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探讨

2017-07-21翟飞飞谢小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4期
关键词:全程心肌梗死急性

刘 敏, 荣 燕, 翟飞飞, 谢小丽, 章 明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1. 急诊科; 2心内科; 3. 心胸外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论著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探讨

刘 敏1, 荣 燕1, 翟飞飞1, 谢小丽2, 章 明3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1. 急诊科; 2心内科; 3. 心胸外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目的探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急救时间差异及治疗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LVEF、LVEDV、LVFS等心功能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 治疗后,观察组LVEF、LVF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 LVEDV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 观察组院内AMI复发率为6.38%, 较对照组的21.28%显著较低(P<0.05); 观察组院内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率为10.64%,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6%(P<0.05)。结论给予AMI患者全程优化护理能保证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挽救患者缺血心肌,最大限度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程优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康复

冠状动脉因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即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患者死亡率高,患者临床常常表现为剧烈而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可并发心律失常、心率衰竭甚至休克危及生命[1-2]。中国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对该疾病的控制治疗也越来越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开通相关梗死血管,是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心肌的关键[3-4]。治疗AMI就是要与时间赛跑,“时间窗”在治疗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不少研究者甚至提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的观点[5]。在建立AMI治疗绿色通道过程中各部分各单位的相互配合直接关系着患者生命,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护理流程尽可能减少转运、诊断、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为患者赢取最佳救治时间,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流程因此被提出[6-7]。为探究该护理措施对AMI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AMI患者94例,分别给予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诊断标准[8]。纳入标准: ① 经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确诊为AMI; ② 存在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例如剧烈而持续性的胸痛发作超过30 min,休息或硝酸酯类药物无法完全缓解其临床症状等; ③ 于发病12 h内入院就诊; ④ 心功能为Ⅰ~Ⅱ级; ⑤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严重脑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 ② 血压>180/110 mmHg者; ③ 合并内分泌疾病而导致血糖升高者; ④ 过去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 ⑤ 合并精神疾病或老年痴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为患者编号,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患者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47例。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1.53±9.13)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5~6.5 h, 平均(4.19±2.17) h。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1.51±9.57)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6 h, 平均(3.61±2.23) h。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急诊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由专业医师在2 min内对其病情进行评估,为患者开放绿色通道,指导患者以平卧姿势卧床,对患者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后将患者送入手术室。

观察组给予患者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 优化急诊接待流程:为患者开启先抢救、后挂号缴费的绿色通道,对于由“120”护送前来的患者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在患者到达前准备好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器械等,病情危重的患者直接推送至抢救室; 对于自行就诊的怀疑为AMI的患者,立即妥善进行安置。② 优化病情评估流程:由专业的接诊护士在30 s内通过“边看、边问、边分诊”对AMI患者进行初评,观察患者意识水平、呼吸、面色,对患者疼痛部位、性质、起病时间、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询问,进行快速的鉴别和评估。③ 优化急救流程:做好对患者的初步评估后,按照“定时、定人、定位、定责”原则对患者进行抢救,“定时”即在1~2 min内给予患者吸氧、3 min内连接心电监测工具、5 min内建立静脉通道等; “定位”即由固定的责任护士和护士长协助医师完成抢救工作。“定位”即在抢救过程中,责任护士和护士长应立于患者两侧对患者进行观察诊断,识别心电图监测情况。“定责”即实施责任问责制,医生护士各自明确责任。采集患者血液对患者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进行检测,临床为确诊为AMI患者后,在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患者300 mg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63020201, 生产单位: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咀嚼, 300 mg氯吡格雷(英文名称: Clopidogrel Hydrogen Sulphate Tablets, 注册证号: H20100750)口服,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给予镇静处理,准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治疗。AMI患者通常因发病急、疼痛剧烈、气急引起濒死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消除不良情绪,以保证患者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④ 优化心理管理系统:有责任护士迅速建立患者的信息化网络,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变化、体征情况、药物使用等,实现患者的信息共享,以提高抢救、护理的工作效率。⑤ 优化转运交接工作:急救科室应制定严格的转运交接制度,主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治疗方案,若决定实施介入手术,应及时通知介入医生和相关护士,介入医生在5 min内达到抢救室对患者进行查看,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有责任护士做好转运工作,并对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再次进行评估,做好手术准备; 在转运过程中应安排急诊科医护人员陪同,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各管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安全转运。⑥ 优化护理人员配置、监管工作:采取等级责任制模式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排班,保证各时间段均有一名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组成,科室定期对全员进行培训工作,并定期考核。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2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救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② 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康复指标水平变化情况。③ 比较2组患者院内AMI复发及再次PCI率。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康复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LVEF、LVEDV、LVFS等心功能水平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LVEF、LVF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 LVEDV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康复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与护理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2组患者抢救后院内AMI复发及再次PCI情况比较

