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母之母

2017-08-03匡济

看历史 2017年7期
关键词:核动力船厂舰队

匡济

航母是大国重器。能建造航母的国家,都是拥有雄厚工业实力的强国,能建造航母的船厂,也无一例外都是历史悠久、技术强劲的知名造船企业。且看一看那以航母为左膀右臂的美国,有多少船厂能造航母,又有几家存在至今,仍在加班加点、断钢削铁……

钢铁之歌

1903年12月17日,来自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航空时代的大幕由此拉开。

美国海军对这种“铁鸟”兴趣浓厚,1910年11月14日,一位勇敢的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架飞机从美国海军一艘巡洋舰上成功起飞,没有坠海。航母的故事由此开启。

在随后的一战中,交战各国都出现了水上飞机母舰,实际上多为民船改装而来,用以容纳装有浮筒、可在水面起降的飞机,这便是航母的雏形。

1918年5月,英国用一艘客轮,改装出世界上第一艘航母。四年之后,美国海军如法炮制,用一艘拉煤船,改装出美国第一艘航母。

接下来,就是正规航母的竞争了。

所谓正规航母,即在建造之初,就是以航母为设计目的,而不是中途临时改造而成。这方面的第一名,有点意外的是,竟然是日本人。1922年,充满军国主义野心的日本军方,在美国人改装拉煤船的时候,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正规航母“凤翔”号。

恰逢此时列强签订了一个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各自海军规模进行了限制,许多正在建造的大型战舰都要拆除。正想造航母的美国海军灵机一动,选中了两艘在建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命船厂将其改为航母。虽然又是中途改建,但比起拉煤船来,战列巡洋舰更结实得多,只不过对于从来没有造过航母的船厂来说,这可不是轻松的差事。

受命者有两个,一个为伯利恒钢铁公司下属前河船厂,另一个为纽约造船公司。

前者伯利恒钢铁公司是创立于19世纪的美国王牌企业,其创始人查尔斯·施瓦布曾是“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身边的首席助手,后来借助华尔街的力量,组建自己的钢铁公司,时间是1904年。这家钢铁公司是在合并几家大型企业的基础上组建,故而从一诞生时,就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巨头。造船业是其核心业务之一,依靠资本的力量,此巨头大肆收购美国境内的知名船厂,1913年,有30年历史的前河船厂被纳入其麾下。

这家位于马萨诸塞州的船厂以生产船用发动机起家,在1893年开始接到军方订单。随着军方订单规模从一两千吨的驱逐舰,上升到一两万吨的战列舰,船厂规模也急剧扩大。这种扩大所需要的投资,在军方收货付款之前,大部分都需要船厂自己投入,结果就导致船厂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最后才落入了伯利恒手中。

伯利恒麾下船厂不少,但既擅长造军舰又擅长造民船的不多,前河船厂是其中水平最高的一个。施瓦布先生决定将其发展为一家“能造任何船”的美国顶级船企,为此特意合并公司下属船厂,成立造船部,总部就位于前河船厂所在的昆西市。在大量金融资本的注入之下,加上施瓦布先生在政界的关系,前河船厂迅速壮大,一战时期,创下了28天建造一艘驱逐舰的纪录。

一战结束之后,前河船厂已经实现“能造任何船”的目标,除了新近诞生的航母。

前河船厂如此,纽约造船公司也好不到哪儿去。这家成立于1899年的船企,创始人是一位道桥建筑商。看似不靠谱的跨界,实则带来了许多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其修建厂房、船坞、码头、道路等等设施时,布局合理,成本较低,建筑进度很快。1899年7月,船厂开始建设施工,到1900年11月就开始建造第一艘船,随后开始大接订单,美国进入20世纪后最大的两艘客轮:26500吨的“蒙古利亚”号和27000吨的“满洲利亚”号即是由其建造。六年之后,这家船企开始从军方那里接单,而且一上手就是接近两万吨的战列舰,可谓是高水平、高起点。

