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互动+继承”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法的探究

2017-07-19吉毅

卷宗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继承互动

摘 要:产品造型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而现阶段一方面,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注重教学资源的量的提升,缺乏对质的提高成为困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教学的两大问题,本文提出全新的“互动+继承”式的教学模式,旨在缓解以上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产品造型设计;“互动”;“继承”

基金:武昌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造型類课程中“互动+继承”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2013JYZD15)

本论文依托武昌工学院2013JYZD15课题的研究成果。时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通讯方面,从以往的少数固定电话,打电话需要让别人转达,发展到BP机,再到手机的出现。早期出现在我国的手机还是像砖块般大小,极少数人拥有的昂贵设备,随后手机迅速普及,发展到现在没有手机的人群在我们身边已不多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们很容易获取和利用全球化知识和信息资源。当前,智能手持终端(如智能手机、iPad、iPadmini、各种touch等)对网络和多媒体的支持已经不亚于计算机;另一方面,3G、4G网络的大范围普及,wifi信号覆盖率的增长也为智能手持(以下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设备接入互联网提供了网络宽带的保证。据统计,2012年,全球移动设备保留量达到惊人的150亿台,人均占有量超过2台;2012年,全球互联网共产生数据2.4ZB,在移动网络方面,HSPA+技术可支持的移动接入带宽高达21Mbps。现如见,人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手机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

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几年来,一直从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中,对产品造型设计这门工业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方式的研究与探讨,在相关刊物中已发表研究总结性文章,提出了现阶段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提高固然重要,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的好的前提,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但是好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让每位学生都学的好,不一定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注重教学资源的量的提升,缺乏对质的提高。很多高校为了完成或达到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课程建设,扩充了相当数量的教学资源,各种资源间水准参差不齐,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也大多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教学资源是远远高于学生实际需要的某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作,这些教学资源虽然非常好,但是观赏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鉴于以上两点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概括的改进方法,即为学生搭建“互动”式的教学平台,无论是从论坛到贴吧,还是从博客到微薄,从QQ群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甚至网络云盘、云空间等都可以作为“互动”式的教学平台,下面,我就具体的实施应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微信平台。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自2011年1月推出后,用户数量增长非常迅速。2013年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完全免费,任何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支持邮箱绑定,通过用户设置微信绑定邮箱,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需要的朋友圈。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而且名字可以重复。通过公众账号,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发布,共享,推送等功能。

将微信引入高校教学中,作为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实现移动学习。所谓移动学习可以简单理解为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或者当学习者在移动(例如在旅途中或者教室之外)时进行学习。传统观念认为,移动教育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以及个性化服务等优势,笔者认为移动学习将在今后成为一种重要的主流学习方式广泛的用于高等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中。移动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简化了传统教育方式对师资、费用、教育环境等稀缺资源的需求;2.结合新经济时代网络的优势,以多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形式呈现;3.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4.学习者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群体的自由组合;5.移动学习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6.移动学习拓宽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不仅是围墙,固定的学习方式也阻碍了教育的获得机会,而移动的模式将教育理念和技术无缝连接起来,无时无处不在学习,并且处于开放状态中,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三人行,必有我师”或许就将在移动教育体系中实现;7.移动学习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高全民素质。

微信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用微信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式学习,笔者在教学的这几年时间中,申请并开通了微信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在实际使用中越来越发觉学生使用微信的人数及使用频率的增加。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可以实现老师与同学间的1对1的提出问题和答疑解惑。在课下完成作业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随时随地向教师提出个性化问题。在班级群中其他同学也能看到问题的提出与问题解答过程,对其有检验和启示作用。更为方便的,在班级的微信群中不仅可以用文字交流,还支持语音交流,老师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描述的更为清晰具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微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与分享的舞台。无论是微信的群功能,或是公众号,都可以很好的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的舞台,尤其是在设计类专业中实现“继承式”的教学与学习。将手机里的照片可以直接在微信中分享,学生的优秀作业用手机拍了照片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展出,不僅是对展出作业同学的认可与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与标杆。学习设计,世界著名设计师的经典设计作品,各个时期的设计思想理念、设计风格都是同学们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微信将许多点滴的设计理论,慢慢的传授分享到学生当中。那么对于专业课程中出现的设计案例,设计大作业,在微信中也能更好的体现和完成。比如,学生们学习了人机工程学,在完成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数据进行具体设计时,将相应的设计案例分享在微信平台中,学生们既可以对其进行学习,也可以在现有案例的基础上,“继承式”发展,这样一来,学生不是闭门造车,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积累学习经验,而是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发挥设计思维,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再例如,家用学生在假期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的和家人一起去庙会游玩,有的出国旅游,还有的同学在社区里担任志愿者服务……让孩子们用照片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再配上文字说明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非常有纪念意义!同学之间对好的作品相互用“鲜花、笑脸、赞美”等符号进行交流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有了这样的“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好处在上文中已经列举了许多,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平台亦是如此。微信作为学生们交流学习的平台,不免有同学的同学,同学的朋友......通过同学的关系加入,因为微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作为人们连接彼此的一个通道和平台,微信现在的五百人群甚至千人大群本身就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人集合到一起产生的,它本身就可以算做是一个社群,由于信息流通的便捷性,这些社群里的人很容易互相影响并产生强大的舆论传播力。在微信圈里我们总是经常看到类似的信息流传,像“爱心转发救救那些可爱的小狗”“苹果6手机不在大陆首发的黑幕是苹果公司看不起中国”,乍看下去骇人听闻,却绝经不起仔细的推敲。然而由于社群的轻信和盲从性,这一类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被传播最广泛,传播速度也最快的。正像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社会学名著《乌合之众》中所说:“一个社群总是容易受到暗示,并且非常轻信的。他们总是处于一种期待被人注意的状态中,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暗示。

再者,如果是同学们自己交流,彼此都比较熟悉,难免透露出一些个人信息,这样一来,如果有不轨企图的人,大家又面临一层风险。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群体具有冲动的和非理性特征。当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时,网民总是能快速形成众口铄金一边倒的舆论场,而无法冷静理智思考。除了各种似是而非的传言,微信朋友圈还大量充斥着类似“首富马云曾经说过的话”“张爱玲说女人不仅要长得漂亮还要活的漂亮”之类的心灵鸡汤。这些文章和语录有很多都是粉丝假托和杜撰出来的赝品。而假托的主角就是网民心中的“男神”和“女神”,在网络社会中,这些像神一样的偶像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微信朋友圈是由相互联结的熟人构成的,是社交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化的桥梁。在微信的社群传播中,谣言不再止于智者;人们会选择性失明,不仅对谣言失去鉴别力,而且还会推波助澜。

所以,现代科技带给我们很多十分便捷的产物,各类通讯平台都可以为我所以,搭建我们“互动+继承”式教学平台,但是,教师还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本应用来学习的平台出现负面的效果。本人对该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论述中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也希望对此有研究的同仁一同探讨。

作者简介

吉毅(1985-),男,山西临汾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猜你喜欢

继承互动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