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裤瑶树汁染工艺及艺术特点

2017-07-31廖方容吴伟峰

丝绸 2017年7期
关键词:纹饰图案

廖方容, 吴伟峰

(1.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院,南宁 530022;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南宁 530022)

设计与产品

白裤瑶树汁染工艺及艺术特点

廖方容1, 吴伟峰2

(1.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院,南宁 530022;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南宁 530022)

在对广西八圩、里湖白裤瑶乡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白裤瑶树汁染的工艺制作、工艺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探讨。白裤瑶树汁染工艺的重要成就体现在树汁染工序中纹饰的设计与制作上。白裤瑶树汁染纹饰丰富独特,以直线为基本的造型元素,强调视觉中心的地位,崇尚黑白的色彩观念,着意于空间秩序的营造,讲求主次、布局与比例,这些方面体现了白裤瑶树汁染工艺成熟的经营意匠。一些典型的装饰母题集中地展现了白裤瑶的民族特征、民族历史、民族审美意识与观念,是白裤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民族符号。

白裤瑶;染织;树汁染;工艺;纹饰

白裤瑶自称“布努”“朵努”“瑙格努”,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多居住在山区。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河池金城江区拔贡乡和贵州荔波县瑶山乡,尤以广西八圩、里湖瑶族乡两地较为集中,其中里湖瑶族乡又被称为“中国白裤瑶之乡”。

关于白裤瑶的族源,学界有多种观点,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白裤瑶源于古代苗族[1]。白裤瑶的语言为苗语支系的布努语,所以有学者认为瑶族是古代苗族瑶化的结果[2]。多数学者认为白裤瑶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他们原来居住在古长沙、武陵一带(即今湖南省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秦汉以后,他们向湘、桂、粤边界的荒僻山区迁徒,藏匿于边远的深山密林之中。隋唐之后,他们开始大批地流向两广。到了明代,基本上形成了如今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3]。

白裤瑶的染织工艺有鲜明的特点,染织品丰富多样,在整个瑶族文化圈里独树一帜。白裤瑶人凭借此技艺,染制出了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纹饰图案,并结合刺绣等工艺缝制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上衣、裙子、腰带、被面、背带等,展现了白裤瑶女性优秀的女红文化。

1 白裤瑶服饰与染织历史

服饰是识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内含这个民族发展、变迁的历史与民族精神。白裤瑶服饰特色鲜明,可识别性高,有些独特的装饰母题,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是白裤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意象。

白裤瑶男子传统装束一般为:将头发扎成一束盘在头上(白裤瑶男子旧有留长发的传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年长者还留有长发,四十岁以下留长发者已非常少见,多为短发),用一长条形白头巾包裹,再以稍细黑色布条捆扎,留一抹发梢在外;上着黑色无扣对开衣,领口、袖口有蓝色布条镶边,腰间束一长条黑布做腰带,盛装腰带上绣有象征族人保命神的蜘蛛(即米字纹);下着阔裆及膝白裤,裤脚有黑色镶边,盛装前膝有象征瑶王血手印的五条红色竖线,小腿裹绣有米字纹的绑腿。这种着装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白裤瑶区别于其他瑶族支系的一个显著特征。

白裤瑶女子留长发,捆扎后束于头顶,然后用长条形黑色头巾包裹,再以细长白色布条束扎。女装比较有特点的是夏装无袖挂衣,挂衣由前后两块方形黑布做成,衣服侧面上下两端固定,中间无扣,自然敞开。前后两片曾都装饰有“瑶王印”,后来仅后片装饰有“瑶王印”图案。瑶王印是白裤瑶先民获赐的一枚可免除徭役的方形印章,后被土官在“和亲”的计谋下骗取了此印。有研究者指出白裤瑶“瑶王印”与瑶族《评皇券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同时有圆形、方形两种印模的券牒,都以印有方形印模的为正宗[4]。女子下装为百褶裙,裙子以浅蓝色为主色,配以三道深蓝色回形装饰纹样,瑶语意为“裙袋钱”。这三道纹样又称为“三道河流”,相传是白裤瑶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经过的水域。有研究者指出“三道河流”中的两道代表着黄河、长江[5],另外一条目前还不能确定。裙边为宽约5 cm的橙色蚕丝绸及宽约2 cm的深红瑶锦。一般来说,百褶裙会搭配一长条形挡布。挡布呈黑色,镶浅蓝色边,用以遮挡裙子的缝接之处。

