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方法及手段的创新

2017-07-24蒲卫晖

运动 2017年2期
关键词:战术训练方法体能训练

董 翔,吴 青,蒲卫晖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60)

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方法及手段的创新

董 翔,吴 青,蒲卫晖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60)

高职学校体育包含了运动队的建设及训练,由于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方法的不断完善创新,高职院校运动队的训练方法创新较为滞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主要系统地分析运动训练理论主要内容、研究训练方法及手段 ,找出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思路。

训练方法;手段;创新;思路

1 运动训练方法及手段

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宏观的练习方法,如 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等;而训练手段则是指微观具体的练习动作,如30m跑、蛙跳和肩上投篮等。

1.1 运动训练方法

其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为了执行训练计划,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从而有效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参赛水平),保持运动员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心理、战术、智能。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其中包括了运动生理、运动训练和运动心理等学科领域。要正确掌握学生在不同层次竞技水平下所对应的训练任务,合理、科学、有规律地提升学生竞技能力,是教练的“训”与学生的“练”的双边活动。

1.2 运动训练手段

其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及完成某一项具体的运动能力所采用对应的练习方式方法。

2 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特点

高职教育以发展学生职业技能为主导,以技能优势就业为主要目的,并非全日制本科教育以学术理论研究、深造考研及就业的多维目的。高职运动队训练受训练时长影响,不可进行多年训练(2年以上为多年训练),传统的大周期训练是无法实践的,“三从一大”(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简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竞技体育的主要训练原则之一)的训练原则不适合于高职体育运动队。

高职教育为3年制高等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实为2年,1年时间顶岗实习及应聘工作。然而全日制本科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实为3年半,只有1~3个月的实习教育学习。所以,高职体育运动队的训练总时长为两年,这就需要教练员在2年时间内运用各种训练方法手段,在多周期、小周期的训练安排下结合快速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在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及周期性显著的训练下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竞技能力。

3 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方法手段创新

高职体育运动队训练为“五维训练”包含了体能训练、技能训 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和智能训练。训练计划周期被分为基础训练、专项提高、最佳竞技和竞技保持。由于高职训练时长的特殊性,那么训练方法手段必须进行创新改革,从微观的手段改革结合宏观训练方法达成训练目的的实现。

3.1 体能训练方法及手段创新

体能训练包含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和灵敏等,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和前提,一般专项体能训练来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全面的基础运动素质、增强各器官系统的一般技能和改善身体形态、掌握一般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项体能训练以运动员专项运动动作或与专项运动动作在特点上相似的运动动作为练习形式,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专项技战术所需要的专项运动素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专项体能,形成专项身体形态,掌握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由于项目不同,专项体能训练的内容有很大区别。(表1)

有学者认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编辑,要提升信息产品的原创力与掌控力、平台适应力与创新力以及与信息用户的亲和力[18]。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内容编辑,不仅要精通网络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制作,而且要懂得如何设计和营销信息内容,使内容信息能够促进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网络信息的应用价值,扩大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网络媒介自身的经济发展。

体能训练应该与功能性体能训练结合,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的结合训练方法及手段,强调多关节、多肌肉参与的多元化训练,注重整体效应,结合项目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链训练,非单一及组合训练 ,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并有预防和康复运动员损伤的功效,增强运动员个关节稳定性及有效提升各肌肉群力量。

功能性体能训练对训练动作质量要求高,对于核心力量以及各个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为简单,更容易实践应用,所以高职运动队体能训练应与功能性体能训练相结合,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有效地提升学生竞技能力。

3.2 技能训练方法及手段创新

技能是指在学习、练习后并能够掌握或合理正确的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技能形成的3个阶段分别为: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用于学者初步掌握、练习和体验技术动作的过程,动作学习主要以分解学习模仿、练习和徒手学习为主。 联系形成阶段(分化阶段):深入理解肌肉活动发力感觉及肌肉记忆,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基本上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 自动化熟练阶段(自动化阶段):形成牢固动力定型做技术动作时轻松熟练自动化并掌握技术动作难点,技术动作标准、优美及流畅。

