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列模块教学的文化渗透研究

2017-07-24黄启贤

关键词:公比素养数学

黄启贤

【摘要】 数学文化是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数学史、数学精神及其应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渗透数学文化。通过这种渗透,为学生架设多维的思考方式,塑造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优秀品格的形成。

【关键词】 数列模块教学 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7-080-01

0

1.数学文化课例开发的背景

随着数学的内在价值与认识不断发展,数学文化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并从多角度对数学文化的内涵作了解释。数学文化是数学史、数学与文化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数学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中学的数学课堂中,应怎样有效地糅合数学文化的研究案例不多,而疲于应对升学压力,淡化文化的内涵与教育之间关联的思考。基于此,本文从教学的实例出发,对数列模块教学的文化渗透的方式与方法作了探究。

2.数列模块教学中的数学文化

高中数学课堂应渗透数学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文化与科学价值。在教学上可以典型的案例、数学发展史、生活实例等多方面渗透,应赋予数学课堂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2.1渗透中国古代数学史

数学是一个逻辑严谨,递进发展的学科。每一体系的研究与壮大都依托于早期数学家的耕耘。数学课堂应有意识地创设与数学家的成长典故、专著、数学发展史等相关的教学环节,学生在接受數学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家勤于钻研的优秀品质。在课堂的适当时机,通过课堂延伸、试题考查的方式引入其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多维目标。

庄子的《杂篇·天下第三十三》中提出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涉及等比数列问题,将“一尺之棰”看成单位“1”,每天取走的木棒长可构成的数列为:1/2,1/4,1/8,…那么在等比数列的教学时,可在情境创设时引入,以激发学习兴趣及爱国主义情感。

九连环是中国古代的智力游戏。玩九连环就是要把这九个环从框架上解下或套上。现要将九个环从框架上解下,用K(n)表示解下n个圆环所需的最少移动次数。其中K(1)=1,K(2)=2,且K(n)=k(n-2)+2n-1。那么在递推数列这一环节,可先让同学收集资料并交流分享。另可以此为载体,设计相关问题,如求解九连环最少需要移动圆环几次?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美。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写的一道著名诗题。文字优美、颇具趣味。“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译为:远处有一座高大巍峨的七层宝塔,每层都挂有红灯笼。从上到下数,每层盏数都是上一层的2倍,而且知道总共有灯381盏。问:这个宝塔每层各有多少盏灯?这是等比数列专求和问题,可在课堂上适时引入,让数列抽象形象更具体化,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以上这些案例蕴含着古人对数学道理的认识及应用。我们在平时关注并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作为课堂的素材,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让抽象的数学课堂多一些活跃的因子,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及爱国情感,让教师更具魅力。

2.2培养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的学习就是培养理性思维的过程。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离开数学课堂后,能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高中数学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在教学培养数学的核心素养,应是个有迹可循,逐步落实的过程。数学课堂可从参与性较强的场景或环节,或精心设计的例题入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并学会应用。

例1.(I)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n}中,设S1=a1·a2·…·a5,S2=a6·a7·…·a10 , S3=a11·a12·…·a15,求证:S1,S2,S3成等比数列,并求其公比。

(II)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n}中,设S1=a1·a2·…·an,S2=an+1·…·an+2·…·a2n,S3=a2n+1·a2n+2·…·a3n,求证:S1,S2,S3成等比数列,并求其公比。

例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点(n,Sn)(n∈N*)均在函数f(x)=3x2-2x的图象上。

(I)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II)……

分析:例1的I问求出每一个值都是固定值,是对等差数列相邻n项和的性质作类比延伸;II问则是在I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一般性的问题。例2以二次函数为载体,体现了数列是一类特殊函数,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数列的函数实质。以上这些体现了数学的函数与方程、特殊与一般数学思想,也培养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数学素养。

2.3渗透数学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数学的发展。这种联系是双向的。但数学的抽象性,难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原型,这与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相矛盾。因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应用,让数学更具现实含义,体现数学的内在价值,就需要在教学中构造或引用一些数学模型,让学生加以认识。

例3.某地区原有森林木材存储量为a,且年增长率为25%,每年末需砍伐的木材量为,用an表示n年后该地区的木材存储量,(I)求an;(II)为维护生态平衡,该地区木材的年存储量不少于7/9a,如果b=19a/72,那么该地区今后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吗?

以上例题以环境保护为载体,另外银行贷款的方案选择使得利润最大化问题;按揭还房贷中的等额本金还款及等额本息还款问题等,都具有应用性很强的实际问题。通过类似应用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具主动性地研究学生数学。

3.思考及建议

高中数学课程指出: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并了解数学的应用、科学和文化价值,就需我们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传授数学本质。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钻研精神、领悟数学思想、培养数学素养等。

[ 参 考 文 献 ]

[1]陈昂,任子朝.突出理性思维弘扬数学文化[J].中国考试,2015(03):10-13.

[2]徐乃楠,王宪昌.数学文化热与数学文化史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4-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公比素养数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数列测试卷(A卷)
递推数列类型分析
例谈数列复习中的七点注意事项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