白裤瑶服装用自编自染的土布缝制,其染织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有史料可查的关于瑶族染织最早的资料见《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其中记载槃瓠子女“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班兰(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6]。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六“服用门”中记载:“傜人以染蓝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如细花,用以夹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见。故夫染斑之法,莫傜人若也。”[7]这是一则关于蜡染的较早史料。杨武泉在校注中注明“蓝”指的是“蓝靛”,此“染斑之法”,即蜡染,亦称蜡缬。通过此法染成的布因有细密的斑纹,故称之为“瑶斑布”。与“瑶斑布”相对应的有在汉地流行的“药斑布”,该工艺是以石灰和豆粉调成浆来作防染剂。《图书集成》卷六百八十一“苏州纺织物名目”记载,南宋嘉定年间安亭镇有归姓者始创药斑布,其方法为:以布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8]。从以上史料可以得知,在南宋时期瑶族蜡染工艺已经成熟了,且该技术在元、明、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2 白裤瑶树汁染工艺

白裤瑶蜡染的材料取自天然,因其防染剂“蜡”为当地生长的粘膏树中分泌出来的粘膏汁液,所以白裤瑶蜡染又称为“树汁染”。白裤瑶树汁染制作工艺巧妙,具有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集中地展现了白裤瑶人的生活智慧与艺术天赋。

2.1 树汁染材料与工具

白裤瑶树汁染中用到的材料主要有防染剂和染料。与其他民族蜡染工艺中使用蜂蜡、虫蜡及松树油脂等防染剂不同,白裤瑶树汁染选用的是取自当地生长的粘膏树。粘膏树又名“刺椿”,属苦木科,因分泌出一种具有黏性的液体而得名。粘膏树只生长于白裤瑶生活的地区,每年四、五月开始,瑶族女子就会拿着砍刀或者斧头砍凿树干,砍凿的位置一般会距根部1~1.5 m,第二年开春,树干被砍过的地方就会集满一团团淡黄色的粘膏。若急需粘膏使用,也不需要等到来年,砍凿后约半月或二十天,被砍的地方就会分泌出膏液,再将粘膏刮下来,加入牛油熬煮,膏与牛油的比例约为3︰10,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直到牛油与粘膏完全融合则停火。融合的标准是看粘膏液有无气泡,若有气泡,则会影响到绘制的过程。“粘膏”具有熔点低、柔性强、黏度大等特点,在染制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冰裂纹,这是树汁染与蜡染的一个明显差异。

白裤瑶树汁染使用的染料取自一种叫马蓝的植物。马蓝的茎、叶含有丰富的蓝靛,将采摘清洗后的蓝靛放入发酵缸里用水浸泡,水面以没过植物20~30 cm为宜。浸泡三、四天后,马蓝的茎叶渐渐腐败,搓揉即可成浆。浸泡的水呈深绿色,人们将茎叶捞出,染料就已制好。若须长期保存染料或将其拿到集市上出售,则需将染料制成膏状。这须在染缸里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不停搅拌。这时会产生许多泡沫,继续搅拌至泡沫消失,使石灰与染料融合后慢慢沉淀,滤掉上层的清水后,蓝靛膏(图1)就做好了。

