创业教育推进机制。作为高校,必须从长远考虑构建创业教育体制,重点发挥高校在完善创业成果转化为中介机构的功能,尤其是发挥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等机构在推动高校创业活动成果转化中的职能。

猜你喜欢

创业意识创业教育
大学生微商创业与创业意识培养
岗位创业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结合专业特色培养中职牧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
对中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