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为例

2017-07-19陈丹

体育科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陈丹

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为例

陈丹

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选取上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城市为研究对象,2013—2015年上海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和马拉松系列赛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和归纳在上海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上海马拉松运动如何健康良性发展提出对策和意见。

上海;马拉松;现状;对策建议

0 前言

在最新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上海市民体质继 2005年、2010年两次“夺冠”后,第三次夺得国民体质“大金牌”。调查显示,跑步已经逐渐成为上海市民锻炼的首选,并取代足球、篮球等传统项目,成为上海市民追捧的第一运动项目。随着全民跑步热的升温,马拉松毋庸置疑地成为了现今最火热的群众性体育赛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体育改革全面展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都为国内马拉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跑马拉松,越来越多的地区愿意承办马拉松系列赛,这是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的好事。然而随着上海半程马拉松赛、上海滴水湖马拉松赛、松江马拉松赛、青浦马拉松赛等等“上马”系列赛的涌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接踵而至。

为促进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健康持续发展,发挥马拉松在上海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城市马拉松赛为切入点,选取上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马拉松赛事举办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3年上海举办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和马拉松系列赛的现状分析,发现和归纳上海马拉松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整理访谈内容结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情况,针对上海马拉松运动如何健康良性发展提出对策和意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犹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据中国田径协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各地举办了 46场各类马拉松比赛,2015年将近 50场,而这个数字在 2010年,才仅仅是 20场。可见,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确实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随着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关于马拉松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字“马拉松”共搜索到214篇相关内容的文章。通过阅读归纳发现,截止目前,与马拉松相关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1 有关马拉松的赛事运作和市场化方面的研究

靳英华、原玉杰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的研究中指出: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了群众自身参与和健康意识,拉动了北京市体育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广告效应[1]。丁一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表明: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主办单位和赛事组委会在有利于竞赛组织工作以及各方面协调能力的同时,抑制了竞赛的发展活力。赛事推广,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要努力将赛事打造成精彩赛事,形成品牌[2]。

1.2 有关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李荣德等在《日本长跑、马拉松训练概况》中指出:20世纪 70年代以前的日本,交流经验、互相学习、集训等方法是促进其马拉松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根据国内气候特点和国际重大比赛任务的需要,把各个时期的训练大体分为 3个阶段[3]。张普生在《马拉松比赛的战术》一文中指出:运动员要以均匀的速度,合理分配体能;要有冷静的头脑,按照合理的比赛计划进行;要重视万米速度储备,提高运动成绩[4]。B·佩赫、C·吉洪诺夫在《洛杉矶奥运会马拉松冠军 K·洛佩斯的训练》中指出:优异成绩的取得需要根据运动员个性特点选择正确的系统的训练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5]。

综上所述,有关马拉松不同方面的研究,发展完善了马拉松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马拉松赛事的健康繁荣发展。然而,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外关于马拉松运动选材、身体训练、技战术要求、身体指标、市场运作、赛事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具体阐述城市马拉松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等的文章非常少。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研究。笔者前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文和外文期刊网站下载和检索需要的论文期刊,同时通过互联网检索与相关的资料信息作为参考;后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方法等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对 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部分参赛运动员进行了赛后问卷调查,对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赛事主管、部分主裁判以及东浩兰生上海马拉松赛事负责人陆启孙等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和问卷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3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3.1 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基本情况

研究表明,马拉松运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马拉松运动在世界的发展轨迹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调查显示,当人均 GDP达到 5 000美元时,人们开始更关注健康。目前跑步运动最流行的“北上广”地区,恰恰都已踏上了这个台阶,人们的生活和运动观念都发生着巨变。马拉松热在全国持续升温,马拉松赛事数量不断增多(表 1)。全年一场大型马拉松比赛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而通过一些相对规模较小的中小型马拉松比赛来进行参赛者的分流与减压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申城落户,开创了国内首个“一城双马”的赛事体系,与此同时,崇明森林半程马拉松、元旦迎新跑、奉贤海湾半程马拉松等马拉松系列赛也相继落户申城,马拉松系列赛的开展打开了上海路跑运动的新局面。

表1 2013—2015年我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统计(场)Table I Number of the Marathon Races Held in China in 2013-2015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简称“上马”)是由中国田径协会、上海市体育总会主办,起始于 1996年,截至 2016年已连续举行了 19届。“上马”不但是上海传统的重大体育赛事,也是上海城市景观体育之一,是上海市全民健身节的一项重大活动。

