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背景下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2017-07-31曹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特征中国画

曹芳

摘 要:中国画艺术历史悠久,是传承了中国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艺术,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有着极其鲜明而又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世界绘画领域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传统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哲学观点与思维形态为基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完整的而又区别于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然而在当代背景下,科学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来临,新的知识结构、新的文化、新的审美观念不断渗透,中国画面临着必然的改革和创新,在经历着多次创新和改革的当代中国画,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艺术特征;传统;创新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史前时代,但是中国画一词则诞生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用于区别西方的油画(也称西洋画)等的国外绘画。中国画在早期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态,早期有地画、岩画、壁画、漆画、绢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之后又有木刻画、瓷画、屏风画、指画等,到了近现代,人们又根据绘画的题材对中国画进行了划分,把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这些不同的形态和分科都是传统中国画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淀、演化与传承,因此,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意识、哲学观点与思维形态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中国画这一艺术体系有着独特的、完整的而又区别于西方绘画的艺术特征。

一、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性”

传统中国画的形象塑造是注重物象的精神气韵,与西方绘画注重物体形象的真实刻画有所不同。

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理论,所以,自古以来传统中国画就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因此,形的表现很灵活。画者把自己内心的意志、意趣、意境等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和抒发出来,这种“托物言志”的形式就充分地显示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性”。传统中国画的表达从来都不是画者对照实物一眼一笔画出来的,而是揽尽千山万壑于胸中,作画时白纸对青天,丘壑已了然于胸中,笔底自然就会生烟霞。

尽管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不一,有写意、有工笔,但是,不论是水墨淋漓、用笔简括疏放的写意还是细笔工整、三矾九染的工笔,亦或是半工半写,都只不过是技法不同而已,都有着明显的写意性。“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写意画,可以放笔挥毫,直抒胸臆。工整细致的工笔画,虽然严谨周到,但也不乏写意的意趣。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的画学名言,从古至今都为中国画的创作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思想。这句话是说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现实,但终究要经过画者的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是客观现实美与画家主观思想的有机统一,所以,作品必定带有画家主观感情的烙印,尽显了中国画画作的写意性。

二、传统中国画的独特透视,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西方绘画使用焦点透视,即近大远小,在一个视点内表现绘画,但在传统的中国画作品中,使用的是“面面观,步步移”的透视方法。这种透视法观者位置不固定,随着视点的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有所不同,把这种不同视点看到的景象组织到画面上来的透视方法就是中国画中惯用的透视。

这种透视方法,不受时空的限制,即使是“千里”“万里”的壮阔山河也尽收于咫尺的眼底。如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纵长51.5厘米、横长1191.5厘米,画者就是运用透视方法在这有限的画卷上描绘了北宋那江河交错、波烟浩淼、千岩竞秀的无限风光。

三、中国画十分讲究画面的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古时也称布局、章法,也就是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顾恺之所称的“置陈布势”。

中国画非常讲究布局、章法。自古中国画就受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其独特的观察方法、表现手法和审美习惯,尤其在立意构图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式。

(一)宾主相让

中国画作品中,景物的安排布局要有主有次,不可以平均布置,主体地位的描绘对象是画面的重点,次要的描绘对象是用来陪衬和突出主体描绘对象的,两者之间互为主次,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二)呼应关系画面上的呼应关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上的呼应,一种是形式上的呼应。

内容上一般是树木花草与禽鸟之间的呼应关系,或是禽鸟中的一只与其他几只的一种顾盼呼应。形式上,一般是画面的墨气与提款的呼应,或是画面颜色与印章颜色的呼应等。

(三)画面的起、承、转、合

这是在中国画作品中整幅画的一个取势与韵律。起,是整幅画的一个展开和起势;承,是在起势之后的一个层次的丰富、变化的增加;转,是打破先前的主势,增加变化和趣味的部分逆转;合,是最后的总合、气势的复归,以达到相互呼应、变化统一的整体效果。

(四)画面的虚实

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有实才有虚。实,一般指画面上比较大的实在的物象,笔墨较浓,处理层次详细。虚,一般指画面中远的、淡的、衬托的,笔墨概括的物象或是画面的留白。中国画讲究虚实,实的内容会充分表现,虚的内容更是尤其注重,中国画中亦有“计白当黑”“以虚衬实”的说法,实处容易引人注意,虚处更能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景。

(五)疏密、聚散的关系

中国画中有古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就要求画面中要有很大程度的疏密对比。除此之外,中国画中还有聚与散的对比、动与靜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等,正是有了这些对比,画面中才充斥着那种节奏与韵律,使画面无比丰富。

(六)画面中的藏与露

藏,就是在画面中所描绘的对象有一部分被遮挡住,仅有其中的一部分露出来。露,就是将所描绘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来。正是画面中的这些隐藏和显现,才成就了中国画幽深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

