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申遗时代运河商业老街的保护开发

2017-07-31李德楠

中国名城 2017年3期
关键词:街巷济宁会馆

李德楠

后申遗时代运河商业老街的保护开发

李德楠

京杭运河沿线是历史上商业繁荣的区域,诞生了一大批商业街巷,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后申遗时代的今天,将老街置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开展运河沿线商业老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推动历史街区的建设,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老街的保护开发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商业老街;运河城镇;京杭运河

商业老街是历史上形成的商贾聚集、店铺林立的街巷,是商业发展的载体和商业繁荣的见证,也是传统手工艺、特色小吃和商业老字号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时至今日,一些老街时过境迁,难寻踪迹,也有一些老街传承创新,延续至今,发展成为所在城镇的旅游名片。

京杭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和持续的漕运活动推动了沿线城镇的发展。明初山东巡抚陈济奏称:“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商贩所聚,今都北平,百货倍往。”[1]明后期王士性《广志绎》(卷1)载曰:“天下马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临清、济宁之货,徐州之车赢,京师城隍、灯市之骨董,无锡之米。”运河的畅通促进了商业街巷的兴起,使之成为商业最繁华的地段。当运河废弃后,老街巷随着运河城镇的衰落而日渐寂寥。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运河研究进入了后申遗时代。在后申遗时代的今天,将老街置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开展运河沿线商业老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推动历史街区的建设,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

1 运河与商业老街的发展

交通是区域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河流沿线尤其是多条河流交汇处,提供了城市兴起发展的优越条件。京杭运河的畅通带动了沿线城镇的兴起,催生了通州、天津、沧州、德州、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一批大城市,也兴起了杨柳青、泊头、张秋、阿城、南阳、夏镇、台儿庄、窑湾、清江浦等众多小城镇。这些大小城镇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中国东部大地上,使运河沿线成为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运河城镇的繁荣与扩展,往往以商业为中心并通过商业街巷表现出来,体现为街巷数量、街巷空间布局以及街巷繁荣程度等方面的变化。

1.1 街巷的数量与名称

近年来,就街巷数量而言,运河商业街巷随着城镇的扩展而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以商品行业命名的专业性街巷。沿运河码头附近,更是各行各业的聚集地,街巷尤为密集繁华。例如天津,明中期以后从一个小聚落发展成为相当繁荣的大码头。清代时,“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之民之所杂处。……名虽为卫,实则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2]。三岔口一带商贾云集,车马喧嚣,有竹竿巷、估衣巷、针市街、锅店街等,其中最繁华的是估衣街。

沧州“盐场林立,商贾云集”,清代较繁华的街道有竹竿巷、盐场、火神庙、锅市街、钱铺街、书铺街、当铺胡同、缸市街等。

临清地处大运会南北往来交会咽喉之地,崔溥《飘海录》称“其城中及城外数十里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船泊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于天下矣”。到明正德年间,运河沿岸中洲一带发展成为商业区,北自天桥至南关,东自鳌头矶至卫河,街市连绵,人烟辐辏。天桥以北为皮商营业区,南市车营为粮商聚集处。还出现了以商业命名的街巷,如锅市街、碗市街、果子巷、白布巷、油篓巷、箍桶巷、马市街、牛市街等。乾隆时,北区的一条长仅里许的小市街就有商店百余家,全城大小商店店铺超过千家。[3]

张秋镇地处会通河与大清河交汇处,历史上有“小苏州”、“小济宁”之称。明中期张秋镇“绾毂南北,百货所居,埒似济宁而小”,“齐之鱼盐,鲁之枣栗,吴越织文纂组,闽广之果布珠琲、奇珍异巧之物,秦之罽毳,晋之皮革,皆荟萃其间”[4]。镇中运河两侧有数十条街巷,东有驴市街、炭市街、菜市街、布市街,西有南京店街、果子街、木头街、猪市街、骡马街等,滨河长街则有竹竿巷、纸店街、杂粮街、米市街、锅市街等。清代,镇城幅员数里,有9门9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自北水门属之南水门,饭坊酒肆往往列居两侧[5]。

济宁城,康熙《济宁州志》称“仕绅之舆舟如织,闽广吴越之商持资贸易者,又鳞萃而猬集。即负贩之夫、牙侩之侣,亦莫不希余润以充口实。冠盖之往来,担荷之拥挤,无隙晷也”,是“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的商业都会。明末城区有街巷98条,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记载,道光年间增加到290条,城内有不少以商业命名的街巷,如纸店街、瓷器胡同、果子巷、枣店街、打铜街、竹竿街、油篓街、烧酒胡同、粉坊街、香铺胡同、曲坊街、皮坊街等。其中竹竿巷沿长约3里,沿运河发展,自编自售各种竹器。

