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评电影《朗读者》

2017-07-18范晶

现代交际 2017年14期
关键词:朗读者汉娜迈克

范晶

摘要:《朗读者》是一部思想严肃的电影。如题目所显示的,对于汉娜来说,识字与朗读不仅仅意味着掌握了技能,也意味着生的尊严,更意味着对生命、对时代的反思和责任。汉娜因反思、悔悟而以死谢罪。电影也展示了哲学家阿伦特发明的一个新词:平庸的恶。恶之平庸而非极端,意味着那个时代的人大众判断力的普遍缺失,由此导致犯罪而不自知。同样的,电影中所展示的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也告诉人们,有一种自然法或道德法,高于所有的成文法。如果说成文法具有历史性,因国家不同而不同,那么自然法则具有超越性,它规范着人类的行为,是评判人类行为的最高标准。此外,电影中汉娜,在监狱学会了阅读,学会了爱,也承担了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

关键词:平庸的恶 阅读 爱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18-02

一部好的电影,总能让观影者深入其中,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催逼理性的思索,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净化和提升。不过,在娱乐至死,商业当道的现时代,这样的影片是少见的,更多是迎合和挑拨感官欲望的缺乏深意的商业大片,或者说,金钱而非艺术的深度决定了现时代的电影。然而,有一部影片与众不同,它就是《朗读者》。这部电影并没有宏大的场面和绚丽的景色,但它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可谓深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汉娜,二战前是德国的一个普通的公汽售票员,她对爱情充满憧憬。不过,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没有受过教育,不认识字,但她对此又非常敏感,以为识字与个人的尊严关联在一起。后来,汉娜辞掉了售票员的工作,进入集中营做了监狱的看守。在此期间,她参与了对犹太人的杀害。德国战败后,汉娜被送上法庭,她亦在法庭上为自己做了辩护。入狱后,她在男朋友的帮助下,自学识字读书,阅读了大量文献。在出狱的前一天,汉娜脚踩书本,自尽于狱内。于笔者而言,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里,我们尝试作出我们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汉娜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悔悟

国内著名的自由主义者王怡认为,汉娜并未对自己做看守时所犯的罪有所悔悟。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她坚毅的眼神以及坚定的语言已经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以行动、以死向被犹太人谢罪。的确,在电影的末尾,迈克问汉娜是否对过去有所回忆时,汉娜说:“在我庭审之前,我从不回忆过去,从来不曾,”并说,“我是什么感觉不重要,我怎么想的也不重要,死者已矣!”但我们不能局限于对汉娜表白的表面理解。电影之为电影,是因为它是透过无声的行为(眼神和手势),还有有声的语言等综合性的手段来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汉娜的扮演者在这一点有着非常到位的表现(我们国内的电影演员在这方面有不小的差距)。我注意到,当迈克问她是否回忆过那段日子时,汉娜垂下了她的头,她的眼神变得不知所措,不敢直视迈克,当她抬起头时,她的眼睛已经变得湿润。这番无声的行为语言,实际诉说着汉娜面对迈克的“审判”时对过去行为的悔恨。但汉娜知道,既然犯了罪过,就要勇敢地去承担。所以,你会看到,汉娜抬起了头,眼神变得坚毅,语言变得坚定:“我是什么感觉不重要,我怎么想的也不重要,死者已矣!”我希望人们能从这坚定的语言里边读出汉娜决意一死以谢罪的坚定决心。不是吗?人已死了,说得再多、想得再多又有何用?重要的,是用行为去替自己赎罪。这行为,就是“死亡”。

非常遗憾的是,作为“审判者”的迈克并没有从她的眼神和语言中读出这一点。他和我们很多读者一样,都局限于语言的表面理解。当然,迈克后来理解了这一点,所以他失声痛哭。这里,我再一次对电影中汉娜的表演者致敬,她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艺术。有兴趣的人,可以仔细观察她的那一系列的动作,可谓演艺高超。

二、阅读对汉娜意味着什么

在电影的末尾,迈克显然对汉娜的回答很不满意,所以就问:那你学习到了什么?汉娜认真地说:“孩子,我学会了阅读”。迈克显然对这样的回答很迷惑,所以转移了话题。迈克不知道,汉娜在监狱中学会了阅读,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她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罪恶以及自己所犯的罪恶。阅读改变了汉娜,使她学会了思考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守法、服从与谋生。汉娜自杀时,双脚踩书本上,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表面看书本帮助她走向死亡,但同时又意味着汉娜的重生。因为阅读使汉娜知道应该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罪过,承担了罪过,自己也就获得了新生。显然,迈克最后也理解了这一点,所以他最后把汉娜留给火灾中幸存者的女兒的钱捐献给了犹太人的扫盲组织。

阅读对汉娜的重要性告诉我们,阅读对一个人非常重要,通过阅读,我们接触了大量对这个时代的解释,学会了判断与思考,而不再盲目地听从他人。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爱”与“同情”对人也同样重要,汉娜实际具有这样的品质,只是在未阅读之前,它们是狭隘的而已,但它们后来与阅读的结合,使爱与同情变得“博大”。