3.2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现状分析

3.2.1 参赛者情况

为了了解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报名和参赛情况,本研究统计了近 3年上马的项目设置变化和不同项目的参赛人数情况,具体见表 2。

表2 2013—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参赛人数情况统计表(人)Table II Number of the Participants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Marathon in 2013-2015

由表 2可知,近 3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在项目设置上已见娱乐化的端倪。目前,许多城市马拉松比赛都根据不同的人群和需求分别设置了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 km跑、5 km跑以及健身跑、情侣跑等花样繁多、难度各异的子项目供大家选择,旨在吸引各个阶层、各个水平段、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前来参赛。20周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还设置了“上马”公益组比赛,赛事组委会设立了 200个全程马拉松的公益慈善名额,每个名额的报名费为 3 000元,所有报名费都会捐赠给上海市体育发展基金会,并设立“上马”专项基金。这是新型的以慈善为主题的大型马拉松赛的做法。公益跑项目一经推出,受到了跑友们的一致好评,2016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公益跑的名额将会增加至 500个。此外,除了报名和参赛人数不减外,赛事组委会根据不断变化的人群需求调整了部分项目的名额,比如 2015年的全程马拉松参赛人数由原来的 8 000增至 15 000,半马和健身跑则减至 8 000和 5 000。不同项目参赛名额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作为全程马拉松项目为主的赛事的的特殊性和标志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多地满足跑友们的需求。

表 3显示:从 2013年到 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中半程马拉松的完赛率呈递减趋势,由原来的 97.7%减至 96.7%;全程马拉松的完赛率在 2014年增加了将近 2个百分点,而 2015年却下降了 6.6%,波动幅度较半程大。调查得知,“上马”每年的完赛率均领先于国内同类马拉松比赛。超过 9成的完赛率也从侧面反映出上海马拉松运动雄厚的群众基础,也反映出上海运动人口的比重上升 (2015年的上马有近 1.34万人能够完成全程马拉松)。

表3 2013—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半程和全程完赛率统计(%)Table III Race Finished Rate of the Half and Full Races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Marathon in 2013-2015

3.2.2 赛事服务现状

赛事服务的好坏对赛事举办的成功与否具有深远的影响,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赛事往往和优质的赛事服务不可分割。马拉松的赛事服务主要可以分为后勤保障服务和安全保障服务两个方面,后勤保障服务主要表现在:移动厕所、饮水用水、食品补给、志愿者等几方面;安全保障服务主要体现在:医疗安全保障和安保等。本研究对近3年上海马拉松的后勤保障服务现状、医疗保障服务现状、医疗保障措施以及安保情况等几方面内容进行了实地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赛事服务工作总体来说是比较出色的,而且服务质量逐年上升。

3.2.2.1 后勤保障服务情况

由表 4可知:2014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移动厕所比2013年增加了30%,为326个,增加部分为起点处增设了 30个,20周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仅起点就配备了316只移动厕所,在赛事沿途每 2.5 km处设置厕所;饮用水和饮料数量从2013年的 3瓶 /人,增加到2014年的 9瓶 /人 (运动员将按照人均约 5瓶水和4瓶运动饮料,进行补给配置);用水方面,海绵块在 2013年 6.8万份的基础上增加了 38%,达到了 9.4万份,2015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更是从 7.5 km起,每 5 km配备了用水站,提供海绵块14万份,增幅将近一半。此外,2014年开始,组委会还首度增设了 3个能量补给站,为参赛者准备了5.2万份能量棒和2万份小食补充热量。2015年沿途设置了3个补给站,共准备了 4.1万份补给,2016年的“上马”,补给站增至为5个,分别为半程马拉松2个,全程马拉松3个。除了这些贴心人性化的服务外,2014年上马的志愿者人数也增加了近 4倍,共有2 460名志愿者为参赛者提供存衣、引路、供水、按摩等服务。相比 2013、2014两年,2015和 2016年,“上马”官方赛事补给也将全新升级,饮用水、能饮料、补给食品的种类也更加地丰富。在补给食品上,之前都是单一的欧倍能量棒,2015年起新增了香蕉和西贝点心。

表4 2013—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后勤保障服务情况调查Table Ⅳ Survey ofthe Logistic SupportofShanghai International Marathon in 2013-2015

根据表4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从2013年开始,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在不断地攀升,服务的内容也逐年在创新和衍生。

