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高校开设毽球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2017-07-24滕树云孔德权严韵文

运动 2017年2期
关键词:毽球北京市民族

滕树云,孔德权,严韵文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理论与方法探索

北京市高校开设毽球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滕树云,孔德权,严韵文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高校开设毽球课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探讨当前北京市高校开展毽球课程的可行性。结果认为,毽球运动的特点、毽球运动的社会文化功能、开展毽球运动课程的积极作用决定了毽球课程在北京市高校开展是切实可行的。

北京市高校;毽球;可行性

踢毽子是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且流行广泛,据相关专家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现代毽球则起步于20世纪中期,毽球运动从兴起之初就因其集技艺性、娱乐性和健身性而被大众所广泛接受,同时又因其能充分发挥练习者的柔韧、弹跳、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素质,而成为全民健身热潮和素质教育中首推的项目之一。在北京市高校推广毽球课程能丰富学校体育课堂,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达到锻炼身体、改善健康水平、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和能力。基于以上原因,目前北京市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毽球课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高校开设毽球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毽绳协会相关领导、北京市毽球各赛事的裁判长、裁判员,以及各参赛队的领队、教练员,北京市部分高校的毽球课程的教师及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毽球协会网、毽球在线微信公众平台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1.2.2 调查访问法 利用多次带领北京市体育大学毽球队参加比赛的机会,对各赛事的裁判长、裁判员,以及各参赛队的领队、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调查访问,得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1.2.3 观察法 在带队参赛期间,对各赛事的比赛仔细观看并进行相关记录。

2 毽球课程在北京市高校开设的可行性

2.1 毽球运动特点决定

2.1.1 毽球运动的灵敏性特点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踢毽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保持思想集中、技术到位、判断准确,并能在瞬间完成各种踢法的技术动作,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做到心到、眼到、脚到,反应灵敏,最后做到心领神会。不管是在比赛还是表演中,学生在完成一系列的接、落、跳、绕、踢的动作时,起得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踢球的质量,所以这对学生的反应速度、时间准确度、灵敏及协调性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北京市高校开设毽球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动作协调、反应、判断、灵敏等一系列的能力,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1.2 毽球运动的融合性特点有助于学生对各项运动的认识和了解 毽球的融合性主要是指在毽球运动中融入了足球的脚法、羽毛球的场地及排球的相关技战术和竞赛规则。所以,在北京市高校发展毽球运动不仅有利于毽球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还能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及提高对其他运动项目的认识。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足球进校园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足球运动。据相关研究表明,毽球和足球在踢法和脚法技术上有许多相似点。因此,借助此大背景,大力发展毽球运动且把毽球运动作为足球训练的一种热身运动和辅助手段,不仅有助毽球运动的发展与传承,也将有助于足球运动的发展。

2.1.3 毽球运动的普及性特点是北京市高校开展毽球运动的保障 毽球运动在起源之初是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而存在的,因此,其有极大的随意性且在运动时非常方便灵活,这也就决定了运动时间、运动场地和运动强度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条件而定。当毽球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而存在时完全没有必要考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因此在一些非体育院校和非体育专业的人群中深受其喜爱,毽球运动的这一特点也就为毽球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1.4 毽球运动的群众性特点是北京市高校开展毽球运动的前提 群众性是毽球运动最为显著的特点。毽球这项运动本来就是从民间诞生并在民间流行与广泛传承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其广泛的群众性。群众性主要是指毽球运动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且经济实惠、价格便宜。只要选择一块平坦的场地,不管室内还是室外都可进行,同时其不受年龄、性别、身材、人数的限制。年龄稍微大、身体素质差的可以把毽球当作一项健身的游戏进行,而条件好的年轻人可以把其作为一项竞技的运动项目开展。相对于网球、高尔夫这些运动,毽球运动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因此,其群众性的特点也就为其在北京市高校的开展提供了前提。

2.1.5 毽球运动的观赏性特点有助于缓解北京市高校学生的精神压力 作为北京市高校的大学生,经常处于快节奏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因此,在学习生活之余急需通过一种方式缓解学生的压力,满足学生在精神上的享受。而毽球运动也可以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来满足学生的情感生活,毽球运动在达到一定境界后也是一种优秀的艺术表演,时刻都展现着各种体育美。当用五颜六色的羽毛制成的毽球,在身着光彩艳丽服装的毽球表演者脚上来回串的时,表演者不仅沉醉在其中,观众也完全被这种美的体育形式而深深感染,召唤着其内心,使其参与其中。

2.2 毽球的社会文化功能决定

毽球起源之初是以一种游戏形式而存在的,直到1956年,广州市体委举行了第1次毽球比赛,发展到今天毽球运动已经在全国各地乃至普通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植根发芽并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毽球运动形成了独特的健身、教育、竞技、娱乐和社会交际等文化功能,而这些功能也就决定了毽球运动在高校开展是可行的。

