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成才,立德为先

2017-07-25萧鸣政

人民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青年核心价值观品德

萧鸣政

【摘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秉持的人才标准;德才双修,贵在品德,应该成为我们每个青年努力成才的方向。青年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成长成才路上立德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培养优良品德。

【关键词】青年 品德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是中华民族复兴与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是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后备军,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因此,青年问题是我们需要关切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期望青年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要求青年要成为栋梁之才。那么,青年如何才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学生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品德”。

青年只有立德,才能成为敢于担当和大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青年成才关键在于立德,这是由青年成长的特点与规律所决定的。个人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使自身的主观想法和客观实践、集体利益协调一致,与国家之德、社会之德相吻合,将一己之小我与群体之大我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散发个人的光辉,实现人生价值。正如儒家所讲的“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以及道家所讲的“至人者,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由于青年的阅历相对单纯,心智不够成熟,易于受到外界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这样一来,青年立德不仅非常重要,也极为不易。所以,习近平同志引用古人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把对青年学生的品德培养作为根本职责。

青年成才关键在立德,是我国当今德才观的应有之义。人才首先要有为人处世之德,其次才会有成事济世之才。人才学认为,人才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一个是人民性,一个是创造性。人才的人民性是人才的社会性和道德的最高表现,人才的创造性是人才的智力和能力的最高表现。德是人才的根本和统帅,一个人如果道德缺乏,品德低下,不仅不会成为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反而可能成为祸国殃民的害群之马,即使有本事,其施之不当,反而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一个理想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是德统帅才的人。青年成才关键在立德,也是品德对于成才、聚才、理才等才能发展发挥具有方向与动力作用的体现。一个品德不够高尚的人,是难以行之高远的,因为他缺乏成为对社会和人民有用之才的持久动力和价值方向。对青年而言,只有把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单位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作为内心深处的使命和责任,时刻准备着为人民、为社会贡献力量,为人民利益、为社会进步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才能自觉自愿、持之以恒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积累知识和增长才干;才能成为敢于担当和大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青年应立什么样的德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以德治国的思想观念悠久而深入,道德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在个体品德层面,主要倡导“仁、义、礼、智、信”;在家庭美德层面,主要倡导“孝、悌、和、勤、俭”;在社会公德层面则主要倡导“忠、恕、恭、惠、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新时代的道德观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道德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当前倡导的国家之德与社会之德,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青年立德,既要学习继承历史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更要遵行持守新时代的道德理念,为建设美好的国家而信守国家之德,为建设理想的社会而信守社会之德,为成为合格的公民而信守公民之德。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公民层面的个人品德要求,自然应该成为每个青年深刻领会和切实践行的价值观。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爱国,首先要了解祖国,爱国就要维护祖国的尊严,爱国就要爱祖国的人民,爱国更要为祖国效力。从古至今,为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孔子称敬业精神为“执事敬”,朱熹称敬业精神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敬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要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儒家将诚实守信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天下倡导的大德,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每个人的友善,友善可以让世间充满爱心,洋溢温暖,友善就是要与人友好,与人为善,积善成德。

青年需在实践中立德

青年立德首先要上好修身功课,要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品德既是社会内化的产物,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自己塑造的产物,是在其自我意识的参与和作用下形成的。青年个人品德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是与其个体的自我意识成熟和完善的程度同步实现的。自我意识在个体身上发生和发展,形成稳定的对自己的看法、认识和态度,指引和确定行动方向,规划如何去做,从而把品德的发展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就必须“博学之”,就必须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青年只有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明是非,辨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只有在自我意识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基础上,才能够“审问之”“慎思之”与“笃行之”。

在品德修养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必须面对自己周围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进行思考。青年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方式使其品德素养不断提高完善,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对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往往使毅力、恒心和努力程度提高;较高的社会期望值和较强的自尊心常常使自己有一种内在的动力,驱使其具有更强的责任感而有所作为。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启发、支配和制约,自我调控能力强的常常能激发有效行为,克服困难,以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将目标执行到底;抵制无关行为,排除干扰,用理智去战胜私欲和偏见,用道德感去战胜不符合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个人主义动机,从而使自己能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选择自己的理想人格目标和人格发展路径,塑造自身优良品德。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要“笃行之”。品德不是在封闭的自我中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自我参与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青年通过积極投身社会实践,与他人友好交往,能更多地学到怎样做人,在实践交往中认识、体验自己,从而更客观地把握自己。积极、健康的实践与交往活动有利于青年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优化青年的个性品质。相反,消极、不良的实践交往活动则会阻碍青年品德的发展。青年良好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以及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取得的积极反馈,这些积极的反馈有利于受到正面的熏染,利于心智的成熟,形成强烈的自尊和自爱。因此,“博学、明辨、审问、慎思、笃行”是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路径,在实践中培养磨练,是形成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关键。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吴万鹏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司马云杰:《道德本体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

责编/孙娜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青年核心价值观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