3.2.2.2 安全保障服务情况

(1)医疗安全保障情况

由表 5可知:2013—2015年这 3年中,上海国际马拉松的救护车辆分别为19、19、20,变化幅度不大,然而2015年的上马特别增加了2辆特种救护车和 21组骑行 “移动保障”队,为上马的医疗保障增加了“筹码”;医护人员数量分别为 200、210、216,人员数量略微有所增加;医疗点数量2014年在13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为20个,其中赛道沿途 15个,健身跑,10km,全、半程马拉松起终点 5个,2015年在 2014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5个,沿途设立21个,起终点设立4个,2年的增幅分别为11.1%和25%;医疗专业志愿者数量增幅较大,2013年为 210人,2015年为652人,增加了将近2倍。

表5 2013—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障服务内容调查Table Ⅴ Contentofthe MedicalService ofShanghai International Marathon in 2013-2015

除了对医疗安全保障服务内容的实地调查外,本研究对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访谈了解到比赛的现场医疗措施较为全面、细致。2013年,上马组委会为每一位参赛者和所有工作人员购买了保险,为比赛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而在2014年举行的 “上马”比赛中,除覆盖面广的医疗设施外,在10 km跑终点附近以及半程和全程马拉松终点前2 km处开始,每隔一定距离,安排两人一组的医疗组,这些医疗组人员手举提示牌,提醒选手在特殊路段加强保护,并对有异状的参赛者及时采取相应举措。2015年,新增了“骑行保障队”和“医疗护跑团”,进行流动的赛道医疗观察。此外,在每年的比赛现场组委会为大赛配备了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和充足的抢救药品及解除肌肉痉挛药品,被指定的相关负责医院同时也在院内临时开通了包括接诊室、心血管病监护室、手术室等在内的绿色通道。越来越科学、多元的医疗救护措施,为马拉松运动员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2)安保情况调查

马拉松的安保工作包括赛前的交通管制和赛中的安全保障工作。赛前的交通管制,为清理赛道、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基础保障。赛事期间交警、武警安保工作的开展确保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和绝对安全。对于重大活动而言,安保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调查了解到,2013—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安保人员数量从 6 500上升至 10 000余人,人数增加了将近 50%。除了人员数量方面的增加外,上海国际马拉松的安保工作也越来越全面、细致。赛事期间,交警部门在赛道沿线外围设置交通管制标志,进行预先提醒。为保障市民的正常出行,执勤交警还在不妨碍运动员正常比赛的前提下实施弹性执法,组织非机动车、行人横穿比赛线路。武警方面,每年的上马沿途都要安排大量的武警进行固定执勤,以保证安全,但考虑到警力的分布无法做到更均匀细致,2014年,组委会新设立了“自行车武装骑警”,在比赛全程,20名特警两人一组,每组特警前后相隔5~10 min的车程,分梯队骑自行车全程跟随参赛选手到终点。“自行车武装骑警”是上海市公安局探索完善重大活动安保机制的一项新举措。特警队员荷枪实弹、特殊技能与自行车的灵活便捷相结合,实现了重大活动安保的“零距离”警戒。

3.3 上海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城市主办方看中了马拉松赛事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急于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获取经济利益,然而,举办一场“国际范儿”的马拉松赛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上海的马拉松运动在发展越来越成熟,赛事越来越多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可忽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3.3.1 参赛名额供不应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马拉松运动在国内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追捧。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取消了对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制度,马拉松赛事数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当年,我国共举办了超过 130场次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也就是说,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场马拉松赛事在我国举行,特别受追捧有“北上广”的马拉松赛。从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了解到,2015年的9月14日下午5时前,“上马”共计预报名人数97 309人,获得“上马”的一个名额简直不亚于每年的春运抢票,而中签难度堪比每月抢拍上海机动车牌照。

调查发现,“上马”参赛如此紧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因为赛事本身贴近老百姓生活,赛事规模相对较大,赛道环境优美,有助于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其次,马拉松这项运动,就其运动项目自身特点来看,不需要特殊的运动器材,对运动场地要求也相对较低,便于普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项运动,符合全民健身的需求,丰富了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社会竞争激烈,群众的身心压力大,而马拉松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畅通、健康、安全的宣泄通道。