2.2.1 毽球运动的健身功能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作为首都的大学生更应担负起使国家繁荣昌盛的使命。但在做这些事之前首先应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目前,据相关资料显示,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不达标。在大学入学军训的过程中学生晕倒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的学生因为800m的达标测试而猝死在跑道上,针对以上这种情况,必须开展一些风险低的体育项目来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毽球运动是一项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其基本技法有正踢、磕踢、盘踢等,这些踢法基本上都是围绕膝、髋、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进行练习,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关节的灵活度和柔韧性均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有研究显示,毽球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能力,使肺通气量增加,提高呼吸机能,增加心脏排血量,改善肺活量和血液循环。同时,毽球运动能陶冶人们情操,增进社会交往,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而身心健康正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良药。

2.2.2 毽球运动的教育功能 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意思就是在说,体育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毽球运动发展至今,除了延续其游戏之外,其竞技性也已凸显,而技术动作也在不断创新。高校毽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毽球技能传授时,融入素质、情感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坚韧、勇敢、团结、奋进的思想品质。使其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毽球在进行多人的比赛与游戏时,需要多人的协调与配合,还要具有极强的团队意识。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与教育中,融入这方面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2.2.3 毽球的娱乐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主要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满足。而毽球作为其中的一支当然也不例外,毽球本身就包含丰富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功能。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三五成群找一块平坦的场地进行毽球娱乐活动,不仅能缓解学习生活上的压力,还会使自身精神饱满、心情愉悦。

2.2.4 毽球的竞技功能 毽球在起源之初的确是以一种游戏的形式在传播,但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之后,其竞技性逐渐凸显。不管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体育项目,都必然受到奥运潮流的影响,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走去。而毽球作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早已发展成为一项规范、正式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从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至今,世界毽球锦标赛、亚洲沙滩运动会、全国毽球锦标赛、全国大学生毽球锦标赛、全国青少年(中学生)毽球锦标赛等竞赛制度相继建立,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大学生通过参加正式的毽球比赛能与不同人群、不同水平的参赛选手进行切磋,对自己技战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比赛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努力拼搏的精神。

2.2.5 毽球的社会交际功能 毽球可以是一个人的运动,也可以是多人的运动。在大学校园里或者是公园里我们都会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进行着毽球运动,这些人共同组成了毽球运动的文化共同体。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毽球运动参与者都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的人群组成,他们之前有可能互相熟知、也可能之前并不认识,但因为毽球这项运动聚集在一起。在这个集体中他们互相交流与沟通,再与其他的集体进行交流学习及沟通,这极大地扩展了参与者的社会圈。因此,大学生参与这项运动可以为其提供与其他人感情交流的机会,扩大其社会交际圈。从小的方面说;毽球运动能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大的方面讲,通过毽球运动能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3 北京市高校开展毽球运动的积极作用

3.1 有助于丰富北京市高校的文化生活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体育活动作为有力的支撑。毽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普及性、群众性、融合性等特点吸引着众多学生参与,在北京市高校开设毽球课程,不仅能充实首都高校学生的教学内容,还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的理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教育改革的总政策。北京市高校开设毽球课程是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进行的,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首都高校学生参与毽球运动能从中获得乐趣,相对于其他需要较高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毽球运动更能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使其自觉地参与到这种运动中。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态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3.3 有利于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的融合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我国社会和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综观世界各国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高校学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在高校开设毽球课程可以有效促进二者的结合。我们在学校开展体育项目时既不能抵制现代体育项目,又不能完全丢弃传统体育,最好的办法是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不丢弃本质的前提下向现代体育转型,在继承发扬自身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进行创新,然后以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为主力军,构建高校毽球体育课程,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的融合。

3.4 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毽球运动是我国传承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受到了广大民众和高校学生的喜爱。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无形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生活环境和生存地域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共性,始终保持着谦逊、礼让的传统优良品德。

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主力军,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高校开设毽球课程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助于弘扬我国优良的道德品质。

4 结 论

4.1 毽球运动的灵敏性、融合性、普及性、群众性、观赏性等特点奠定了毽球运动在北京市高校开展的基础。

4.2 毽球运动的健身、教育、竞技、娱乐、社会交际等价值功能对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决定了在北京市高校开设毽球课程是可行的。

4.3 在北京市高校开展毽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学校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

4.4 在北京市高校开展毽球运动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对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1]孙弘,李琴.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健身运动—毽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陈良业.毽球运动在高等学校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81-182.

[3]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4]许松青.对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思考[J].常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3).

[5]王涛,李明.简析毽球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运动,2015(19).

G849.9

A

1674-151X(2017)01-09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2.050

投稿日期:2016-12-20

縢树云(198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毽球北京市民族
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云”彩纷呈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中的推广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第一次踢毽球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