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微视频对青年大学生的审美塑造作用

2017-07-29夏亦舒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微视频新媒体大学生

夏亦舒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207

摘 要 微视频作为影视艺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媒体艺术形态,以其体量小、传播速度快、传播平台广等特征,深入到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之中,对青年大学生的审美取向产生影响。文章依此对国内的微视频市场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探究微视频对青年大学生审美活动的影响,并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看新媒体语境下微视频对青年大学生的审美塑造作用。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108-02

1 国内微视频市场发展现状

纵观目前国内的微视频市场,已呈现规模化发展,涉及微电影、微纪录片、音乐短片(MTV)、动画短片、广告、新闻资讯等多个类型,囊括喜剧、爱情、动作、剧情、科幻、恐怖等多种题材。微视频的投放平台主要以新媒体平台为主,如微博、微信、视频门户网站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即时传播,并结合新媒体语境下点赞、转发等用户行为,实现微视频的大众化内容传递。

经过对国内视频门户网站的微视频投放情况调研发现,在央视官方微电影网站中,大量传递正能量和传统文化的微视频作品放置于首页,如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美丽中国”系列微电影等。国内最大的微电影平台——V电影网,每日也会推送优质的微视频作品,内容涉及创意短片、剧情微电影、微纪录片、广告作品等。但国内首家微视频服务平台——优酷网,其网站右侧的本周视频TOP10板块中,排名靠前的视频大部分却是以恶搞和情色内容为主的视频短片。且各视频门户网站之间面临着内容同质化的难题,此类迎合观众猎奇心理的微视频作品长时间占据着网站页面的前列。

目前,国内微视频市场逐渐走向多元化,具有审美匠心的网络微视频作品层出不穷,对青年大学生有积极引导作用。但在制作精美的作品积极传播审美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作品因为片面追求点击率、话题性、轰动性等原因,而导致的叙事话语粗糙、审美意蕴稀薄、价值取向偏颇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到青年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

2 微视频对青年大学生审美活动的影响

2.1 信息获取与艺术传播丰富大学生生活

网络通讯技术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压缩了交流所需的时间和空间,互联网用户开始习惯以更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作为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视频载体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微视频以其体量小、传播便捷、适宜于移动终端播放等特点,给青年大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实现信息获取的高效性。且微视频作品同样能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欣赏,以青年大学生偏好的审美接受方式实现艺术传播。如今,网络微视频发展至今,题材丰富、類型齐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多元化的精神娱乐需求。

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参与者,微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贴近青年人的生活、符合青年人的文化、满足青年人的表达欲望。与传统电影工业相比,微视频在生产制作、传播方式和接受机制等方面有很多适宜于当下青年大学生的特征。新媒体平台上,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由大学生群体自主运用数码摄像机等设备组织拍摄完成,最终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传播。青年大学生既是创作与传播的主体,也作为受众进行实时的反馈,促使网络微视频内部实现交互式的循环发展。同时,网络微视频的创作行为也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2.2 综合化的艺术表现手法锻炼艺术欣赏能力

追根溯源,微视频仍是传统影视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接轨,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传播的新兴产物。在艺术表现层面,网络微视频也具备传统影视产业的综合性,将各门类艺术进行综合,如文学、绘画、音乐、摄影等,丰富其艺术表现力。

因此,在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过程中,对受众的素养要求也同样有所上升,需要受众对各门类艺术也有一定的知悉度。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欣赏主体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而非被动消极地接受。接受美学家伊塞尔曾用“空白”和“不确定性”来说明“本文”与读者接受的关系,他强调“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本文的未定性”,空白从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式和本文观点,同时触发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网络微视频在艺术创作完成之后,其本身也时常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活动后,受众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想象置入其中,填充其空白的部分,实现审美再创造。最终,在审美互动中实现艺术接受和欣赏者的自身肯定与自我实现。此外,网络微视频体量小,信息接收所消耗的时间短,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信息获取全过程,积累艺术欣赏实践经验。在这样完整的艺术欣赏过程之中,青年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欣赏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并通过大量欣赏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判断和选择。

如今,很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也开始重视与微视频的结合,以艺术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传播。一方面,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提高了大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容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实现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培养和提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行为。同时,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还设置有与新媒体、影视艺术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集中化培养大学生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3 从涵化理论看新媒体作品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与审美价值的塑造作用

涵化理论,也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最早系统地由乔治·格柏纳提出。1967年,伯格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安南堡传播学院开始了他们一系列有关电视内容的研究。通过分析电视暴力片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提出主要观点:电视内容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揭示了大众传媒与受众价值观形成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同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受众与互联网的接触时间、关注程度与社会认知之间存在相关性。受众与互联网接触时间越长、关注程度越高,其社会认知更接近于互联网的媒介现实。但影响主要发生在情感和认知层面,相对的,对大学生社会行为的外化效果不够明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距离。新媒体作品的传播与接收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与审美价值的塑造也起会起到涵化作用,作品所包含的信息与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有一定的重叠性,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精神层面,进而外化至社会行为。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与审美价值丰富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接触和探索新事物,但对于是非黑白辨别能力较差,外界信息(包括接收的新媒体作品)的介入,对其价值判断和选择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传播特点和传播方式符合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贴合大学生日常生活。传统媒体下涵化理论的线性传播过程,重新演变成了新媒体环境下网状立体的传播方式,增添了互动性和可参与性。青年大学生也由单向的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了自主性的选择信息。青年大学生与媒介接触的途径广,时间长,涵化效果随之加深。

涵化理論在提及传媒对受众的培养和教化作用的同时,还充分揭示了受众这一接收终端在信息接收上的配合作用及重要性。微视频作为交互性极强的新媒体艺术形态,将受众放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其主体意识明显强化。而青年大学生正好处于渴望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时期,需要提供合适的渠道和平台,完成话语表达,参与到对新媒体作品的艺术鉴赏过程中。在整个涵化过程中,青年大学生受众的主动性对传播效果有着显著作用,使得涵化过程呈现出动态性和持续性。

4 结束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微视频对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审美引导问题,需要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的营造。也需要微视频创作者和传播者们进一步明晰微视频这一影像文化样态在审美实践中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担当,以内容价值正确、审美意蕴丰富、叙事话语考究的优秀微视频作品,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大学生审美价值,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伊塞尔.阅读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董瑞丰.互联网涉入程度与涵化效果的关联性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微视频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