图1 蓝靛膏Fig.1 Indigo ointment

白裤瑶树汁染工艺中所使用到的工具并不复杂,多利用自然物或自制,主要有打磨工具和绘制工具。打磨使用的工具多为光滑的鹅卵石、圆实的木棍或铁勺的底部,主要用于磨光土布。白裤瑶用土法编织的土布,表面多粗糙不平,需要使用这些打磨工具进行磨光整平。绘制工具用于图案的绘制,主要是蜡刀,又称为“蜡铲”或“画铲”,以两片或多片薄铜片制成,有三角形、斧形等形状,笔杆以木棍或竹子进行绑定固牢(图2)。蜡刀有大、小之分,大的蜡刀用以绘制粗、长的线条;小的蜡刀用以绘制短、细的线条。整个过程中还会用到诸如竹尺一类的丈量工具。

图2 白裤瑶蜡刀Fig.2 BaiKuYao wax knife

2.2 树汁染制作工序

树汁染有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主要工序有打磨、绘图、染色、脱膏、复染等。

2.2.1 打 磨

白裤瑶树汁染选用白色棉布,这些棉布有自家纺制的,也有从集市上买来的。在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所有棉布都是自家纺织的。棉花经轧棉、捻棉、跑纱、梳纱、织布等多道工序,制作成布,人们称之为“土布”。土布一般有毛絮,较为粗糙。所以,在绘制蜡染图案前,白裤瑶女子会将土布平放在案板上细细打磨,使其细腻平滑。

2.2.2 绘 图

土布打磨光滑后,白裤瑶女子便使用绘制蜡染图案特有的工具——蜡刀在上面作画。人们用蜡刀蘸上熬制好的防染剂——粘膏在土布上绘制图案,盛膏液的容器下面一般会放一炭盆,使得粘膏液保持在恒定的温度。白裤瑶女子绘制图案时无需打稿,也没有图纸,但图案多保留了传统的形式。这一工序是白裤瑶树汁染艺术特征的重要体现,纹饰的设计与绘制体现了白裤瑶树汁染工艺的卓越成就,而且集中地反映了白裤瑶的工艺精神、审美意识与民族特色。

2.2.3 染 色

图案绘制好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染色。白裤瑶女子将绘制好图案的白布放在染缸中浸泡。现在多是从集市上购买蓝靛膏,回家后加入稻草灰或草木灰泡制过滤的水、白酒,调制成染料。白布在染缸里浸泡约2 h后将其取出,放置在木板或草地上晒至半干(图3),然后再次放入染缸,继续浸泡2~3 h,再取出晾晒,如此反复2~3次。染、晒的过程前前后后需要一个礼拜,天气不好时需十天左右,经过反复染晒的布呈深蓝色。若想要得到更深的颜色,须采来鸡血藤的枝叶,捣碎后加水浸泡成红褐色的染料,将布料再次放入染料中浸染,染制后的布呈黑色。

图3 白裤瑶女子在晾晒染制的土布Fig.3 BaiKuYao women hanging out dyeing cloth for drying

2.2.4 脱 膏

待布染成理想的颜色后,白裤瑶女子会取来稻草烧成稻草灰,将稻草灰放入水中搅拌、澄清、过滤。稻草灰含有丰富的碱,可以去掉布料上的防染剂。染过的土布须放在稻草灰碱水中浸泡20~30 min,再放入锅中用小火煮沸,粘膏受热后慢慢地熔化,防染剂绘制过的地方露出土布固有的白色,没有裂纹,图案完整、清晰可见。脱膏后的碱水呈浅蓝色或浅褐色。

2.2.5 复 染

白裤瑶树汁染在脱膏后,还会进行一次复染工作。复染时只需将布料放入蓝靛染缸中浸泡约2 h后即可取出晾晒。复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加深之前的深色,另一方面是使脱膏的地方染上淡淡的蓝色。待布晾晒干后,白裤瑶女子会采来蕨根熬制成水,蕨根水呈黑色,蜡染后的衣服经浸泡后不易掉色。此道工序完成后,白裤瑶树汁染工作已至尾声。