表象训练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做心理暗示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通过多次动作表象,提高运动员的表象再现及表象记忆能力;可以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于正确的技术要求,有利于提高心理稳定性,从而促进技术的掌握。

教练员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学习动作的基本环节和整体节奏,重视动作的细节;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直观法、语言法、想象法、分解完整法、减难法、视频法和挂图法,以建立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认识为核心,在今后的训练中使学生头脑中呈现出正确的技术动作,呈现的图像和画面更加清晰、正确、生动。通过表象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巩固和加强运动技能水平,改善动作技能学习效率,稳定自身运动技能水平,为学生技术动作自动化及参加大赛铺垫坚实的基石。

3.3 心理训练方法及手段创新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指教练员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和训练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为运动员在长时间的比赛中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及在比赛中稳定地发挥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 最终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而进行的心理训练。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进行体能、技能、战术和智能的良好发挥,决定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所以,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时也必须进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内容的心理训练。

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法、比赛动机训练法和心理适应法充分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取得优异比赛成绩。情景模拟训练法是指在教练员设置的特殊情景环境下(如全程比赛、决赛关键分、各种天气、各种场地环境)组织运动员训练及模拟比赛,让运动员适应各种环境下的竞技,全面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及比赛成绩。

可采用激励、诱导、命令、表扬、惩罚及奖励的训练方法来改变训练环境和条件,全面客观的分析可能取胜的因素,运用训练方法手段的有效刺激、利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充分激发运动员训练及比赛的积极态度。

3.4 战术训练方法及手段创新

竞技战术指为了获得竞技比赛的胜利、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所采用的一系列计划谋略最终落实在比赛的行动中。竞技战术的构成包括战术理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理论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为等制胜因素的构成。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掌握战术理念及思想和运用落实实践战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战术能力的强弱表现在战术理念的执行、战术知识理论的掌握运用和战术执行的熟练程度及数量和质量,并有针对性、实效性运用最终夺取胜利。

战术训练必须以战术理念及战术指导思想为宏观核心,具体的战术阵型、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能力为微观决定因素。在战术训练中我们应该以基础战术训练为核心,还应根据对手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战术思路。所以,战术训练的创新应该以模拟训练为主,模拟对手对抗训练法:组织其他队员或非主力队员模拟竞争对手的战术风格如进攻战术站位及防守阵型,快慢节奏(如快攻、半场区域联防等),让队员适应对方的打法,从而找出对手的漏洞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5 智能训练方法及手段创新

运动智能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体育理论及实践体育技能等多学科知识技能,结合专项智能参加运动训练及比赛的能力。智力,包含智力潜力和智力能力,是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包括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智能训练的方法及手段创新应以经验借鉴的重要性为核心。教练员应当使用视频教学法结合模拟训练法,将各个技能、战术在特定环境下的合理使用的方法教授于运动员,从而在训练中反复练习以形成技能、战术自动化。因为智能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适应能力,那么运用视屏教学法结合模拟训练法使运动员从感官接受知识转化为实践自动化的技能。

4 结 论

高职院校运动队训练方法及手段的创新需要以发展学生竞技能力为核心。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为功能性体能训练法;技能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为表象训练法;心理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为情景模拟训练法;战术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为模拟对手对抗训练法;智能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为视频教学法结合模拟训练法。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于磊,李鑫彤,车树达.“三从一大”的再认识[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2).

[3]闫琪,任满迎,黄岩,师玉涛.全面认识功能性体能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1).

[4]代刚.运动技能学习的结构与本质特征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5).

[5]陈安刚.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理论思考和实践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9-80.

[6]张成龙.现代竞技篮球战术训练新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 ,11(6):7-80.

G807.4

A

1674-151X(2017)01-12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2.066

投稿日期:2016-07-23

董翔,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战术训练方法体能训练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冰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方法多元化的研究
战术精确打击“多面手”亮相航展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