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眼中的幸福

2017-08-03大路

醒狮国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著书绝学文子

大路

分章的利弊

老子的原文是不分章的,我们看到的马王堆帛书本就是不分章的,这与历史记载是符合的。我们看,司马迁《史记》里面的记载就是这样的。

老子看见周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了,于是选择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高兴地说:“您要隐居了,勉强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主旨是关于道德的,有五千多字,随后就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后来怎么样。(《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只说了他著书上下两篇,没有说著书八十一章。把《老子》分章是西汉以后的事,九九八十一,一看就有道教的色彩。这样一分,一方面方便了学习,但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却也因此割裂了文义,这第二十章就是这种情况。

为了探讨第二十章,我们得把十九、二十这两章合起来看一下:

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通行本里第二十章就是从“绝学无忧”开始的。

这时,我们可以想一下。咱们中国人的写作习惯,往往是总分总,第一句是要开宗明义的,那么“绝学无忧”一句要统领下面的几句,但怎么解释也统领不了。所以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但难免强词夺理,怎么也说不通。这就是时代的局限,那时候没有马王堆的帛书可看,无法揣测老子的原貌。此前有很多学者认为这句应该属于前面一章,当只分篇不分章的帛书《老子》出现后,一些学者就可以大胆地说,“绝学无忧”应该属于上一章。也就是: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三句的文法是很一致的。

那么“绝学无忧”应该如何解释呢?有学者认为是,绝弃异化的学问,就可以没有忧患或者搅扰。但在古代,忧,还有深思、苦思、愁思的意思,也就是说“忧”是名词,和前面的“素”“朴”“私”“欲”一样,而不是做动词。意思就成了“废弃无用之学,停止苦思之心。”

不过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中,“绝学无忧”是放在“唯之与阿”的前面的,再往前的内容不知道了。对此,任鹏先生写过《〈老子〉“绝学无忧”句位置浅探》一文,对此做了专门的探讨,该文认为,还是应当放在第十九章的末尾,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因为四个字,就说这么多,老子在天有灵,可能都会窃笑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爱恨之间有多远

唯之与阿,相去幾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这句我们要参照现代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把文字校改一下: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以不畏人。

这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告诫。

大致的意思是:

下属都奉承你,在你面前唯唯诺诺与愤怒斥责你,不要以往这中间真有多大差别!下属称颂你美好和厌恶你,其间也不见得有多大差距呢!上级作为人人都畏惧的人,不可以不敬畏别人呀!

据记载,文子是老子的学生,现存《文子》一书中就这样解释“人之所畏,不可以不畏人”这句话:

文子问老子:“怎样做老百姓才能会爱戴他们的君主呢?”

老子回答说:“役使百姓要讲究时候,不能在人家正农忙的时候,派给徭役,这不是要存心饿死人家吗,要敬畏他们谨慎地对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天地之间的生灵,你善待之就会成为我们的牲畜,不善待之就会成为仇敌。过去,夏朝、商朝的臣子,反而仇恨他们的君主夏桀、商纣,对商汤、周武王俯首称臣,甘心去服务。上古时期,宿沙那地方的民众,竟然攻击他们自己的君主,主动归附神农氏。所以我们说,君主作为人人都畏惧的人,不可以不敬畏下属呀!”(《文子·上仁篇》: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仇也。昔者,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神农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在老子那个时代,老子就是顶级的历史学家了,从前的事情了解得多,自然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君臣之间,表面上的那套东西是靠不住的,唯唯诺诺、唱赞歌、表忠心,可能翻脸就不认人。

我们都熟悉的故事,三国时期的吕布,先给丁原做义子,后来杀了丁原投董卓,给董卓做义子,再后来投靠王允,又杀了董卓。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大都把这种事情归结为道德,认为某某贪财好色、见利忘义,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皇帝召集群臣,一个都没来,难道都是道德问题?

有多少朝秦暮楚的人物,到了某位的麾下后就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了。

老子不主张简单的把一切归于道德。老子认为,臣下不忠,那是你君王水平不够,所谓“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仇也。”

孟子丰富发展了这个思想,他曾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为自己的手脚,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为狗马,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孟子·离娄篇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可见早期的道家、儒家没有鼓吹“愚忠”的,后来的弱智皇帝越来越多,愚忠的思想才成了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

问:君臣之间,爱与恨有多远?

答:一念之间!

圣人的幸福观

随后,老子以诗一般的语言说道:

世界是那么广阔,无边无际。

世俗之众,熙熙攘攘,如同享受着太牢的美味,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欣赏美景。

老子似乎是在说,世界是无边无际,那么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但作为人,“食色,性也。”一般的世人一定会追求感官的享受,吃美味珍馐,春风和畅时登高四望,看绿雾红烟,在熙熙攘攘的物欲追逐过程中,痛并快乐着。

这就是人,作为一种来自动物的物种,他骨子里就有这种本性,作为君主,你如果违背了他,他就会拿你仇人,你如果顺应了他,他就是拿你当亲人。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凡人,不是圣贤。

然而,众人都这样,就代表这样就是对的吗?

老子接着说——

唯独我愿意坚守虚静无为的道,淡泊无欲,漠然无求,就好像蒙昧无知,愚鲁未化,就像还没有学会和人交流,不会嬉笑的婴儿。

落落不群,好像无处可归。

别人都好像有富余,唯独我好像丢失什么一样,我真是一副“愚人”的心肠呀!混混沌沌的。

世人都灵光外现,唯独我昏昏昧昧。

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茫然无别。

沉静的样子,好像大海;飘逸的样子,好像没有止境。

众人都有作为,唯独我愚顽而拙讷。

君王也可以像世人一样去追逐物欲吗?显然不行。为君者,必须懂得世俗,又超脱世俗。

所以,这段话老子既是在告诫君王,必须达到一定的修养水平,也是在自说自话,讲他自己的幸福观。

幸福不在物欲之中,在物欲停止的地方。

所以,老子接着说道——

唯独我和世人不同,我以“食母”为贵。

也就是与道和真,躺在道的怀抱中,接受道——这最伟大的母亲的滋养,享受道带来的至味,这是最大的幸福。

猜你喜欢

著书绝学文子
儿童“著书”:幼儿价值观启蒙教育新探索
豆腐是怎么来的?
少林绝学昭阳拳(一)
——释德扬法师演示
画出来的动物 也会动吗?
文子
简本《文子》与黄老道家思想体系的构建
十五年来《文子》思想研究述评
关于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