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2017-07-31吕晓翠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消化道

吕晓翠

【摘要】目的:为探讨经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在诊治消化道广基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均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分别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回收标本病理诊断,并内镜随访。结果:895例患者共计1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回收,术后病理诊断:腺瘤型息肉456例,增生性息肉252例,炎症性息肉149例,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他病变38例。术后并发症:出血12例,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后缓解。发热9例,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EMR是一安全、有效的内镜技术,对常规活检不能确诊的病变行EMR可病理确诊,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同时可作为微创治疗手段根治消化道息肉、腔内型粘膜下肿瘤、消化道早癌。

【关键词】内镜粘膜切除术;消化道;内镜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目前对于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治疗方案不再单纯地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而是可选择作为微创手术之一的内镜黏膜剥离切除术。这项技术的开展已经使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成為简单而便捷的治疗手段。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最初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简便易行,创伤性小,并发症少,近10多年来,随着内镜器材的不断完善,EMR得到快速发展。

1.资料和方法

1.1 结合某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共计1356个病灶,其中601例为单个病灶,232例为2个病灶,62例为3个以上病灶,均为胃肠道隆起性病变。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火药药物者为手术禁忌症。

1.2 方法 按常规插入OlympusGF-Q260电子胃镜或CF-Q260电子肠镜找到隆起性病变,染色或窄带光谱成像(NBI)明确病变范围,超声内镜确定病变深度,证实有内镜治疗适应证后,行EMR,方法为先用黏膜注射针穿刺至病灶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0~15ml、使病灶充分隆起、以Snare圈套器套牢病变基底部、高频混合电流切除病变,仔细检查切除创面,根据创面情况追加处理,少量渗血者,用去甲肾上腺素8~16mg或凝血酶4000~6000U加入生理盐水20~40ml中,稀释后喷洒创面,创面较大、渗血较多者,用1~3枚钛夹夹闭创面或氩离子激光(APC)烧灼止血,切除标本用三爪钳或圈套器随内镜取出。回收标本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绝对卧床,禁食24~48h,常规给予奥美拉唑、氨甲环酸等药物止血、补液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便血、腹痛、发热等症状,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

1.3操作方法 术前准备同普通内镜检查,并常规化验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术前谈话、患者同意手术签字。插入内镜找到隆起病灶,仔细观察病灶范围,在病灶基部周围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或1∶2000肾上腺素盐水,据病灶大小可单点或分2~4点注射,每点注射1~2ml,使病灶基部隆起形成假蒂,随即伸进圈套器,套住病灶基部收紧后电凝电切,采用混合电流,电凝指数2.5~4.0,病灶范围大者分块切除,病灶切除后仔细观察创面,如有渗血局部电凝止血或喷10%孟氏液止血,并用三爪钳或网栏取出标本送理检查。

1.4 术后处理 术后均留院观察1d,予以丁胺卡那、止血敏、止血芳酸等输液1000~2000ml;上消化道EMR后暂禁食8~12h,后进温凉流汁3d,软食1周,口服质子泵抑制剂(达克普隆30mg~60mg/d)4周;大肠EMR后勿需禁食,无渣饮食1周,保持大便通畅,口服抗菌药(黄连素片0.3,3次/d)2周,术后1月均内镜复查并分别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内镜随访。

2.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和标本回收率 采用EMR法,895例患者的1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和回收,手术成功率和标本回收率均为100%。

2.2 回收标本病理分类 标本外形无挤压变形或损坏,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无损害,病理组织学结果见表1。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6~68h发生消化道出血12例(1.3%),9例出血量<400ml,3例出血量>400ml,其中2例输血400~600ml,10例经再次内镜下APC烧灼或钛夹处理创面后止血,2例经血管造影+栓塞治疗后止血,无1例需急诊手术治疗。发热9例(1.0%),体温在37.5℃~39.0℃之间,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治疗技术,EMR和ESD作为局部微创手术,最早用于治疗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虽然在临床上已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时圈套器滑脱,难以一次完整切除病灶,肿瘤残留、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消化道粘膜广基隆起性病变可见于息肉、粘膜下肿瘤、早期恶性肿瘤等,确诊需病理检查结果,但常规活检病理检查因取材部位、深度等原因,存在漏诊;EMR可切除包括粘膜层、粘膜下层的整个病变进行病理检查,弥补了常规活检的不足,减少漏诊率。

总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有内镜治疗的适应证,而EMR的特点是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因此,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何利平,潘秀珍,郑松龄,等.内镜粘膜切除术诊治32个早期消化道癌及病变结果分析.内镜,1996;12(1):6.

[2]刘思德,陈烨,白杨,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化内镜杂志,2007(1):23-28.

猜你喜欢

消化道
突然变瘦未必是好事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表现?若有这4个,是时候注意了,如何护理
中青年胃炎,消化道溃疡疾病的预防
关于消化道出血你需要知道的
带你了解消化道出血
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方法有哪些
近端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分析
口服半胱胺对肉羊生产性能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大林姬鼠消化系统形态观察
嘴和消化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