3.3.2 安全隐患

马拉松赛事的安全隐患可归纳为 3个方面:运动员安全、城市安全以及食品安全,其中运动员的人身安全隐患尤为重要和突出。2015年的“上马”,一位男性参赛者跑到龙华中路赛段时,突然一头栽倒在地,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口吐白沫,正在附近的中山医院心外科医生魏来和同伴们急忙赶来,对其进行抢救,20 min后终于把他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据守在终点线的东方医院国家应急救援队统计,当天 3个医疗点共救治 1 123名参赛者,出现重症者32人。被救治的参赛者中,虽然大多数是擦伤、脚底起泡,但也不乏抽筋、扭伤等情况,这样的数据无疑令人感到吃惊。一场马拉松赛,千余人被救治,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其次是城市安全问题,2015年的富力海口马拉松赛,可谓是一场马拉松赛瘫痪一座城,比赛期间,海口市滨海大道、世纪大桥、海甸五西路等多条路段封路,导致海口多条路段交通拥堵,给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食品安全也是举办马拉松赛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据部分参与“上马”的跑者反映,大会提供的能量补给食品通常是临近保质期的,此外,也有部分赞助的食品或饮水缺乏卫生安全保障和质检说明。

3.3.3 盲目效仿

自2015年起,上海部分区域和赞助商看到马拉松赛事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纷纷组织具有区域特色的马拉松赛,比如:崇明森林半程马拉松、奉贤海湾半程马拉松、浦东女子半程马拉松等,为了扩大效应,个别区域一味地追求赛事规模和赛事带来的巨大效益,忽略了当地的赛事准备和运营能力,反而给当地的政府和人民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3.4 作秀和过度商业化

每年马拉松赛的赛道上都不乏千奇百怪的 “作秀军团”,他们大多穿着奇装异服,在赛道上各种摆拍,吸引围观者的眼球。马拉松终归是一场赛事,而不是无限拉长的秀场。参赛名额百里挑一,抢票堪比春运,资源如此紧张,应该值得每一个跑者珍惜。此外,随着马拉松赛事影响力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精明商家打着“赞助”的旗号加入其中,大到跨国公司,小到餐饮小店,精明的商家通过各种方式植入广告,只为博人眼球,赛事偏离了主题,驶入了功利化的歧路。“上马”作为路跑金标赛事,是有影响力的品牌,不该成为企业、单位宣传和炒作的工具。

4 上海的马拉松赛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丰富赛事种类,满足市场需求

要改善“上马”一票难求的局面,满足越来越多的热爱跑步的市民需求,丰富马拉松的赛事种类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赛事种类的方式方法分为多种,从距离上来讲,除了常规的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以外,还可以设置5 km、10 km、健康跑等项目,来满足不同参赛水平的运动员需求;从参赛对象上来讲,“六一”儿童节可举行针对青少年的迷你马拉松比赛,重阳节可以社区或区县为单位举办老年马拉松,情人节可在公园举办情侣跑等,以此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参赛需求;从内容主题上来讲,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主题举办特色的马拉松赛,比如与全民健身、奥运年、中国梦等主题结合。此外,除了上海市体育局主办的马拉松赛,各区还可以结合地方特点,吸取优秀的马拉松办赛经验,开展别具一格的马拉松系列赛。

4.2 杜绝安全隐患,加强安全管理

首先是人身安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1)体检证明:主办方应认真落实核查每一位参赛者的体检证明,重视参赛者的人身安全宣传工作,要让参赛选手看到赛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教会他们科学参赛,规避赛事伤害事故的发生。(2)医疗队伍:完善医疗队伍的建设,包括医疗车、医疗志愿者等。对于猝死者而言,晕倒的前4或前5 min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过了这一时间,即使能抢救回来,也会受到严重损伤。因此一场比赛中应该平均分布医疗队伍,保证其能在4 min内可以到达事故现场。(3)急救联系人:要求在本人号码布的背后填写紧急联系人的信息,以便第一时间通知亲人。

其次是城市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根据赛事主办方的赛道、交通问题,提前做好赛道的规划、交通管制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赛事举办对城市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是食品安全问题,主办方不要因为食品是免费赞助的,就忽视了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应对赞助的企业进行筛选,对赞助的食品进行质量检测。

4.3 重视管理漏洞,创新管理模式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主办单位是上海体育局,而直接执行者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属于政府体育部门下属临时机构。上海市体育局事实上既是赛事的宏观管理者、监督者,又是赛事的微观管理者、组织者。这种管理模式带来的现状是没有一个专门的赛事机构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不利于赛事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创新管理模式,向西方国家吸取成功经验。例如:将政府部门与管理部门分开,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只负责宏观的调控、政策的制定,而具体的组织、决策都由非官方的组织机构自己负责,比如上海田径协会。而上海田径协会的角色就是做好马拉松运动发展的指引者和服务者,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不断完善马拉松赛事分类管理体系、组织标准体系和注册认证体系建设;协会还应加强对马拉松产业的调研和政策研究,以促进马拉松与体育用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4.4 因地制宜,开展具有特色的地方马拉松赛事