图1 张秋镇街巷

徐州位于黄河运河交汇之处,天启以后徐州户部分司署迁往户部山上,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纷至沓来,徐州南关一带遂成为十分活跃的商业区。围绕户部山周围,逐渐形成了上街、下街、前街、后街、中枢街、大同街、铁货街、丰储街等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黄淮交汇的淮安,“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牵挽往来,百货山列”[6]。淮安府城由老城、新城、联城三座城组合而成,其中老城为主体,城内主干道有三纵两横,三纵即东长街、西长街、中长街,两横即东门街和西门街。此外还有上坂街、下坂街、仓巷、局巷、铜王巷、打箔巷、打线巷、米市街、牛市街等。

淮安河下镇,有街22条,巷91条,坊13处,街衢巷陌十分繁密[7]。东西向的街巷主要有竹巷、估衣街、琵琶刘街、罗家桥街等,南北向的街巷主要有湖嘴大街、中街、花巷、茶巷等。其中许多街巷因经营的商品而得名,如估衣街、裤脚巷、白酒巷、曲坊巷、茶巷、水巷、花巷、湘泉巷、小粉巷、粉章巷、药店巷、书店巷、笔店巷、钥匙巷、羊肉巷、驴市巷、马巷、扁担巷、乾鱼巷、玳瑁鱼巷、古菜市口大街等。

淮安清江浦城,“居人数万家,夹河二十里”[8]。城内有东大街、西大街、北门大街、南门大街多达12条。其中东大街是最繁华的闹市,北面与大源巷、厅门巷、堂子巷、水巷、双桥巷相通,南面与纪家楼巷、进彩巷、空心巷、菜市巷、守府巷相通。城外有著名的轮埠路、十里长街等。咸丰《清河县志》列举清江浦运河以北的仁义洼街、大车路口街、朱家沟街、小河北街、龚家路街、同庆街等横街,以及老坝口街、石码头街等纵街。

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明代运河的畅通促进了扬州商业的发展,清乾隆时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随着商业的发展,有各种专业性市场兴起,许多街道以商业命名,如皮市街、铁锁巷、缎子街、翠花街等。

1.2 街巷的空间布局

运河城镇的扩展往往表现为运河两岸形成新的市镇或城区,成为商人居住之所和扩展市场的经营之地,使得行政区与商业区分开,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相杂错。运河沿岸的滨水地区往往成为街巷选址的佳地,许多街巷都与运河相连,或沿运河平行展开,或与运河垂直相交,既便于获得生产生活用水,更便于借助于交通之便。

临清街巷主要分布在官衙、文庙、仓廪、书院等构成的行政区,市场、店铺、街道等构成的商业区,以及戏院、茶馆等构成的娱乐区中。行政区主要位于砖城之内,空间狭小,几无商业可言,仅有马市、线子市两条街市。商业区主要分布在砖城外中洲一带,南北主街道分别为锅市街、碗市街和马市街,与南北街相交的东西街巷有小市街、油篓巷、柴市街等,街巷两旁分布着皮货、鞋帽、杂货、纸张、瓷器、果品、海味、银钱、粮食、木材、估衣、茶叶等店铺。娱乐区也主要分布在商业繁荣的中洲一带,表现为与服务业有关的邸店、茶馆、酒楼、澡堂、妓院、戏院的大量出现。

济宁街巷也主要分为行政区、商业区以及娱乐区三个部分。行政区主要集中在城内西南部,商业区主要位于城南运河码头以及越河两岸。乾隆《济宁直隶州志》载,济宁南关一带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居民达5254户,而居住在城内四隅的居民仅4917户,比整个城内的人口还多。济宁的娱乐区也主要在城南,南门、大闸口以及城东南隅的土山一带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民谣《济宁州赛银窝》中有“遛一遛,走一走,热闹还是南门口;出来南门往东望,吃喝玩乐大市场”的记载,形象地描述了济宁的娱乐业情况。

图2 临清商业街巷

淮安清江浦在同治年间建城以前,“街巷路网多不规则,街道走向顺应河湖水系,主要的干道东门大街、北门大街和都天庙街均是顺应河道走向而形成,其他小街巷与三条主要干道垂直相交”[9]。其中与清江浦运河平行的横街,多为通达性较好的大街,而形制较窄的巷道则多呈南北方向[10]。