观察组院内AMI复发率为6.3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院内再次PCI率为10.64%,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中国AMI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着公众的生命健康[9]。AMI的发病与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坏死有关,抢救的关键是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使心肌恢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挽救心功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10-11]。研究[12-13]显示,在发病6h内给予AMI患者溶栓、PCI等血运重建手段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为5%~6%, 若在发病后1 h内便能得到治疗,则病死率可降至1.2%, 因此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判断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常规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通常根据医生的指导对患者实施各个环节的救治,在检查、诊断、转运等流程中白白消耗了时间,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且护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及专业水平也受到了限制[14]。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是一种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合理急救分工模式,能保证急救过程有序进行,最大程度缩短抢救时间,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这种护理模式对各个环节分工细化的更加条理、合理,在缩短了时间的同时,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了交接漏洞发生,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安全[15-17]。

苏小妹等[18]研究认为,对于AMI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特别是在AMI发病初期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一旦发作病情较难控制,抢救过程中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安排保障抢救有条不紊地进行,缩短抢救时间。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较短,在全程优化护理过程中,为AMI患者开通了抢救绿色通道,避免了挂号、等待医嘱等过程,保证了抢救患者的时效性,达到了预定的急诊护理目标。得到急救救治后2组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了改善,而治疗后观察组LVEF、LVF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 LVEDV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AMI的发病就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严重缺血而坏死所导致的。抢救后观察组院内AMI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较低,观察组院内再次PCI率为10.64%较对照组显著较低,证明了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AMI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能通过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1] 刘年安, 李新, 钱江,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炎症介质的关系研究[J]. 贵州医药, 2016, 40(1): 43-44.

[2] 唐煜, 黄乐富, 王乐丰, 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12): 1906-1907.

[3] 王裕勤, 吴佳源, 段世英, 等. 不同时间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比较[J]. 临床内科杂志, 2016, 33(6): 410-412.

[4] 罗进, 罗义. 不同再灌注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Tp-e/QT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 21(3): 321-325.

[5] 孙晓丹, 张月兰. 不同时间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因素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2): 146-149.

[6] 焦恒, 张智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 28(6): 92-92.

[7] 姜爱荣.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应用价值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4): 807-809.

[8] 高润霖, 朱文玲, 胡大一, 等.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 710-725.

[9] 董平栓, 李志娟, 段洪强, 等. 再灌注治疗策略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 22(3): 172-175.

[10] 蔡运昌, 吴强, 张陈匀.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J]. 贵州医药, 2012, 36(12): 1143-1146.

[11] 王军, 华琦, 李康, 等.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 19(6): 413-417.

[12] 曹教育, 方储馨, 郑莉,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延迟相关因素研究现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9): 23-24, 25.

[13] 李红玲. 介入治疗时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26): 2932-2934.

[14] 闵鹏.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4(18): 320-320, 321.

[15] 赵树娟, 孙晔, 张华,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绿色通道运行现状分析及对策[J]. 护理学报, 2014, 21(7): 57-60.

[16] 盛学相. 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8): 1113-1114.

[17] 张益香, 李素文, 李爱梅, 等.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临床医刊, 2016, 29(6): 2726, 2713.

[18] 苏小妹, 贺珊, 吴志红, 等.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10): 130-131.

Rehabilitationeffectofemergencywhole-courseoptimizednursinginthefirstaidof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LIUMin1,RONGYan1,ZHAIFeifei1,XIEXiaoli2,ZHANGMing3

(1.DepartmentofEmergency; 2.DepartmentofCardiology; 3.DepartmentofCardiothoracicSurgery,TheAffiliatedHospitalofJiangnanUniversity,WuxiFourthPeople′sHospital,Wuxi,Jiangsu, 214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emergency whole-course optimized nursing in the first aid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MethodsA total of 94 patients with AMI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with 47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mergency whole-course optimized nursing. The time of first aid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time of triage evaluation, time of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time of establishing venous access, time of emergency operation, total tim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LVEF, LVEDV, LVFS and other cardiac function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0.05). And levels of LVEF and LVF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LVEDV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AM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re-operation rat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surgery (PCI)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0.64% vs. 27.66%) (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whole-course optimized nursing in AMI patients can guarante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rescue,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ime of first aid, save the ischemic myocardium, ensure smooth operatio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first aid,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hole-course optimized nurs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rehabilitation

2017-03-01

江苏省无锡市科技计划项目(CSE31N1317)

章明

R 472.2

: A

: 1672-2353(2017)14-001-04

10.7619/jcmp.201714001

猜你喜欢

全程心肌梗死急性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