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道士下山》,给谁道歉?

2017-08-01申祺开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神剧陈凯歌道士

申祺开

近日,陈凯歌导演新作《道士下山》在全国上映,剧中王宝强饰演的道士似乎严重背离常规的道士形象,吃肉喝酒不说,还偷窥别人洗澡,甚至杀人过后跪在和尚面前忏悔,俨然一副“邪道”形象。

于是,出现了一位正义的孟道士。他站出来了,强烈指责陈凯歌,说他扬佛抑道,侮辱道士形象,误导青少年,影响宗教和睦……,种种罪名一一列举,使陈导演一时间变得罪大恶极、罪不可恕,于是,他被逼道歉。

当然,也只是被逼而已,而且逼他的人也不太多,除了个别原本就是道士、前来捍卫自己同类所谓的形象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认为陈凯歌这是在恶搞,将文化经典恶俗化以博人眼球。

估计陈导也在纳闷:本导这么一搞,难道就是恶搞了吗?相信很多人也在纳闷:文化创新的边介究竟在哪?难道文艺作品就是一定要拘泥于经典,不能进行颠覆性的创作了吗?

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因为时下有些人的思想被禁锢于樊篱之中。固然不能排除“孟道士们”借此进行炒作的情况,但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深思。诚然,我们必须继承经典,必须尊重历史,更不能恶意抵毁经典,但文艺创作不是撰写史书,更不是对经典的翻译或翻拍,否则就违背了“创作”一字的本义。所以评论者尤其是逼陈导道歉的喷青们或卫道者应当要理解体谅:《道士下山》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传记,创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时不必过分拘于形式,再说任何人也不能保证所有的道士就一定是仙风道骨、正气凛然的嘛!也不能保证所有的道士就一定是无欲无望、超脱世俗的嘛!陈凯歌在塑造这一形象时赋予了他深刻的内涵,而某些人只看到了“道士”的皮囊,认为这皮囊不符合“传统”,便添油加醋,什么影响宗教和睦、毒害青少年之类的指责,照这么一说,电视上放的什么战争片、武侠片、爱情片都可以停播了,免得哪天又碰出个什么界的代表,说这部片子影响国家关系,那部片子影响社会和谐,又哪部片子诱导青少年早恋,要求向xx界道歉。还是早停为妙。

笔者认为,对于“陈凯歌是否应该道歉”这个问题,人们应当领会什么是文艺创新,什么是文艺恶搞?不能把文化恶搞与文艺创新混为一谈。文艺创新,应是在继承文艺精髓基础上的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创新的有机统一。文艺恶搞,应是那种人为地割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违背事物的本来面目的一种小儿式的胡乱涂鸦行为。

诚然,现实中那种文艺恶搞、颠覆经典、罔顾历史的事例确实不少。如不少抗日神剧,把中国军民过于神化,而过于蠢化侵略者,把抗日戰争的残酷性以及中国军民做出的牺牲纷纷掩盖,这才是真正的“将经典恶欲化,博他人眼球”,令人痛心。而不同于这些“抗日神剧”的是,陈凯歌所塑造的“道士”形象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而且打破了以往人们印象中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士形象,使之更有“人味”,这只是对文化的一种创新而已,只不过打破了禁锢已久的樊笼,令某些人不适应而已。

按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创新出更新更好的文化。而事实上,历史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我们的历史文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一个不断地对原有文化进行扬弃的过程。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繁荣不衰且越来越强大,其根源就在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既忠于先人而懂得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之精髓、又能勇于摒弃传统文化之糟粕、更能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勤劳勇敢智慧的伟大民族。因此,文艺创作不拘于格式,勇于创新,才能创造出真正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希望社会上少出现一些“卫道士们”,打着保护传统、保护经典的旗号去扼杀那些锐意创新的作品。时代在发展,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陈凯歌不必给任何人道歉。endprint

猜你喜欢

神剧陈凯歌道士
听着熟悉的BGM,你开启暑期神剧模式了吗?
A New Way of Dao
女儿歌
《道士下山》
神剧——太平天国运动
“抗日神剧”主创喊冤?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陈凯歌 大师下山了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