淮安河下镇,有纵贯南北的西湖嘴大街,南接运河堤,北至相家湾淮河边,乃商贾辐辏之地,两旁有白酒巷、干鱼巷、估衣街等。河下镇南依运河,北临淮河古道,河北大街地处淮安城至清江浦的交通要道,有“十里长街”的美称,自古就有街前经商,街后种田的习俗。

此外,天津杨柳青的河沿大街、估衣大街、猪市大街等沿运河北岸平行展开;山东张秋镇滨河长街有竹竿巷、纸店街、杂粮街、米市街、锅市等;运河城镇瓜州与杭州西兴具有相似的街巷空间与运河空间[11];无锡清名桥街区以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邵伯镇商业街巷与运河垂直,以便货物在码头卸载后直接运入巷道。

1.3 街巷的发展与商业会馆

城镇随着运河的畅通而持续繁荣,造就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巷。例如临清,隆庆万历间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都会及纺织品交易中心,有布店73家、缎店32家、杂货店65家、磁器店20余家、纸店24家、典当百余家、客店大小数百家。商品除粮食、棉花、棉布等大宗商品外,还有果品和南北杂货。清乾隆时期,临清城内粮食集中市场有六七处,经营粮食的店铺多达百余家,年交易量达五、六百万石至千万石[12]。

济宁在明中期已是一座“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的商业都会,周围州县所需服食器用皆由济宁转输,来自江南者十之六七,该地区出产的棉花、粮食等也都通过济宁转输各地。清乾隆时,济宁升直隶州,发展成为“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场所,粮食“有籴济宁之谷贩之别地者,亦有籴别地之谷贩至济宁者”。至道光间,“其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包世臣《中衢一勺》(卷6)载:“闸河自台庄入东境,为商贾所聚,而夏镇,而南阳,而济宁,而张秋,而阿城,而东昌,而临清,皆为水马头,而济宁为尤大。”

运河城镇南北跨越不同的地理区,造就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巷。同时,同位于运河沿线的共同特色,又表现为街巷的诸多共性。例如,临清、淮安都有商业繁荣的中洲,聊城、淮安都有车水马龙的大闸口,聊城、扬州、苏州都有作为老街代表的东关街,台儿庄、济宁、夏镇都有商业繁荣的顺河街及越街,德州、沧州、临清、济宁、张秋等都有竹竿巷,等等。其中,台儿庄顺河街北起丁字街南哨门,南至小南门,沿途遍布会馆码头,商业、饮食业兴盛。台儿庄越河街位于台儿庄闸越河北岸,长近300米,街巷与码头相通,是最繁荣的商业街。德州竹竿巷有20多个作坊,产品种类繁多,有日用品、农具、玩具等。

运河街巷是商人商帮的聚集地,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于此,商业会馆众多。许多著名的会馆坐落于老街的显要位置,例如,苏州有岭南会馆、嘉应会馆、宝安会馆、潮州会馆、两广会馆、三山会馆、中州会馆、陕西会馆、全晋会馆、东齐会馆、湖南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等,其中阊门外山塘街建有全晋会馆、冈州会馆、岭南会馆、东齐会馆等;聊城大闸口、东关街附近是商业最繁华的区域,紧靠运河的东关双街有山陕会馆、江西会馆、苏州会馆、武林会馆、太汾公所等八大会馆;济宁商人会馆多达二三十家,主要位于砖城外运河沿岸,例如浙江会馆、三省会馆、湖南会馆、金陵会馆位于运河南岸,安徽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位于老城南门外。扬州外地商人的建立的商业会馆有山西会馆、湖北会馆、湖南会馆、岭南会馆、江西会馆、安徽会馆、旌德会馆、绍兴会馆等,其中东关街是老字号商铺最集中的地段,同时有山陕会馆、盐务会馆等;淮安河下镇的会馆多建于乾隆以后,且紧靠运河边,尤以集中在湖嘴大街、中街、竹巷、萧湖南北等交通便捷之处,有福建会馆、定阳会馆、新安会馆、江宁会馆、润州会馆、四明会馆、三皇会馆、江西会馆、浙绍会馆、湖北公所等。

2 商业老街是运河文化遗产的载体

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包括河道、闸坝、堤防、驿站、码头、榷关、桥梁、民俗、信仰、礼仪、节庆等内容,是大运河变迁的历史见证,体现了运河特有的历史信息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运河沿线老街则是一个城市商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最能体现运河遗产文化的重要载体。

