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玩味,领略古诗语言美

2017-07-25宋中莲宋志辉

湖南教育·B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杜甫古诗诗人

宋中莲+宋志辉

古诗是古老的文学体裁。入选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都是语言艺术精品,它们音韵和谐,读起来赏心悦耳,如听乐曲;用字精确凝练,品起来意味无穷,如饮甘泉。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玩味,既能加深对古诗内容、情感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这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欣赏和运用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启发想象,领略语言的画面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是作诗的最高境界。小学教材中就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它们或是旖旎的自然风光画面,如《小池》《绝句》《望庐山瀑布》《鹿柴》《山行》等;或是趣味盎然的生活画面,如《所见》《小儿垂钓》《赠汪伦》《寻隐者不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由于句数、字数限制,诗人既不可能像画家那样极尽所能运用线条、色彩对形象绘形摹状,也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对形象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只能对形象进行概括的勾勒。这样的画面自然只能是浓缩的、模糊的。因此,古诗教学首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模糊点,也就是古诗的艺术空白处,通过想象,将它们补充成具体、清晰的形象,形成绘形绘色、形神兼备的图画。一般来说,古诗的形象空白点,就是那些实词的运用之处,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这些实词,以它们为中心,引导学生多向联想,发散想象,使形象血肉丰满。

《寻隐者不遇》描写的就是一幅生活场景。古诗仅二十字(包括诗题也只有二十五字),就运用了六个名词———隐者、松、童子、师、山、云,三个动词———寻、问、言,一个形容词———深。教学中,就可抓住这些实词,以人物形象为焦点,引导学生想象:隐者为何样?为何而隐?怎样以采药为乐?寻者为何人?是何状?为何而寻?怎样寻?怎样问?心情有何变化?童子为何貌?怎样答?山到底怎样奇?云到底怎样深?通过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定会产生一幅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尽管他们想象的画面细节不可能完全一样,但画面的大致内容应该是一致的: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森林葱郁,古木参天,寻者攀山越岭,终于来到挺拔的松树下,遇上了稚气未脱的童子,彬彬有礼地询问隐者的去处,聪明机灵的童子有趣的回答,使诗人的表情由忧转喜再转惘。通过想象,学生对人物也定会有更深的认识:隐者,满腹经纶,不随波逐流;寻者,虔诚有礼,为利不争;童子,稚气未脱,机灵可爱。

二、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诗是流动的音乐。”除极少数律诗外,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均为绝句,其中又以唐朝的居多。唐朝绝句大多诉诸管弦,其它绝句即使不配乐,但读起来也同样铿锵悦耳、琅琅上口,呈现一种顺畅的音乐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古诗讲究节奏的和谐、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与对仗的工整。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这种音韵美。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古诗的音韵知识和技巧。诗歌的抑扬顿挫主要来自于诗的节奏、停顿。一般来说,轻松喜悦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明快简短的节奏,悲哀幽怨的心情往往表现为舒缓悠远的节奏。五言诗一般一句三个音步,七言诗一般一句四个音步,每个音步由一至两个音节组成。朗读时,每个音步的末尾可适当拖腔。平仄的讲究也是抑扬顿挫的一个原因所在。句中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对或相粘。朗读时一定要读准声调,尽量遵循“平长仄短”的基本原则。古诗的琅琅上口,主要因押韵而成。教材中的古诗多为近体诗,不仅双句押韵、一韵到底,而且首句也大多入韵。朗读时,对于韵脚不能一味重读,以免混淆逻辑重音与意义重音,但也可适当拉长,放响亮些。

第二,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声音形式里悟出意蕴。声音虽然只是语言的形式,但高妙的作家、诗人常常会在声音形式里寄寓耐人寻味的意蕴。杜甫就是杰出的一个。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三四句里,他极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字与象声词。“留连”“自在”均为双声,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恰恰”为象声词,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使语言形象生动。这两句除“莺”“舞”二字外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给人一种喁喁自语的感觉,维妙维肖地写出了看花人为美景所陶醉不已、惊喜不已的感受。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柳宗元在《江雪》中押的全是仄声韵(韵脚是““绝”“灭”“雪”),更好地流露了诗人政治上失败后郁闷难抒的心情。这些深刻的意蕴,小学生们不一定能真切地领悟,但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总是会有的。而朦朦胧胧的感觉正是审美的开端。

三、披文玩味,体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讲究意境,“情”是意境的灵魂。“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情在言外,旨在冥中”。诗人的感情常常隐藏在对景物、人物、事件的描写之中。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披文”,抓住这些藏情的词语、诗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玩味,体会语言的含蕴。

如《宿建德江》一诗前两句叙事,交代诗人宿建德江的時间、地点及心境。后两句写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的是夜空寥廓、树影婆娑、月色明净、江水清清的自然之美。然而,这自然之美里隐藏着诗人的千愁万绪。教学时,就可紧紧扣住含情的“近”字引导学生讨论:“近”可组成哪些词语?在这里取哪一种意思最好?为什么?学生“愤悱”之时,教师予以点拨:日暮时刻,百鸟归巢,牛羊归栏,主人回家。此情此景自会触动独处孤舟、客居他乡的游子孟浩然心底之情丝:家在何处?谁与吾亲?然而在这苍茫、广袤的宇宙中,唯有一轮孤月与诗人相伴。明月虽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诗人的旧忧新愁: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这里表面上写月与人“亲”,实则衬托诗人的忧愁与孤寂。

