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2017-07-25焦航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分级心功能心脏

焦航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焦航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2013-02—2016-03收治的21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LVEDD、LVEF、LVESD、BNP、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确,能够进一步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功能分级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血管常见疾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主要表现,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具有显著的威胁。本研究选取21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进行分析,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现做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02—2016-03收治的2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就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相关操作标准,患者本人或家属对临床诊疗情况、相关操作流程、治疗目的等知情并签署授权同意书。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62.35±3.65)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52±2.49)年。本组患者入选标准为:①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二级者。②LVEDD分数>55 mm,LVEF分数≤0.35。③合并不同程度室壁运动不协调者。本研究相关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病例排除标准[1]为:①临床就诊资料不全者。②心功能分级低于二级者。③具有明显诊疗风险者。④合并器质性病变及全身性感染者。⑤合并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者。⑥无法定监护人或家属陪护者。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术前均接受系统性评估,对其心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肺功能等进行评估,观察无治疗风险后,为患者正确选择起搏器及电极。本组患者均接受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对电极植入顺序进行明确,分别为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及右心房。在冠状静脉窦放置电极前,本组患者均接受冠状静脉造影,正确掌握血管分支状况。按照起搏相关参数,结合造影结果,选择电极植入位置,并对起搏阈值满意情况进行准确测定,然后按照顺序进行右心室及右心房电极植入。充分固定电极位置后,对导线进行连接,并埋入相应位置。植入起搏器后,要对起搏器工作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密切关注患者不适反应,时间为5~7 d。根据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情况,为患者适当调整起搏参数,实现舒张期充盈达到最大化水平。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病情趋于稳定后,要根据术前制定的术后恢复方案,执行术后干预。与此同时,对本组患者开展至少为期半年的随访,对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浆脑钠肽(BNP)、6min步行距离等进行测定,并进行分析和对比。

1.4 数据统计 本研究数据涉及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根据t值进行相应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表示,根据χ2值进行相应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进行为期至少6个月的随访工作,后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组无死亡病例,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均上升1~2个等级,且LVEDD、LVEF、LVESD、BNP、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本组21例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本组21例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相关指标 治疗前(n=21)治疗后(n=21)t值P值LVEDD(mm) 58.62±9.01 55.26±8.03 8.050.00 LVEF(%) 36.52±4.62 44.82±5.03 9.310.00 LVESD(mL) 50.16±9.18 46.25±8.71 8.640.00 BNP(pg/mL) 78.93±6.87 35.41±2.44 7.680.00 6min步行距离(m)235.41±18.56 276.52±26.14 9.470.00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常见病和多发病[2],近年来发病人群逐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显著影响。目前,虽然内科保守治疗药物不断增多,且新型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但是总体治疗效果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3]。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能够有效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心室失去同步性,其病理机制主要为心肌收缩时间进一步延长,可减少舒张期充盈时间[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将起搏器作为基础治疗工具,利用心脏起搏技术,使房室间、室内及各室间重新构成同步效率,进而快速对心肌重构进行逆转,有效降低病死率[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Ⅰ类指征为:①NYHA分级>二级者。②LVEDD分数>55 mm。③LVEF分数≤0.35。④不同程度室壁运动不协调者。此种方法虽然不能彻底消除病因,也不能显著增加心肌收缩功能,但是能够改变心脏结构中各个位置机械活动,并保证其同步性,从而有效增加心脏功率,改善心脏功能[4]。与此同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患者心脏机械重构,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BNP属于心脏神经激素,主要是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其不仅能够显著扩张血管,同时能够降低外周阻力[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其BNP水平显著增加,会降低心率。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BNP水平,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对患者体内水盐的平衡性进行准确调节,还能有效改善血容量及血压水平[6]。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还能够有效增加血容量,提高压力负荷。但是,权威文献报道认为[7],20%~30%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因此应明确治疗指征,减少医疗费用花费。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此选取21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就诊资料,结果表明,本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LVEDD、LVEF、LVESD、BNP、6min步行距离均发生明显变化,改善程度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半年后BNP水平显著降低,说明本组患者心脏负荷下降,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明显。有研究认为[10],若治疗后BNP水平未出现变化,或出现加重表现,则需要对治疗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并对其起搏器的参数进行重新设置。

综上所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确,能够进一步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通过本研究,结合权威文献报道内容,根据多年临床研究经验认为,在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要首先对患者开展术前诊断,同时对其手术操作安全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对症临床诊疗方案。此外,要对患者治疗指征进行明确,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根据相关治疗指南,正确执行治疗方案,从而不断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

[1]金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159-160.

[2]盛建龙,许邦龙,王晓晨,等.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10):1712-1715.

[3]杨玉春,周晓欢,木胡牙提,等.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3):194-197.

[4]杨香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4):547-548.

[5]高文霞,纳丽莎,叶晶晶,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2):115-117.

[6]刘冬生,张晓明,叶健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3):178-179.

[7]张进,范洁.心室感知反应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30(10):914-915.

[8]沈下贤,郭俊,沈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8):3460-3463.

[9]张悦,管小娟,凌锋,等.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浙江医学,2013(3):178-180.

[10]朱黎姝.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34(17):2035-2037.

2016-11-17)

1005-619X(2017)04-0418-02

10.13517/j.cnki.ccm.2017.04.035

122000 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

猜你喜欢

分级心功能心脏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