3 白裤瑶树汁染的艺术特点

在白裤瑶树汁染的制作工序中,“绘图”是其关键的一个步骤,而且白裤瑶树汁染工艺最重要的成就也体现在如何设计与制作这些纹饰上。这些图案的形式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现在的白裤瑶树汁染图案是对传统的延续,是白裤瑶树汁染中最值得探讨的部分。因此,通过对白裤瑶树汁染纹饰的题材、造型、结构、组织形式、色彩与布局等方面进行一些阐述,以此管窥白裤瑶树汁染的艺术特点。

3.1 纹饰题材与造型

树汁染纹样可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形纹几类。属几何纹的有瑶王印、龙路及回纹,它们是以方形、菱形、三角形及各种线段组合形成的图形,具有理性、规整等特点。如回纹,它常常分布于女子的百褶裙上,呈方形的线条折绕、回旋。属植物纹样的有剪刀花、竹筒花,它们多在女子挂衣背牌中出现;动物纹样以鱼刺花、鸡仔花、鸟纹为代表,常见于背牌、腰带中;人形纹主要有人仔花,在背牌中出现较多,以此代表白裤瑶对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植物、动物及人形纹的形状都脱略了自然的形态而具有几何的外形。如竹筒花的基本形为两个细条长方形的十字交叉,长条方形为竹竿,上面有均匀排列的短线似竹竿之竹节,短条方形与之交叉于顶部约1/5处,形成十字花瓣;鸡仔花整体呈方形,方形中以多个十字与曲折纹的组合分别表示鸡头、鸡翅、鸡尾与鸡爪;人仔花有两种表现方式,一为简单的单线勾勒,另一为稍繁的以面造型,其造型元素都为长短直线,体现为线条的交叉、组合。

总体来看,白裤瑶树汁染纹样多采用直线为基本的造型要素,强调直线的简约、明快、有力。以上所述几种纹饰,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为线性特点,这是白裤瑶树汁染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蜡染的特点之一。在多个以蜡染著称的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等蜡染纹样中,多以曲线为基本造型。以苗族的蜡染纹样为例,常见的蝴蝶纹、蜈蚣纹、鸟纹、蛙纹、旋涡纹、云纹、雷纹等都是以曲线为基本元素,以此形成自然、活泼、灵动的视觉效果。相比较而言,白裤瑶树汁染纹样的直线造型给人的视觉印象则是规整、严谨和有序。

除纹饰图案的直线特征外,白裤瑶人在服装的布料剪裁、缝制及饰品的搭配方面,都体现出了对直线的青睐。女子头部捆扎的黑白布条、挂衣前后的方形两片、袖片,褶痕均匀自然下垂的百褶裙、裙前的长方形挡布及男性镶蓝边对襟衣、规则直筒袖、其膝阔裆白裤、长条形的腰带、绑腿等,都给人挺直、硬朗的视觉感受。该审美特点从侧面反映了该民族的精神气质——率真、果敢、坚强。

3.2 纹饰结构与组织形式

树汁染纹饰在以直线为基本造型的基础上,以交叉、闭合、发散、重复等形式衍生出了诸如十字形、叉形、丁字形、人字形、之字形、方形、菱形、回形、非字形等结构形态。有些结构还能进一步演化,形成多变的形式结构,如瑶王印。瑶王印体现了方形结构的典型特点,以正方形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田”字、“井”字、“回”字等形制。对于瑶王印的多种形制,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方形区域代表着田地,形制的不同意味着对田地的重新分配[9]。如在“井”字形瑶王印中(图4),划分出的区域除居于中心的正方形外,还有位于四周的面积较小的长方形,意指不同大小的田地的划分。白裤瑶人对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不同的理解,认为中间稍大的正方形为“母”,而四周的长方形则为“公”。“母”是大的、主要的意思,居于正中,“公”则为小,居边侧。

