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流动党员心不流

2017-07-19张希贤

人民论坛 2017年18期

张希贤

【摘要】解决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问题,要推进街道社区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保障建设;要大力推进城市、城镇和街道、社区服务园区或服务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园区建设。只有把城市“流动人群”和“流动党员”迎进社区文明新家园,才是我国文明变迁中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归宿。

【关键词】“流动党员” “流动人群” 网络文明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源于文明的历史变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用新的文明解决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以防形成“城市客家人”。

“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源于文明的变迁

当代中国,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源于中国乡村文明的历史变迁。首先,改革开放的近40年来,中国在发生着传统的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历史变迁。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提供的数据,改革开放初,我国有城市193座,居住1.7亿人口。近40年,我国城市发展到近700座。城市的大发展,街道和社区的大发展,市、区、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崛起,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使城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7.5个亿,历史的超过了农村人口,农村人口还剩6个多亿。城市各类企业、公司的大发展,绝对性地超过了乡村第一产业,城市生产力开始主导乡村生产力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一个由农业文明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历史转折点,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文明变迁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其次,从乡村文明到城市文明的历史变迁,城市“流动人群”与“流动党员”,也随之出现。这一问题的出现,源自四个方面:一是在近3亿农民进城就业与定居中,有一千多万农民党员。在这些进城就业与定居的农民和农民党员中,有少数农民和农民党员因为各种原因,却成为了城市里的“流动人群”和“流动党员”。他们工作、生活不稳定,流动性很强。二是近十年国家每年毕业800万各类大学生。有少数大学生党员毕业后工作不盡如人意,成为城市“流动党员”,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成为城市“流动人群”。三是近700座城市人口本身,有一些人跨城市就业流动,跨区域买房子居住。在这些城市党员和城市人中,有转变成为城市“流动党员”与“流动人群”。四是出国奋斗的城市“流动党员”与“流动人群”。

最后,城市里“流动人群”与“流动党员”,具有乡村文明到城市文明历史变迁的时代特征。城市里的“流动人群”和“流动党员”都渴望有奋斗成就和获得城市文明的认可。但少数人在城市文明变迁中,没有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流动”了起来,“漂流”了起来,成为了一个“找不到家的人”。这些人没有城市就业与奋斗的归属感,找不到党组织,甚至不愿意找到党组织。长此以往,党员之心渐行渐远了,党员的作用和形象“矮化”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再有了。城市里的个别党组织,也逐渐地把这些“流动党员”淡忘了,党员、党组织活动也不找这些党员了。

这些问题是文明变迁中的问题,带有“党建”和“民生”两方面问题,“民生”问题是“根”,“党建”问题是“表”。对这一问题,从“党建”单方面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以新的文明视野,从“民生”和“党建”两方面下手解决,以解决“民生”为治本,以解决“党建”为治标。

把“流动党员”迎进网络文明新家园

面对网络文明新时代,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创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党建工作新时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任务。

第一,创造性实施“互联网+党组织设置创新”,把党支部、党总支制度建设在“互联网”上,通过“网络”把“流动的”和“非流动的”共产党员充分组织起来,形成“网络社会新党建”组织结构。把所有党员在网络中组织起来,按网络社会要求,对城市里的党员,不管是本地的、外来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党员,进行新编队、新集结,以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要求。

第二,创造性实施“互联网+党组织活动创新”。共产党员的活动指令,党组织通过网络信息发出,“流动的”和“非流动的”共产党员,依据指令进行活动。党建活动绩效,有党组织、党员和网络社会群众三方,通过网络作出监督和评判。党建工作经验,通过网络征求意见和总结。

第三,创造性实施“互联网+党内政治生活创新”。要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微博等,推进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12条准则,把党建工作干好,把党建工作监督好。

第四,创造性实施“互联网+党的群众工作创新”。利用互联网做群众工作,一要特别关注“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要赋予人文关怀,关心帮助其生活、工作和家庭,要通过网络把这两部分人关照好。二要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突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时代性。要通过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宣传群众。如开设党组织“网上工作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和即时短信平台等媒介,提高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时效性。总之,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及时了解党员和广大群众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促进相关问题快速妥善解决,使网络党建真正成为党员和广大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和领头人。三要向广大群众普及网络文化知识,培训网络信息技术,辅导各方面使用。