又如教《早发白帝城》时,就可抓住第四句的“轻”字进行玩味:“轻”的反义词是什么?同是一只船,为什么去时“重”,归时“轻”呢?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轻”字中深深的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是在流放夜郎途中,所以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是在遇赦途中,所以不仅行船轻如无物,而且心情更是轻如飞燕。这一个“轻”字既是写景,也是抒情,确切地再现了李白途中遇赦后的轻松喜悦之情。

四、推敲比较,体会语言的精练美

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既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行动。古代诗词经过千锤百炼,可谓字字珠玑,不少语句达到了独步千古的境界。这样精美的语言便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推敲比较,真正领悟到语言的精确、凝练。

如教《暮江吟》时,就可抓住“铺”字,让学生将它与“映”“照”“射”进行比较、对照,领悟“铺”字之妙:“铺”指把东西展开摆平,夕阳“铺”水中,一则形象地描摹了光照角度几乎与江面相重之形,二则使人自然联想到柔软波动的棉被,体现夕阳的柔缓。一个“铺”化无形为有形,变静止为生动,恰当地体现了诗人那种恬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又如,教《望天门山》就可扣住“出”字引导学生细细推敲:山本静止,诗人在此为何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呢?通过联想比较、反复揣摩,学生定会明白:此处的“出”与下句的“来”属对应关系,在壮阔浩荡的长江之上,诗人独驾小舟,顺流而下,突然远处夹江而峙的天门山扑入眼帘,且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好似热情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远方的游客。一个“出”字化静为动,赋予青山生机与灵性,巧妙地写出了诗人初见天门山流露出的惊喜之情。

五、迁移运用,领悟语言的形式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古诗常用的表达形式。教学古诗,除通过朗诵、披文领悟诗中画面美、音乐美、情感美、凝练美外,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应初步认识诗歌的表现手法,初步体会以乐景写乐情、乐景衬哀情、哀景写哀情、哀景衬乐情的表达妙处。在此基础上,还可灵活设计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迁移表达方法。

如杜甫的《绝句》就是一首很妙的写景诗。诗人选取黄鹂、白鹭、青天、西岭、积雪、小溪、船只多种景物,从声、色、动、静、远、近、点、线、面多方面为读者描绘一幅春和景明的景象。眼前,柳叶新发,一片翠绿,树上黄鹂欢快歌唱。仰视,天空万里无云,青苍一片。一行白鹭展翅翱翔,愈飞愈远。远眺岷山,春日来临,山高气寒,积雪未消,如银装素裹。近观门前小溪,溪面开阔,船只整齐,欲驶远方。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避往梓州。763年,安史之乱平定。764年,严武重掌成都。杜甫得知消息,也返回友人曾资助建起的成都草堂。望着这莺歌鹭舞、柳翠花红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诗中明丽的色彩、欢快的鸟鸣、开阔的意境,正是诗人那种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教学本诗时,就可在理解诗意、领悟诗情、认识以乐景写乐情的表达形式后,就可引导学生想象、描写:春和景明的杜甫草堂周围,除了翠柳,还会有哪些自然景观?春花、春草会怎样?除了“黄鹂”“白鹭”外,杜甫还看到了哪些动态景致?描写的形式既可是口头描述,也可是书面表达,只要流露欣喜之情就可。

六、联系阅读,欣赏语言的风格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涉及43位作家,他们各有各的风格,李白的雄奇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浅显,王维的含蓄生动,杜甫的富于变化,杜牧的爽朗明快,陆游的雄浑奔放,杨万里的清新活泼……教学中,如能将同一作家的作品集中阅读,对不同作家的相關作品进行比较,学生定会对诗人有更多的认识,定会从中吸收更多的营养。在小学所选的古诗里,李白的诗作最多,有《古朗月行》《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在这些诗歌里,他善用比喻、夸张,无一不体现出他那雄奇飘逸的风格、创作上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如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抒爱国之情,但风格迥异,前者悲壮苍凉,后者激情奔放。教学中,一定要紧扣诗中的诗眼(前者为“悲”,后者为“喜”),从字字句句中体会到陆游那种因祖国破碎自己愿望未能实现的悲凉心情、杜甫那种因失地复归祖国重新统一的无比喜悦之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玩味与诵读,古诗这颗古老的明珠依旧会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古典诗词艺术探幽》[M],艾治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2】《新编唐诗三百首详释》[M],张碧波、邹尊兴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3】《审美心理描述》[M],滕守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4】《审美活动与性格塑造》[M],庄志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5】《美学》[M],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8月第1版

【6】《给教师的建议》[M],【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7】《唐诗鉴赏辞典》[M],萧涤非、程千凡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8】《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9】《解读谈〈美书简〉》[M],朱光潜著,梁刚博士解读,京华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注: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度)“小学语文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15BZXX014)。

(作者单位:衡阳市石鼓区教育科学研究室,衡东县洣水镇文冲完小)

猜你喜欢

杜甫古诗诗人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登高
劳劳亭
“诗人”老爸
愤怒
绝句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