在受命改装航母之前,纽约造船公司已造出四艘战列舰。虽比不上前河船厂的“全能”,但在速度上,此船厂当是美利坚第一,如“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当时分别在四家船企开工建造,在军方决定选择两家建造进度最快的出来改装为航母时,第一名就是它(完成进度超过29%),第二名则是前河船厂(26%),而前者开工时间比后者还要晚8个月。

但速度快的纽约造船公司與“能造任何船”的前河船厂一样,航母是对它们而言一个全新的事物,也是在当时最为复杂的军舰,生产制造的难度可不小。更麻烦的是,在它们头上,还有一个名为美国海军建造维修局的官僚部门,常常指手画脚。

指手画脚的结果,就是耗时五年之后,改造出来一个装有重型巡洋舰才会使用之203毫米火炮8门,以及重型巡洋舰才会配备的装甲,同时又要携带超过80架飞机,以至于需要18万马力才能驱动的“混血怪物”,需知后来名震一时的纳粹巨舰“俾斯麦”驱动力还不到15万马力。在这种装备之下的航母,看似能飞能打,其实则存在因为动力消耗过大,导致持续作战时间大幅度减少的致命缺陷,在二战初期,这两艘航母就受制于此,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有意思的是,日本竟也以此法,改装了一艘在建的战列巡洋舰和一艘在建的战列舰,分别名为“赤城”和“加贺”,其承建船企包括佐世保海军船厂、川崎船厂、横须贺海军船厂。这些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才开始崛起的日本军工企业,在造船造舰这件事情上有异乎寻常的速度,它们改装出来的航母,与美国同行的产品相差无几,但基础工业之差距依然巨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缺乏钢铁。

美国自1890年开始,就长期稳居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宝座,伯利恒这样的钢铁公司可以为船企提供大量优质钢铁产品,自家旗下的前河船厂自然更不用说。而日本的钢铁产量长期在列强中排倒数第一,1922年,也就是美日两国四家船企都准备开始动工改造航母时,美国年度钢铁产量超过3600万吨,日本还不到100万吨。这样的差距,意味着前河船厂和纽约造船公司,可以对钢材选了又选,而那几家日本船企,没得选。

钢铁供应的充裕与否,不仅直接决定舰船的质量,更决定舰船的产量,这个差距,将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接下来的历史中,将有一家实力雄厚的美国船企进入航母建造业中,它将成为这一行的王者。

高手崛起

改装航母只不过是美国海军的过渡之计,谁不想拥有“血统纯正”的航母?早在1922年,也就是那艘拉煤船航母服役之时,美国海军就已有了要造正规航母的计划,只不过受制于国内与国际局势,直到1930年才开始得以实施。

这一次,美国海军没有选前河船厂,也没有选纽约造船公司,而是选了一家在航母领域毫无实际经验的船企。

纽波特纽斯,其英文缩写为NNS。NNS之创始人,名为柯林斯·亨廷顿,是一位活跃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资本家。他是美国众多铁路公司的投资者,其中有一家名为切萨皮克&俄亥俄铁路公司,这家公司承建的一条铁路在1881年延伸到弗吉尼亚半岛,连接此地一个天然良港——汉普顿锚地。亨廷顿在铁路尽头造了一个运煤码头,从事煤炭生意,顺带弄了个小船厂,用来维修运煤船只。5年之后,这个小船厂在规模扩大之后,具备造船能力,NNS的历史就此开始。

NNS开始建造军舰的历史则开始于1897年。因为在铁路生意中进行了大量贿赂活动,亨廷顿与美国政界那些树大根深的家族关系非同一般,这为他的船企赢得了许多军舰订单。特别是当英国于1906年造出第一艘“全重型火炮战列舰”,即革命性的“无畏舰”之后,美国海军奋起直追,一口气下了20余艘订单,其中差不多三分之一就落入了NNS手中。