三、受到严重伤害的迈克是否心中无爱了

王怡认为,迈克因汉娜的恶劣行动而受到深深的伤害,他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这表现在他对待后来结婚又离婚的妻子以及所生女儿的态度上。在电影的开头,出现了一个裸体女人,女人埋怨迈克没有叫醒他,认为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他的内心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女人虽然与之有紧密的关系,但却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女儿。在电影中段,迈克和爱恋他的女孩子发生了性关系,但明显可以看出,他对她的冷漠,也就是他们之间有欲无爱,甚至性欲都受到了影响。他的女儿也无法理解他的父亲,甚至认为父亲对她的冷漠是她自己造成的。但我想说的是,应该承认迈克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这从审判期间他的痛苦和哭泣以及他从来就没有回过她一封信就可以看出了(汉娜写了很多次的信,要求迈克回信给她,但迈克从没有回信,并且从放信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拒斥)。但影片的最后,迈克的心已经敞开了,他和他的女儿去墓地悼念汉娜并对她讲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可以看得出,汉娜后来的自杀行为深深打动了他。也就是说,汉娜伤害了他,同时又抚慰了他。

另外,需要谈谈爱的升华问题。早期汉娜对迈克的“爱”实际是一种狭隘的,甚至带有自私的爱,这可以从汉娜故意在年轻的迈克面前穿衣以引诱迈克等场景得以洞见。同样,迈克也是如此。早期大量的性爱场景似乎能够说明这一点。但当汉娜学会了阅读之后,我们可以看得出,汉娜的爱已经变成了一种“大爱”,这种爱表现在对死者的内疚以及死后嘱咐迈克把辛苦积攒的钱留给幸存者。同樣,迈克也因汉娜的爱的行为而深受感动,把钱送给犹太人扫盲组织,证明了他的“大爱”。

四、平庸的恶的问题

“平庸的恶”是另一个汉娜(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她在参加审判曾指挥屠杀犹太人的头目艾希曼时发现,艾希曼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穷凶极恶、残暴好杀、嗜血如狼之徒,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放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之所参加纳粹,参与屠杀,只是因为那是他的工作与职责而已,别无其他。电影中的汉娜同样如此。当法官问她为什么做纳粹的看守时,汉娜很平静地说:“听说他们提供工作,我只是找份工作而已。”而法官问她为什么在教堂着火而开门放犹太人逃生时,汉娜非常坚定的、严肃地大声说:“我们不能那样,我们有职责在身,有责任!”也就是说,他们为党卫军服务,绝对不是出于什么对纳粹的无限忠诚和信仰或者释放自己罪恶的本性。不是,那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这和她在西门子有一份工作并无实质的不同。也就是说,杀人与制造机器并无本质差异。

这里,一个异常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平庸的恶人出现。仔细想想,不难理解。关键词就是“现代性”。现代性意味着,在一个失去了“目的论秩序”的机械论宇宙中,“天道”“自然”“上帝”已经死亡,人们失去了判断好坏、对错的价值标准,陷入了一种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平庸之中。当然,这不是说,人们没有了价值判断,而是说价值判断是私人的、缺乏公共性的。如果这个社会还有共同点,那就是肉身的生存。为此,“科层制”或者说受工具理性支配的科层制支配了整个社会的运行。在科层制中,人的个性与情感因阻碍效率而被摒除,人们只是复杂机器上的小零件,为了机器的运行,他们必须恪尽职守,安守本分。汉娜就是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平庸的恶人”。就这一点而言,汉娜并没有错。问题是,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人有实践理性,人必须思考如何规范自由人与自由人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有了道德和伦理。也就是说,人不是物,必须道德的对待他们。当汉娜把人看作工厂的需要加工的物品时,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同样汉娜也不再为人,而只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技术员”而已。这是可悲的。从这个角度讲,虽然在今天,人们的终极价值追求存在很大差异,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普世的底线伦理,这就是自由、平等、对他人人格和尊严的承认。

如果我们的论证是合理的,那么就可以作如下回答:人人都需要工作,但工作却必须是“有道德的工作”。

五、支配社会运行的是法律还是道德

这是电影中教授所提出的一个问题,教授的回答是法律。但随后有学生提问,如果是法律,那就存在这彼法律与此法律的问题。涉及审判,那就是在此法律下可能是无罪的,在彼法律时就是有罪的。那我们该如何去审判他人,或者说何谓正义的法律。这个问题,其实涉及法律的道德性,或者,严格说,是有一个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法”的问题——这里的道德,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相对意义。这是一个在二战之后让当时的法学家异常头痛的问题:依照纳粹的法律,纳粹分子没有犯罪,他是好的守法的公民;可问题是,我们又觉得他们的法律是恶法,他们实际是罪犯。如果是这样,我们该用何种法律审判他们?用“实证主义法律观”审视,显然我们必须承认纳粹的法律也是法律,恶法也是法。但如果是这样,人们就制裁他们。如果不是这样,那是不是就有一种高于各国成文法的普遍的“自然法”吗?就我个人的信仰而言,必须有这样的自然法,这样的自然法,是裁判人类行为的至高原则。如果不这样,那人间的恶将无法得到惩治。

责任编辑:于 蕾

猜你喜欢

朗读者汉娜迈克
一口袋的吻(上)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合伙谋杀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