不同区域的马拉松赛事要与举办城市的特点相契合,要以举办区域为依托,结合地域特点、比赛时机、赛道环境等,因地制宜地增改马拉松的具体项目,开展富有地域人文、自然特点的地方马拉松系列赛。例如,不同地区可以制定特色赛道,上海的松江区、金山区、崇明区可以制定特色的自然风光赛道,而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等可以围绕特色的建筑、标志性的景观制定人文景观赛道。或者不同地区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比赛项目,推陈出新,完善地区项目设置,保持地区赛事特色。比如以“kiss run”为主题的全国半马锦标赛,首站在南京浦口举行,不但整个赛程为女性提供全线型男一条龙服务,而且在赛道的起终点特设妆扮区域,指甲油、假发、彩妆贴、发夹等妆扮物品一应俱全;赛道沿线安排了钢琴小提琴现场演奏,另外还特别创设家人等候区,整个赛事受到了女性跑者的一致好评。

4.5 预防竞赛过度商业化,提供人性化服务

企业对赛事的赞助是为了获取利益。企业赞助一届马拉松赛,其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等无形利益固然能得到提高,但过度的商业化不但扭曲了马拉松的精神文化和运动本质,而且对大众健身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马拉松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赞助商应尽可能地为马拉松赛事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比如:提供充足、质优的饮料和饮用水,增加能量站食品补给和食品品种,提供赛后的毛巾浴巾,为每一位运动员购买保险等。另外,赞助商们还可以根据企业优势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在起点增设个性服务点,帮助有需要的选手在号码布上印制名字,让赛道边的志愿者、观众都能喊出名字为参赛者加油。企业赞助为赛事提供保障,更好地促进赛事的发展,同时赛事的发展也将对赞助的企业起到正面宣传的效应。

[1] 靳英华,原玉杰,等.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45-1447.

[2] 丁一.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6):19-21.

[3] 李荣德,郑昭信,等.日本长跑马拉松训练概况[J].体育科技资料,1974,(11):28-35.

[4] 张普生.马拉松比赛的战术[J].安徽体育科技,1981,(2):19-20.

[5] [苏]B·佩赫,C·吉洪诺夫,翁仁良.洛杉矶奥运会马拉松冠军K.洛佩斯的训练[J].江苏体育科技,1985,(4):23-24.

[6] 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 钟天朗主编.体育经济学[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8] 杨茂林.马拉松赛医疗保障工作思考[A]//第一届“全民健身,科学运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6.

[9] 张守元.厦门国际马拉松商业化运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0]石红阳.我国马拉松赛事开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11]王宇红.马拉松运动员医疗安全工作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10,(5):74-75.

[12]杨金田,王海英,杨金丽,等.我国马拉松运动的现状与分析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3):48-52.

[13]韦霞,张俊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4,(1):16-19. [14]田香玲.马拉松火爆的原因、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3):88-92.

[15]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25-28.

[16]王宇红.马拉松运动员医疗安全工作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10,(5):74-75.

[17]石磊,郭鑫,贾小飞.天津马拉松赛事发展策略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6,(4):92-96.

[18]陈俊婷,周海琴.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发展状况浅析[J].体育大视野,2014,4(35):242-243.

[19]郑兆云,龚德胜.体育竞赛与体育产业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15-1317.

[20]冯兆丽,和锡建,徐蒙,等.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123-125.

(责任编辑:杨圣韬)

Development Status of Shanghai Marathon:Taki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Marathon as An Example

CHEN Dan
(Shanghai Lin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Shanghai 201209,China)

By the methods of expert interview,literature study and questionnaire and taking Shanghai Marathon as the subje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Marathon and marathon series held in Shanghai in 2013-2015 so as to discover and sum up the existing problems.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rathon in Shanghai.

Shanghai;marathon;status;suggestion

G80-05

A

1006-1207(2017)02-0028-05

10.12064/ssr.20170206

2017-02-13

2016年上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TYSKYJ2016041)。

陈丹,女,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E-mail:chendan@shfc.edu.cn。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1209。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本月赛事
冰上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