2.1 老街是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老街历史文化遗存首先是有形的文化遗产,诸如保存至今的街道胡同、楼阁庙宇、碑刻匾额、名人故居等。扬州东关街集中了个园、华氏园、街南书屋、冬荣园等盐商住宅,体现了盐文化的特色;苏州山塘街店铺住家鳞次栉比,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聊城的太平街、双街、东关街是最繁华的三条街巷,会馆集中,店铺林立,南腔北调夹杂其中,民间有“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的说法;无锡有以运河民间建筑为特色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民族工商业为特色的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以明清世家望族为特色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古祠堂建筑群为特色的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以“水、义、孝、名”为特色的荡口古镇;淮安历史文化街区有淮安区河北街、光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河下镇历史文化街区,清浦区草市口、都天庙、大闸口、花街、慈云寺、东长街历史文化街区,淮阴区骡马街、安澜大街、中市街历史文化街区;镇江有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小码头街、新河一条街等,街上遍布名人故居、海关遗址、医院旧址。

老街的历史文化遗存还包括与老街相关的故事传说、名人轶事、小说戏剧、民俗信仰、传统工艺、文献档案、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消亡破坏,更需要加强保护与传承。例如,无锡拥有泥人、紫砂、刺绣、均陶、竹刻、剪纸、珠绣、麦秆剪贴、蓝印花布等12个大类50多个品种的民间艺术;淮安老街保存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名人故事、美食技艺以及民俗风情,淮扬菜、文楼汤包、茶馓、草编、淮剧、淮海戏是其中的代表。扬州老街保存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民俗传说、民间艺术以及传统技艺,如扬州八怪的故事、扬州三把刀技艺、扬州炒饭技艺、扬州画派风格、扬州园林特色等。镇江老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美术(玉雕、竹编、泥塑、刺绣)、传统舞蹈(九狮舞、马灯阵舞)、传统技艺(恒顺香醋、蟹黄汤包、丹阳黄酒、扬中萧笛、高资跳面、水晶肴肉)、传统医药(一正斋膏药)等等。常州老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常州道情、常州吟诵)、传统技艺(常州梳篦、孟河医派、加蟹小笼包、常州大麻糕)、故事传说(董永的传说、苏东坡的故事)等等。

2.2 老街展现了浓厚的乡土风格

老街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发展多与运河息息相关,记录着运河社会的沧桑巨变,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特征。老街上风格不同的店坊以及民居建筑,是最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景观,反映了运河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脉络。例如,镇江西津渡目前已经开发为兼具旅游、餐饮、住宿、购物、演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街区,建成了国家A A A A级旅游景区。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紧靠老运河,巷子南侧临水民居保存较好,凸显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特有景观。常州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下来的名人故居较为集中。位于东太湖与西太湖之间的杨桥老街,拥有古建筑30多处,古街形制风貌基本完好,仍可见前街后河、前店后屋、临河而居的水乡特色。

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字号是商业老街的亮点,展现了浓厚的乡土风格。许多老字号分布在商业老街上,借助商业老街发展开来,体现了老、奇、精的特点,值得进一步保护与传承。以淮安为例,仅淮安区老字号就有近60家,涉及饮食、钱庄、医药、铁器、医药等行业,鸿顺灯笼、状元斋茶食、震丰园馄饨、松寿堂中药、王兴懋酱园等皆为享誉四乡的老店。淮阴区的老字号近200家,恒顺酱园、福顺豆腐、浦楼酱醋、宁氏大饼、码头汤羊肉、罗家驴肉、李记吊炉饼、新半斋饭店、巩记油大头、玉壶春饭店、天福堂药店、宏顺木匠铺等是其中的代表。扬州东关街成为四美酱园、三和酱菜、谢馥春香粉铺、潘广和五金店、陈同兴鞋子店、乾大昌纸店、庆丰茶食店、四流春茶社、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众多商业老字号的发祥地。

2.3 运河申遗成功凸显了老街的价值

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运河从此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其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大大拓展。一些商业老街自然也就拥有了国保单位与世界遗产双重身份,文化遗产价值和商业价值凸显。在这样的光环笼罩下,有望在一定时期内掀起一股研究运河、宣传运河、体验运河的热潮,运河沿线城镇将因此受益。

老街作为运河沿线商业的发祥地,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凝结了重要的运河风貌特色与历史价值,老街的发展有助于传承商业文脉、提升城市价值、丰富运河内涵、促进商业繁荣。这种情况下,对老街的认识与利用就需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商业街区真正成为体现城市特色的载体,成为城市的窗口和名片。在后申遗时代,打着世界遗产的旗号宣传老街、推销老街,借力运河发展老街旅游业,有助于增强了人们对老街的关注。