图4 瑶王印:井字形Fig.4 Seal of the king of Yao: “井”shape

白裤瑶树汁染纹样在组织形式上,多采用重复、对称的方法。重复是以相同或相似图形按照一定的形式反复出现的构成形式,白裤瑶树汁染图案中的剪刀花、竹筒花、人仔花、回纹等纹饰都是以重复的方式出现,常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剪刀花、竹筒花以散点二方连续为主,人仔花为基本型的横向重复排列。女子百褶裙上第三道“河流”中的回形纹样是二方连续,而第二道“河流”中的回形纹样则是四方连续。

对称是白裤瑶树汁染纹样的另一个组织形式,多呈左右、上下中心对称。其特征为图案左右及上下部分的大小、形状沿着中轴线能完全重合。所染图案中除回纹不具有对称的特点外,其余图案都体现为对称。对称是一种高度理性、严谨的形式美,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对称实例。树汁染纹样的对称体现出了白裤瑶人对自然的洞察借鉴,对秩序、和谐美感的捕捉。

3.3 纹饰色彩与观念

树汁染经脱膏工序去掉防染剂后,所绘图案较为完整地呈现土布的白色。用蓝靛复染后图案色彩保留白色或成为浅蓝,未施防染剂的地方呈黑色,以此形成黑、白(或浅蓝)的对比。图案上的橙色、黄色等色彩则是以刺绣的方式绣制上去的,由此可见树汁染纹饰的主要色彩即为黑、白色(或浅蓝)。白裤瑶尚黑、白二色,这在树汁染的赋色及衣服的色彩搭配上都有体现。

这一独特的色彩喜好与在族群中流传的瑶王射日、月故事有关[10]。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透露了白裤瑶偏好黑、白两种本原色彩的信息。黑色是明度最低的颜色,吸光性强,反射性弱,南方的多个少数民族都有尚黑的传统,如彝族、苗族、拉祜族、景颇族、壮族。白裤瑶以黑代表土地,黑土是肥沃和丰收的象征。黑色是生命的本原色彩,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白裤瑶人的观念中黑色不仅是生命初始的颜色,也是生命归宿的颜色。

黑色的补色为白色,黑、白二色并置,对比强烈。白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代表着纯洁、光明、神圣。在瑶语中,白裤瑶自称“偻抄”,“偻”是人的意思,“抄”为白色,其意为“尚白的人”[11]。这除了与前面所述“瑶王射日月”的传说有关外,还与白裤瑶对白腹锦鸡的崇拜有一定的关系,白裤瑶对白色的喜好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对白腹锦鸡腹羽的模仿。白裤瑶尊崇鸡,尤尚白腹锦鸡,鸡在其观念中象征着光明、生命力。

3.4 纹饰布局与空间

从白裤瑶树汁染纹饰在整体服装中的空间布局来看,其特点是图案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女子挂衣背牌(图5)、百褶裙“三道河流”(图6)上,其余部位大量地保留经蓝靛反复染色后留下的蓝色、黑色。树汁染集中施防染剂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所绘图案,尤其凸显了那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民族符号在整体着装中的视觉效果,体现了白裤瑶人对视觉空间及审美的思考。

女子挂衣及百褶裙纹饰的搭配与空间布局的整体视觉效果是:从正面看,为方形黑布与“三道河流”百褶裙、挡布的搭配,对比强烈;从背面看,为方形“瑶王印”与“三道河流”百褶裙的组合,相互呼应。前后疏密有致,主次有序,以背面为要。“瑶王印”与百褶裙环状图案及若干均匀分布的点相映成趣,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组合,给人以明快、丰富、层次分明的视觉感受。这体现出白裤瑶对多维空间布局的理解,讲究空间的分割与组合,强调主次、比例、秩序,注重图案与背景的虚实关系,这与书画中的“计白当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5 挂衣背面Fig.5 Back of overclothes