这种垂青倒也并非完全源自于“走后门”,NNS确有过人之处,那就是其强大的研发与创新能力。这家公司一向以设计闻名于美国造船界,因为其设计师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也正是有这个底子,当1910年11月14日,尤金·伊利从巡洋舰上起飞成功后,NNS就开始对“军舰载机”产生强烈兴趣,抽调设计师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就是20年之后,美国海军要造正规航母时,前河船厂、纽约造船公司、NNS都來竞标,最后却是从没有改装航母经验的NNS成为了获选者。

1931年9月26日,美国第一艘正规航母在NNS正式开工,17个月后就基本建成下水,再过16个月,正式服役,得名“游骑兵”号。

名字听起来不错,但遗憾的是,作为美军第一艘正规航母,“游骑兵”号在服役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这说明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再强大的纸上设计也靠不住。至于实际作战能力,“游骑兵”号也大不如前河船厂与纽约造船公司的改装航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二战中,“游骑兵”号被扔到了大西洋,在那里渡过了风平浪静的几年,那两艘改装航母则上了太平洋战场,与日军浴血奋战。

新生事物的发展常常一路崎岖,有远见之人则可以坚持前行,而不是放弃退缩。毛病丛生的第一艘正规航母,让美国有了更加强烈的动机建造更加“正规”的航母,而不是继续进行改装。

当军方又下了一波航母订单后,NNS也不负所望,吸取“游骑兵”号的宝贵经验教训,连造了三艘“约克城”级航母,分别名为“约克城”“企业”“大黄蜂”。这是一型设计极为成功的正规航母,美国航母此后的许多基本元素都是由此奠定。它们也是美国在二战初期的绝对航母主力,每艘都是战功赫赫,都是历史名舰。

而当二战的阴云开始从欧洲吹到太平洋时,感受到日本强烈威胁的美国,开始准备大规模扩充海军舰队,这就迫使其不能只抓着一个NNS不放,随着战争机器的加速,特别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国内船企都卷了进来。

二战期间,美国参与航母建造的船企有十余家,其中有六家参与建造大型舰队航母,也就是强化版的“正规航母”,另有数家主造护航航母——一种用商船船体建造出来的辅助型航母。到战争结束时,这些船企一共建造出了25艘大型舰队航母、11艘改装航母、113艘护航航母。

对手日本在这方面的成绩是4艘大型舰队航母,7艘改装航母,4艘护航航母。毫无疑问,日本船企完败给了美国船企。

在造船的战争中,NNS建造出了11艘大型舰队航母,包括10艘“埃塞克斯”级、1艘“中途岛”级。前河船厂建造了4艘大型舰队航母,全部都是“埃塞克斯”级。纽约造船公司连一艘大型舰队航母都没有捞到,它被三个“新人”所接替,其一名为布鲁克林造船厂,建造了5艘“埃塞克斯”级、1艘“中途岛”级;其二名为费城船厂,建造了2艘“埃塞克斯”级;其三名为诺福克船厂,建造了3艘“埃塞克斯”级。

那纽约造船公司干嘛去了?

人家专心搞它的改装航母事业去了。大约从当年改装“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开始,这家公司就迷恋上了这项事业,并长久耕耘于此,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技术和模式,以至于当太平洋上战火炽烈,美国航母打得不够用,要用军舰快速改装航母出来应急时,它就成了不二之选。11艘改装航母都出自于它家。

只不过改装的起点,比以前数万吨的战列巡洋舰低了很多,降低到了万余吨巡洋舰的标准。其中包括9艘“独立”级、2艘“塞班”级。

不得不说术业有专攻,当NNS因为专业崛起于大型舰队航母领域时,纽约造船公司则成了改装航母方面的执牛耳者。“独立”级和“塞班”级虽然存在着甲板短小、载机数量少等毛病,但也有速度快、防御好、成本低等优势,在战争中表现十分优秀,在后期成为了“埃塞克斯”级的“黄金搭档”,以“高低搭配”“轻重组合”的方式,形成了强大的美国航母打击舰队。

