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大放异彩

2017-07-18孟宜安孙义国

教育家 2017年21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传统

文 | 孟宜安 孙义国

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大放异彩

文 | 孟宜安 孙义国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北京市延庆区第三中学秉承“创造生长,幸福三中”的办学理念,坚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办学生热爱的学校,成就师生精彩人生”的共同愿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显学校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成立了以孟宜安校长为组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统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上级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件,领会精神,统一认识。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为此,学校在全校广泛动员,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配备专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影响学生。

课程有机渗透,发挥主渠道作用

学校利用语文、政治等课程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渗透到课堂,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学校把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以书法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为载体,把中华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

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发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课程和校本课程,如经典诵读、戏剧表演、绘画、书法等。书法社团让学生在临摹名家书法中,体会书法和汉字的线条之美、布局之美、结构之美和章法之美;诵读课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文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名著赏析”课程让学生从《三十六计》《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经典中体味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获得人文熏陶与启迪。

学校还要求各学科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要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上,教师通过大量的唐诗宋词,展示唐宋文人的人文精神,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崇高理想人格的肯定;学生通过品读,吸纳这些文化内涵,弘扬和培育这些精神,有利于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有教室、操场,更是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文化。具有文化气息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为此,学校在进行校园的布局和文化建设的时候,充分开发校内空间,注重突出传统文化。建设了源流景观、福运绵长缶、兰亭文化园、国旗台、悟园、思园、启智馆、明德堂、尚美厅,在走廊悬挂学生制作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在尚美厅悬挂书法名家的作品,在教学楼前安放了孔子雕像,在兰亭文化园雕刻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等篆刻作品。这些场所和景观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节日主题教育,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学校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广泛组织开展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

如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到平北抗日纪念馆开展“烈士陵园祭扫活动”,纪念先人,缅怀先烈;植树节期间,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山川河流、植树绿化等活动;端午节期间,开展包粽子、穿汉服和诗朗诵等活动;中秋节期间,开展诵读、打月饼和赏月活动;教师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尊师重道、感恩老师活动;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此外,学校还通过烈士纪念日主题活动、一二·九合唱比赛、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活动、五四青年节表彰活动、升旗仪式、入团建队仪式等形式,使学生铭记历史,提升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新生入学仪式、初二学生14岁生日、高三学生成人礼、初高三毕业典礼、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名人传记的阅读、成功校友的采访、国际友好学校的互访、国内国际夏令营的游学等活动,帮助学生设计人生理想、提升情感水平、寻找实现途径。通过“翰墨书香,浸润成长”诗文朗诵活动、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书法名家讲座活动等,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浸润学生的品性。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也越来越得到家长的支持。

文艺会演,演绎传统文化经典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五月的花海”艺术节和戏剧节,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以来,各班在各种节目中,注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民歌演唱、小品相声表演、民族舞蹈等形式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学生还自创课本剧,在研读中创作,在演出中体悟,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坚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提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师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文化自信,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在2015-2016学年延庆区中学生戏剧节活动中获组织一等奖,在第五届“书香燕京——北京市中小学阅读指导”活动中被评为组织先进单位,在2016年“颂歌献给党”五月鲜花文艺会演中《美丽中国梦》获优秀节目奖,在2016年语委办举办的“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中获三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将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血液,使学生成为有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