第五,创造性实施“互联网+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网络文明时代,我们的党组织要充分利用网络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学、在线学习与组织培训相结合。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聚焦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智慧城市”建设、精准扶贫等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文明变迁规律、网络社会与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网络社会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律、“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管理规律的认识。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文明,以及法律等各方面新知识,不断提高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发展能力和技术素质。

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党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必须创造性运用“互联网+”模式,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抓好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管理与学习,开展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培训活动、开展技术竞赛、创新竞赛和知识竞赛活动。要通过“创新型”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要在网络社会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服务型”党组织,一要围绕发展抓服务。要利用网络的“知识海洋”,组织和引导共产党人到“网络知识海洋”遨游,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发展中亟需的、工作中亟需的知识。二要围绕知识储备、知识更新和知识创造抓服务。要通过网络,请专家、学者进行讲授,讲授的内容要深刻、要系统。三要围绕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抓服务,要服务对路、服务到位,进行针对性、有效性服务。四要抓网络文化、数字文化和信息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培养。五要抓大众文化人才队伍。要运用网络,培养造就文化如舞蹈、音乐、琴棋书画等方面的领军人才。

把“流动人群”迎进社区文明新家园

把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迎进社区文明新家园,是“流动者”的文明归宿。解决城市“流动党员”和“流动人群”问题,实质是解决文明变迁中的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网络文明,主要解决精神、文化,提升基本素质和创新党员活动方式、工作方式问题。而社区文明,则要解决城市“流动人群”和“流动党员”的民生问题。

社区文明是当代中国文明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社區文明,要解决人民群众的一生问题。主要为:政府公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老百姓一生的社会保障、人民群众一辈子的医疗保障、所有社会成员一生的教育文化服务,以及方方面面的社会化服务。建设今天的社区文明,必须要有大视野、大平台、大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园区或服务基地,引领和推动新型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

第一,要推进街道社区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保障建设。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保障,包括城市人口,也包括农村进城就业的人口,更包括“流动人群”与“流动党员”。实际上,任何一个城市、城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税收,都是城市本地人和农村外来就业人共同创造的。因此,城市街道社区政府公共服务,特别是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城市人和外来就业者应是公平的、平等的。我们党执政,应当建立和发展“大数据”,把外来就业者、本地城市人和“流动人群”与“流动党员”的劳动和交纳社保费,逐步纳入“大数据”管理中,通过“大数据”核算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逐步追求福泽每一个人民群众的民生保障。

第二,要大力推进城市、城镇和街道、社区服务园区或服务基地建设。政府公共服务中心,是党在基层执政的基本服务平台,必须建设好。公共服务大厅和各服务处(室),要建设好,要大大方方、阳光明媚;为群众服务的产品品种要齐全,服务产品要不断创新,服务设备和服务要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心的周围,要大力加强社会化服务园区和服务街区建设,包括诸如金融、信息、超市、家政、维修、理发和洗浴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的店面要整洁,环境要卫生,要美丽绿色安全,整体要秀美艺术,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要使街道、社区服务园区和服务基地成为城里人、外来就业者和“流动人群”休养生息的港湾。

第三,要大力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园区建设。城市劳动者、农村进城就业劳动者、“流动党员”与“流动人群”,街道、社区内的所有老人和孩子,都有终身受教育的基本权益。街道、社区要依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建设教育活动场所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不断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街道、社区要建设体育和休闲活动场地(街道、社区公园等),开展各种各样适合成年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和孩子的体育、休闲、健身活动,以实现健体强身、愉心养性。人民群众需要文化创造,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网络文化进行学习、传承和再创造。文化学习与创造要内容丰富,题材众多,百花齐放,不断丰富和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鼓励支持和扶持广大群众创作优秀的各类文化作品,在创作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把城市街道、社区的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园区建设好,把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保障阵地建设好,把政府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化服务阵地建设好,把各方面活动充分开展起来,把城乡就业者和老人孩子迎进社区文明新家园,把城市“流动人群”和“流动党员”迎进社区文明新家园,就是我国文明变迁中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归宿。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

【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责编/肖晗题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