3 后申遗时代运河商业老街的保护开发

大运河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 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在后申遗时代,要强化商业老街的建设,丰富商业老街的内涵,借助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老街,对商业老街进行保护与开发。

3.1 坚持完整性与原真性的原则

商业老街是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地域文化、提升民众生活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传统商业街,往往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要充分恢复和体现其历史文化风貌,将运河文化与商业街区相结合,挖掘出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复原商业老街的建筑原貌,恢复一些代表性的特色店铺、特色餐馆、特色老字号等,进一步提升街区的商业文化氛围以及商业街的知名度,从而带动老街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淮安今后要在古街的恢复过程中,要保护好清浦区现有的东大街、西大街基本格局,保护好淮安区上坂街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保护好河下镇街巷的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保护好码头镇安澜古街巷的鱼骨状格局。

3.2 在运河城镇既有的空间格局下进行开发

历史上的运河,是商业老街发展的基础,也是今后商业老街规划开发的框架。未来的规划者应充分利用古河道作为骨架,注意运河遗产点的协调运用,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运河历史遗存和风貌的破坏, 切实保护好运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淮安河下古镇的开发,可以借鉴乌镇、周庄、凤凰城的开发模式,以傍依运河的古建筑、古街巷、老字号带动旅游,同时要注意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

3.3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融合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应注意处理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老街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在文脉优势与地脉优势的基础上发挥商脉优势。做到既传承历史文脉,又注入现代气息,还要提升沿运河城镇的环境品质和经济活力。运河城市今后应在加大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保护规划思路,建立保护区分层控制体系,进行展示性保护开发,赋予老街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淮安今后要通过打造美食街、举办美食节、举办龙虾节等活动,利用老街做大做强淮扬美食文化,发掘平桥豆腐、钦工肉圆、开洋蒲菜、码头羊肉等淮扬菜背后的故事和传说,努力打造工农路美食街和轮埠路美食街,提升淮扬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4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

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商业老街,能够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要根据区域特点积极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既要因地制宜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要对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进行科学评价。城市商业街区的建设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保护原有的历史特征和文脉,要让当地的传统老字号商店在此得到复活,突出其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例如淮安美食街的打造,既要努力恢复当地的老半斋、新半斋、玉壶春等餐饮老字号,还要着意打造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码头牛羊肉汤、朱桥甲鱼、文楼汤包等特色小吃;扬州东关街美食一条街的打造,要体现出扬州的文化与生活特色,做到吃、住、游、购、娱一条龙,将古街游、古巷游、民俗风情游与老街巷紧密结合。

3.5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要坚持活态保护、原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原则。应充分借鉴成功的历史经验,结合运河申遗进一步落实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原则,通过博物馆与纪念场馆展示相关技艺,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例如,淮安可以在老街上建造淮扬菜博物馆、西游记博物馆;扬州可以在老街的茶馆中增加扬州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剧的表演;扬州在努力打造运河风情一条街、商业步行一条街的同时,要注意发掘每一条街巷的典故传说,将名人、名宅、名吃纳入老街巷之中。

总之,老街巷见证了一个地区商业的兴衰,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有力证据。商业老街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城市文化的沉淀, 更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此需要加强对老街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充分发挥老街的地脉、文脉与商脉优势,充实运河沿线人文景观的完整性。老街的保护开发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1](清)裕瑛.续文献通考,卷18,征榷考一[M].[出版不详].

[2](清)薛柱斗.天津卫志[M]. 清康熙17年补刻本.

[3]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东阿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东阿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8.

[5]佚名.张秋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6]同治.重修山阳县志[M].[出版单位不详].

[7]荀德麟.河下兴衰[J].江苏地方志,2011(5).

[8](清)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146).

[9]周淼.运河历史城镇清江浦保护相关问题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10]王聪明.明清时期清淮地区城市地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1]徐永利,孙广华.论两座典型运河城镇对运河文化的空间演绎[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2(03).

[12]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蒋亚林

It is a flouring area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Canal in history, appearing a lot of business streets and leaving abundantcultural heritage. After the application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westudied the old street in the background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the Can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study on the old streets along the GrandCanal is not only helpful to carry out the protection of canal culturalheritage, but also helpful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which may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historic culture and modernbusiness. We should trea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ld streetswith a developing standpoint and strive for the all-win of economicbenefit, social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

old street ; canal town ; the Beijing-HangzhouGrand Canal

C 912

A

1674-4144(2017)-03-87(6)

李德楠,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街巷济宁会馆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一岩九饮会馆
山东济宁卷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雨中的街巷
路过济宁(组诗)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