战争中,9艘“独立”级只损失了一艘,2艘“塞班”级无一损失。它们之中的许多都在战后得以保留,如有两艘“独立”级去了法国,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有一艘去了西班牙,成为其海军主力,一直使用到了1989年,并被改装得“面目全非”,从一艘搭载螺旋桨飞机的旧时代航母,演变为一艘搭载直升机和垂直起降战机的“新时代航母”,如果不是当初改得好,后面哪里可能还经得起再度改造?纽约造船公司可谓把改装航母玩到了一个极致,自它之后,江湖上就再无这方面的高手,无人能及!

与之相比,二战时期,日本船企的改装航母就只能用“呵呵”来形容了。如由日本主力船企川崎船厂改装出来的“飞鹰”号航母,吨位是“独立”级的两倍多,载机量却基本一样,航速还远不如人家。让人哭笑不得是,“飞鹰”号还成为了日本海军后期主力,被冠以大型舰队航母的“美名”。

至于那百余艘护航航母,因为技术难度不高,军方要求也不高,就不用浪费专业航母建造商的时间和精力了,统统都被分给了一些“非专业航母建造商”。

如以流水线作业模式建造了大批“自由轮”的美国传奇商人亨利·凯泽,旗下船企在一年时间内就造出了50艘护航航母,其中最快速度为76天一艘。几家成立时间很短的船企,造出了另外60余艘护航航母。

至于这些“非专业航母建造商”之产品的品质,也不用怀疑。在1944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中,拥有“武藏”号、“大和”号等巨舰的日军主力舰队,钻美军空子,杀到了登陆场,对抗它们的只有6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和几艘驱逐舰。在六个多小时的激战中,这几艘护航航母采用边打边跑的战术,让动用了包括“神风敢死队”等伎俩的日军舰队束手无策,最后只有撤退。

战火考验证明了航母是新一代的海上霸主,但和平的到来,也意味着维持一支上百艘航母的大舰队属于极度愚蠢的行为,意欲开始在全球扩张霸权的美利坚需要多少航母?需要什么样的航母?需要谁来建造它?

答案就在投于日本土地上的两颗大炸弹那恐怖的轰鸣声中——核动力。

福兮祸兮

核动力航母与常规动力航母(也就是烧油的航母)相比,更为昂贵、复杂,但其作战能力也更强。主要原因就在于核动力航母不需要消耗燃油来驱动自身庞大的舰体,多余出来的空间可以装载更多的飞机、弹药和航空燃油。对于意欲守住霸主地位的美利坚来说,再贵,它也要。

至于数量,那要看对手而定。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需要保留的是一支对前苏联有压倒优势的航母舰队,而不是像二战时期那样的超级舰队。前苏联有多少航母呢?1970年以前为零,这就意味着美国的航母舰队不需要上百,经过周密的计算和分析,数量应该在十艘左右,多了也养不起。

航母多了养不起,船企也是一样,战争的结束,让许多船企因为军方订单锐减而大幅亏损,乃至倒闭,这是一种宿命,只有那些技术最强、门路最正的船企,才会幸存下来。

这些幸存者的数目也随着美国航母舰队的变化而逐步减少。在上世纪50年代,还在建造航母的船企包括NNS、布鲁克林造船厂、纽约造船公司,其中NNS已经甩开后二者一大截,它不仅建造了大多数常规动力航母,还成为了美军选定的核动力航母开发商。

当美国人在1954年率先搞出史上第一艘核动力舰艇——“鹦鹉螺”号核潜艇之后,NNS就敏銳的意识到,航母不久也会核动力化,在当年就与为“鹦鹉螺”号开发核反应堆的西屋电气公司联手,还拉上美国海军,开始研发大型舰用核动力反应堆,剑指航母。