四、中国画特殊的作画材料

中国画的作画工具是毛笔和墨,与西方绘画有所不同,笔没有那么多的分类,且是用水进行调和墨与颜色,并非西方绘画中的油性调和剂。毛笔,有一定的吸水能力且具备一定的弹性,所写在纸上的线条灵活而且富有变化,有浓淡干湿,有轻重徐缓,有抑扬顿挫,而且水和墨的调和,更是表现了浓、淡、干、湿、焦、枯、宿墨、积墨、破墨的淋漓变化,从而使画家能够尽情挥洒,以抒胸意。

五、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形式美

诗、书、画、印结合一体于画面上,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把诗歌、书法、绘画、篆刻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中国画的画卷上,这不仅增加了中国画的艺术深度与广度,也使中国画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中国画艺术的历史悠远流长,它根植于华夏文明的沃土中,汲取了传统思想的精髓,跨越了不同的时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最终得以形成了这种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哲学观念的独特的艺术体系。但笔墨当随时代,当代科学不断地发展,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西方艺术和新的审美观念不断冲击着中国画,要想在时代的发展中继续熠熠生辉,就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与改革。因此在当代背景下,历经了多次的改革后,中国画走向了多元化的探索与创新,在继承了传统的同时又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面貌。艺术家们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良,赋予了中国画时代的美感和新的艺术特征。

(一)中国画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主题性绘画创作,一般是指规格比较大的、有明确的创作主题和创作目的的,且相对而言有较为深刻含义的绘画创作。近年来,国家启动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史主题绘画创作成为中国画的一种趋势,还有专门描绘某一处地域风景的作品,也可认为是主题性绘画,像太行主题。随后,便出现了各类主题性的绘画创作。当代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兴起和发展,是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二)创作形式语言的写实性和创作形式语言的抽象性、符号化

中国画艺术家由于自身的审美观念、艺术观念和艺术取向不同,对中国画创作形式语言的革新也是不同的。

在革新中国画的道路上,一些艺术家选择了将西方绘画元素融合到中国画的创作上,走出了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他们将中国画中典型的白描勾线或是颜色渲染方法与西方的透视关系、明暗关系、光影效果、比例透视等相结合,独创了中西融合的写实风格,以徐悲鸿的作品为代表。

在中西融合这条道路的选择当中,还有一些成功的典型,就是融合了平面构成的元素到中国画创作中去,运用抽象性、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创造了具有形式美的中国画作品,以吴冠中的作品为代表。

(三)满构图的运用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传统中国画中那种“留天置地”“天人合一”的构图程式被渐渐淡化,一种满构图的构图观念逐渐成为趋势。满构图就是舍去传统中国画中大量留白的构图法则,在有限的画面中把描绘对象做满的布置,画面中很少有留白甚至不留白。这种构图方式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四)用色上的创新

传统中国画的用色不追求景物真实的色相,要求用色古朴,浓墨施淡彩,用色淡雅,用色上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当代中国画家创作的道路上,学习西方的色彩学和光影学等理论,要把东方韵味与西方科学用色有机统一起来。像林风眠在水墨画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表现,把中国水墨和色彩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彩墨画”的先驱,李可染也在中国水墨画中加入了光的效果。由于中国画颜料自身的一些缺陷性,使一些国画家尝试把一些进口颜色或是水彩颜色、岩彩、粉质颜色运用到中国画上。这些艺术家对画面色彩的不断探索,实质上也是强调了客观景物的重要性,也是画家们真正的“外师造化”。

(五)绘画材料技法趋向多元化

现当代中国画的形式和面貌不断革新,出现了种类丰富的水墨形式,所以新的绘画材料技法的应用是中国画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的绘画材料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中国画所使用的笔、墨、纸、砚了。国画家们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的绘画材料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综合材料的拼贴、箔的运用、各种形式的肌理效果、拓印、岩彩的使用等。这些新的材料技法的运用把中国画的空间延伸了,丰富了笔墨元素,使中国画增加了形式美、时代感及视觉冲击力。

总之,中国画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所革新,是继承的革新还是全盤否定的革新,就要取决于国画家们自身的审美取向了,中国画的未来面貌会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清晰明朗,我们相信只有真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审美情趣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张静.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J].世纪桥,2012,(19):129-131.

[2]唐建.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特征[J].学术评论,2015,(04):57-63.

[3]刘海粟.谈中国画的特征[J].美术,1957,(06):36-37.

[4]周积寅.中国画之本质特征[J].艺术百家,2009,(05):48-51.

[5]傅军.论中国画的意象性特征[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104-108.

[6]吴李娇.当代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发展因素[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19-20.

[7]马爱迪.现当代中国画满构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8]纳禾雅.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色彩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

[9]姜荣庆.浅析现当代中国画新材料技法的应用[D].山东艺术学院,2015.

[10]李世义.从材料到理念——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11]高明月.当代中国画的装饰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12]彭浪.浅析构成艺术对当代中国画创新的影响[D].西安美术学院,2013.

作者单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特征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当代》背后的当代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