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的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研究

2017-07-18刘德林冯倩倩

关键词:安全事件态度问卷

刘德林,冯倩倩

(1.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0;2.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的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研究

刘德林1,2,冯倩倩1,2

(1.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0;2.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是个体消费行为、企业风险沟通和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从居民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评价体系,利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问卷星)获取相关研究数据,在评价分析调查样本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的增强策略。结果表明:调查样本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现状处于中等水平,平均得分为66.92分;居民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为78.67分;态度方面略低于知识掌握程度,为72.55分;经历食品安全事件后的行为倾向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仅为49.55分。因此 ,增强居民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有效行为是提高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的重要途径。

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知识

直属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小康》杂志自2005年以来进行了一项关于“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的连续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每年均入选十大焦点问题,且自2012年以来,连续3年排名第一(其中,2008年和2009年排名第二),超过物价、房价、腐败和医疗等社会问题[1-2],这充分说明了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由于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是个体消费行为、企业风险沟通和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关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现状调查。如盛佳玮、马颖[3]通过调查荆门市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现状,发现消费者对个别品类食品风险感知存在偏差;张金荣、刘岩[4]分析了长春市城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意识,发现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趋向负面性,且放大了风险的实际后果。二是消费者风险感知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如曾智、胡依依等[5]以2013年的H7N9事件为例,研究了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发现消费者在H7N9影响的情况下,对家禽类食品的风险感知变大,降低了其对禽类食品的购买意愿;项高悦等[6]发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较高, 对购买意愿产生显著负影响。三是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如张仁寿等[7]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3个主要因素,即消费者的情绪因子、风险态度和信任态度;张云熙等[8]通过对云南2个村庄140户农户的调查发现,农户的个人因素、家庭收入、对风险的可控性会影响农户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水平。上述论述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研究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合风险认知过程中知识、态度、行为3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尚不多见。

鉴于此,本文拟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居民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水平、食品安全现状所持的态度和经历食品安全事件后的行为倾向三方面,系统的研究了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现状,以期为我国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能力的提高和食品安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Langford[9]基于风险感知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人的认知是内部心理和外部刺激相联系的理论基础,提出风险感知的动态多维模型,认为风险感知的过程是内在心理经验与感知在外界关键事件的刺激下,形成有意识的行动意向,并在此意识支配下采取相关行为来规避风险。该模型首次将知识、态度、行为纳入风险感知的测量体系。此后,许多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不断深入探讨这三者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陈思等[10]通过对公众食品添加剂知识水平和测量,发现较低的食品添加剂知识水平会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消极态度,进而放大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孟博等[11]通过分析情绪因子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认为态度和风险感知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具有积极态度的人群面对风险时会趋向于感觉到相对较低的风险;范春梅等[12]以问题奶粉为例,构建了公众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的关系模型,揭示了较强的风险感知水平会抑制居民的消费选择行为。在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动态过程中,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在外界食品安全事件刺激下,衍生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态度,在消极或积极态度的支配下,采取抵制或接受行为来应对食品安全风险。因此,选取知识、态度、行为这3个维度对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进行测量,贯穿风险感知整个动态过程,且3个维度之间存在着相互表征、相互验证的关系,能更真实的反映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现状。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以欧盟的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和英国的FSA(英国食品标准局)的风险感知调查为依据,从知识、态度和行为3个维度对居民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况进行了分析。调查问卷的指标体系、问卷设计和基本假设见表1。

表1 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能力问卷设计、基本假设和平均得分

本次问卷调查是通过网络有偿服务“问卷星”来完成的。调查问卷于2014年11月7日发放,11月22日回收,累计回收问卷211份。通过答卷最低时间限制、IP地址不同和选项矛盾3个筛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1份,最终保留有效问卷210份,问卷综合有效率为99.53%。

(三)样本特征

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210个有效样本分布于我国23个省市。样本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性别、年龄、学历、工作性质及收入特征基本符合我国区域内居民总体特征。

表2 调查样本的社会人口学统计特征

(四)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方式,问卷答案采用可以量化的单选或多选指标列出,以便利于被调查者作答和进行定量化分析。为符合认知和便于比较,问卷得分最后均转化成百分制的形式(表1)。采用知识、态度、行为3个方面作为指标,测试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表1)。由于没有文献或证据表明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更重要,所以本文采用等权求和的方法来计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