1958年2月4日,史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在NNS开工,它继承了一个光荣的名字“企业”号。3年零9个月后,“企业”号正式服役,以当时币值计算造价约为4.5亿美元,按2015年币值换算则接近40亿美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贵的军舰,这还不算其上搭载的飞机等装备。它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军舰,吨位超过9万吨,能搭载90余架战机,具备全球巡航作战能力。

本来美国还为“企业”号的天价而肉痛,但当“企业”号服役后不久,便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显身手,随后又与其他几艘核动力军舰组成编队,展开高速全球巡航,耀武扬威,接着参与越战,连番表现都很出色,大壮了美国国威。愉悦之下,美国决定全面换装核动力航母,并以NNS为唯一指定供应商。

须知从船企赚钱的角度来说,核动力航母与其他军舰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长期的维修保养费用,这笔费用比造价还贵。以美国海军自“企业”号之后大量制造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而言,其造价大约为50亿美元,服役期间的维护费用却接近200亿美元!

而且这笔生意很有规律性,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核动力航母的维修周期为服役18个月后就要进港维修3个月,再服役18个月后,又进港维修5.5个月,再服役18个月后,继续进港维修3个月……

从1958年到2016年,NNS一共为美国海军建造完成11艘核动力航母,这意味着它可以根据每艘航母的维修保养周期,安排一个几乎全年都不会休假的“增值服务表”。

大生意的秘诀在于要“舍得”,为了垄断核动力航母生意,NNS需要做大量的投资,它拥有全美最大船坞、各种世界顶级的造船机器、一流的钢材供应、超过四千名设计师以及一个专门为航母而生的技术人员培训学校。这些都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当美国在1996年开始立项研究“尼米兹”级的接替者“福特”级时,NNS又要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包括电磁弹射等在内的新技术。

结果就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盘算中的大生意,在长期重金投入之下,利润越来越少,最后竟然降到了10%以下。当NNS不仅接造核动力航母,还接造核动力潜艇、驱逐舰等军舰之后,这个利润率更是直接向5%逼近。

对于军火生意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NNS却深深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因为长期专注于此道,它已经在利润更高、市场更大的民船领域被新兴的韩国船企、中国船企挤了出去,只有苦苦守着美国航母维生。

1996年,“天下第一”的航母制造商NNS宣布上市,希望能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得急需的资金。不料此举效果不佳,反而导致其在5年后被美国军工巨头诺斯罗普·格鲁曼收购,价码还不到30亿美元。

当然,这并不影响它继续为美国海军建造航母。至于其它曾经建造过航母的船企,下场还远不如NNS。

以改装航母而闻名的纽约造船公司,1968年因为缺少军方订单,民船生意又不景气,宣告破产,奇葩的是当时它还在建造一艘核动力潜艇,这艘潜艇后来被海军拖到另一家船厂完成后续工程。

前河船厂在1986年关闭,因为其母公司伯利恒出现了严重的亏损,都已经快活不下去。

在二战后还曾建造航母的布鲁克林造船厂,原本是美国海军所有的“国企”,但随着和平时代的降临,军方订单的锐减,NNS垄断航母建造等因素的冲击,在1966年被关闭,随后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纽约市政府,后者将其厂区改建成了一个博物馆。

至于其它曾经参与过航母建造的企业,没有官方背景的,基本上已经倒闭,像诺福克船厂这样的海军“国企”,逃过了变成博物馆的厄运后,演化为了一个隶属于海军基地的维修保养站。

这些“航母之母”的惨淡现状,与其所造之物的威风凛凛完全不相称,但也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用来摧毁财富的武器,比如航母,远不及用来制造财富的工具,比如民船,受欢迎,如果能由此推论出人类大体上还算是一种爱好和平的生物,岂不幸哉?

(除标注外,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核动力船厂舰队
俄罗斯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彭士禄: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
无人舰队拼团记
大连辽南船厂
人大代表的“扶贫船厂”
超级舰队
核动力第一舰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2014年国内主要船厂修船完工产值表、修船创外汇表、修船完工艘数表
倘若“菲莱”使用的是核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