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017-07-29龚正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教学

龚正国

摘 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这样为语文定义:“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反映的符号。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分析高段语文阅读课,不难发现存在突出的问题就是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通常语文老师认为阅读课,学生只要把课文读懂,体会了课文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就行了,把语文课上成了一堂思品课,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上的确是被调动起来了。但静下心来想想,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课上除了体会感情,还学会了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忽略了语言的表达,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我在教学中作了尝试,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承袭传统精髓,提高教学时效

传统教学中有一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如比较句子的异同、将句子补充完整、换词训练等。这些教学形式,更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呈现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时效。

在教学《和田的维吾尔》一文时,我出示了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维吾尔姑娘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风沙里。”

“维吾尔姑娘的眼帘、眼睛、笑容,绽放风沙里。”

学生很容易分辨出第一句用上了许多好词使句子更美。這时再深入引导:用上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语言很精彩: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多神秘呀,感受到维吾尔姑娘的美很吸引人;笑容是妩媚的,感受很温柔、很甜蜜;“像花儿般”这个词让维吾尔姑娘美丽的脸庞仿佛一下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与风沙作对比,更让我们觉得风沙中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美丽使人神清气爽、温暖如春……

老师再适时引导: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写作启示?学生就知道要用上适当的形容词,使句子优美;用上修辞手法,句子更生动。

2阅读过程中巧妙积累

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答对问题后,我们就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但我认为,在学习的重难点处不能满足于一个学生答对了就行,而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参与交流。我常说:“相同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已的语言来表达,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词句表达相同的意思,并在这样的训练中强化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这样对重点处的细致感悟中,人文性就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而不是一带而过,在学生心中什么都留不下。

比如上了《学弈》这一课后,学生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我就顺势让学生找出还有哪些词语和专心致志的意思一样,这样学生的语言在课堂上也就得到了积累。上了《匆匆》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找出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以及珍惜时间的诗句、名言。经过老师课堂上有意识的训练,给时间、机会交流,学生积累意识得以强化。

3润物无声处教给写作方法

解读高段教材,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紧密。许多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例文,《凡卡》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山中访友》中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几乎篇篇课文都能找到与写作的结合点。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也是高段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写作方法的意识,润物无声处教给写作方法。

写作手法的渗透还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强化中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只要有明显的写作方法,都应在教学中渗透,强化学生的意识,如果能读写结合就更好。

《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十分精彩,老师们也会把这一段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但千万不可忽视对这一段话写作特点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知道怎样表达还不够,因为这是很好的范本,所以还要仿写片段。让学生先回忆:你在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心理活动?然后指导学生口头表达,把复杂的心理表达清楚,最后在写作时还要提醒:别忘了像作者一样用上省略号,以表示情感的复杂。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读写结合的过程,并且在这样的训练中知道,标点符号也是有情感的。在以后的习作中,再强调一下,就形成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把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其中,达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教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