图6 百褶裙与“三道河流”Fig.6 Pleated skirt and fret pattern

4 结 语

白裤瑶树汁染的染制工艺及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染制工艺方面,白裤瑶女子坚守传统,较大程度地保留了以自然植物染剂为材料、纯手工制作的特点。树汁染工序复杂,纹饰设计和制作考究。树汁染具有丰富的纹饰,题材多样,这些纹饰多以直线为基本的造型元素,均衡构图,给人以严谨、理性的视觉感受。整体上来看,白裤瑶树汁染纹饰相对集中,大片保留底色,非常注重视觉空间秩序的营造,讲求主次、布局、比例与秩序。抽象、提炼的染织图案蕴含着白裤瑶的族群历史与记忆,物化着白裤瑶丰富的物质文明及厚重的精神文化。

[1]玉时阶.白裤瑶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 YU Shijie. The Baikuyao Society[M].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Book Concern,1989:7.

[2]胡起望.瑶族研究五十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7. HU Qiwang. Fifty Years’ Study about the Yao Nationality[M]. Bei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ook Concern,2009:7.

[3]刘世军,蒋志龙.白裤瑶服饰技艺及文化内涵解读[J].丝绸,2015,52(9):65-71. LIU Shijun, JIANG Zhilong. On craftsmanship of Baikuyao clothing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J]. Journal of Silk,2015,52(9):65-71.

[4]盘福东.白裤瑶服饰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18-21. PAN Fudong. The analysis on Baikuyao costume [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1991(2):18-21.

[5]陆朝金.白裤瑶服饰文化的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2012,27(4):1-6. LU Chaojin. On interpretation of Baiku Yao’s clothing culture[J]. 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2012,27(4):1-6.

[6]范晔.后汉书:第十册[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2829. FAN Ye.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V 10[M].LI Xian Not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Copy),1965:2829.

[7]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224. ZHOU Qufei. Ling Wai Dai Da: V 6[M]. YANG Wuquan Not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99:224.

[8]贾玺增.中国服饰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96. JIA Xize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stume Art[M].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Company,2009:96.

[9]孙颖.广西南丹白裤瑶民族服饰研究[D].长沙:中南民族大学,2013:42. SUN Ying. Research on the Baikuyao Costume in Nandan[D]. Changsha: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3:42.

[10]莫开明.射日月[M].荔波:县民族事务委员会,1988:36-37. MO Kaiming. Shoot the Sun and the Moon[M]. Libo: National Affairs Committee press,1988:36-37.

[11]杨庭硕.白裤瑶服饰研究调查[C]//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122. YANG Tingshuo. Research and iinvestigation of the Baikuyao costume[C]//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Guizhou Province. Guizhou “Six Mountains and Six Rivers” National Survey Data Collection: the Hui, Bai,Yao, Zhuang, Yu, MaoNan, Mulao, Man and Qiang Volume. Guiyang: Guizhou N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y,2008:122.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Baikuyao sap dyeing

LIAO Fangrong1, WU Weifeng2

(1.Art Institute, Guangxi Arts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2, China; 2.Guangxi Museum, Nanning 530022, China)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process,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aikuyao sap dyeing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Bayu and Baikuyao in combination with document literatures. The important accomplishments of Baikuyao sap dyeing technology have been made in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The patterns of Baikuyao sap dyeing are rich and unique, constructed mainly by straight line as the basic modeling element, emphasizing the status of the visual center,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advocating black and white, underlining the creation of spatial order, making a distinction distinguish, and stressing layout and proportion. All of these aspects reflect the extremely mature and remarkable design idea of Baikuyao sap dyeing technology. Some typical decorative motifs also embody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istory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 of Baikuyao, which remarkably distinguishes the BaiKuyao region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Baikuyao; dyeing and weaving; sap dyeing; technology; pattern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7.012

2016-09-04;

2017-05-25

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16DF50);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01)

廖方容(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吴伟峰,研究员,1445016957@qq.com。

TS193.62;TS941.11

B

1001-7003(2017)07-0074-06 引用页码: 071203

猜你喜欢

纹饰图案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王玉启祥 商代龙纹饰玉器的艺术特点及演进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明清婚嫁家具纹饰中暗藏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