二、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知识水平

食品安全知识是居民在食品消费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认知成果,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以及获得信息的技能。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可以指导居民明辨是非,是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基础。结果表明,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知识方面得分为78.67分。其中“您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一题中,198个样本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占总样本数量的94.29%;对 “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塑化剂”的关注上,93%居民知道3件或者3件以上;75.71%居民通过3种或3种以上渠道获得食品安全信息;68.1%居民表示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概念“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处于良好水平。

(二)居民态度

态度是人类对所获得知识或经验的一种主观性描述,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对风险感知的进一步表现。态度越积极,居民风险感知越强烈,反之则弱。居民对待食品安全的态度方面平均得分为72.55分,略低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具体来说,93.33%居民“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食品安全事件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67.62%居民对食品安全现状比较担忧,认为“非常不安全”或“比较不安全”。超过一半(51.43%)的居民在选购食品时能够关注到4种或4种以上食品安全相关标识;然而,对造成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种种原因,只有8%居民认识比较全面、深刻。

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研究发现,信息可以帮助居民更准确的估计食品危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不确定性,也能帮助居民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降低食物危害后果的严重性[13]。本研究也证实了此观点,例如,在选购食品时,大多居民对食品的外观色泽和生产保质期给予的关注较多,而价格方面的关注人数相对较少。

(三)居民行为

行为受知识的影响和态度的驱动,是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落脚点。居民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行为越合理,风险感知能力越强。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在行为方面的得分为49.55分,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在居民行为反应(10题)、举报渠道(11题)和举报困难(12题)3个题目中得分非常低,分别为51.53、44.95和46.67分。例如,在210位居民中,有178位居民(接近调查人数的85%)经历过食品安全事件,但只有不足20%的居民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自身经历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告诉亲朋好友、直接找商户进行退货/退款或进行举报)。进一步分析发现,居民经历食品安全事件后,行为不合理程度较高的原因是居民受到落后的举报方式的影响以及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存在困难。例如,在对5种举报渠道的选择上,居民平均掌握2.24个方法,不及半数。在举报困难的认定上,题目中所列举的每一个选项,都对居民采取有效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举报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成本、举报方式、举证以及举报后的担心,如结果达不到预期,是否会被打击报复等。

(四)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

通过对调查样本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的研究,得知目前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66.92分)。进一步分析发现,居民在经历食品安全事件后的行为倾向是风险感知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和所拥有的知识表现良好。从行为方面来看,影响风险感知水平得分的主要问题是举报过程烦琐、成本过高(调查问卷第11题)。居民对举报方式选择次数的排序为:投诉电话或消费者保护热线、网络或媒体进行曝光、发电子邮件到举报邮箱、直接到受理部门进行现场举报、寄信给接收举报单位。可见,电子邮件、现场举报和寄信这3种方式,因为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成本较高等原因,只被小范围居民所接受。举报方式的落后,使得居民在举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的可操作性降低,影响居民举报积极性。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举报过程中困难的认定以及对举报后的担忧。80.43%的人认为举报过程非常烦琐、耗时长、成本高是影响居民行为的最主要因素;66.85%的人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62.36%的人认为相关单位对举报事件的处理结果没有达到预期;55.62%的人担心打击报复;49.44%的人对举报方式不太了解。

三、提高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的建议

为增强居民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有效行为,提高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举报方式。研究发现,居民在举报方式的选择上,更依赖于电话、网络、媒体等。这是因为这些方式相对于电子邮件、寄信或现场举报等方式,更容易掌握,更方便操作。因此,政府可借助此优势,开通基于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举报渠道,可以实现图文结合,举证快速,减少居民消耗在路程、时间、金钱上的成本。同时有利于政府在获得信息后迅速采取手段,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进一步扩散而导致的更为严重的损失。

(2)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在居民举报困难的认定上,超过80%的人认为举报过程烦琐,成本高。政府部门应致力于在不影响举报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甚至杜绝居民举报过程中多部门投诉,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或举报时间地点受一定条件限制等。针对举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检测等,政府检测部门应积极予以配合,在举报事实成立的情况下,检测费用应由政府来承担。使居民处在一个“发现问题”的位置,而具体“解决问题”交由食品监管部门,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3)保护举报者人身安全,奖励举报行为。政府要对举报人个人隐私加以保护,不得泄露。对勇于积极举报的居民,可根据带来的社会效益采取合理的标准进行经济奖励,提高居民积极性。

(4)妥善处置食品安全事件。居民能够积极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举报,是建立在对食品监管部门的信任基础上。因此,积极接待举报人员,快速调查监测食品安全事件真相,及时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以及后续对相关企业或个人的处置,都应在法律的指导下,依法执行。使得整个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过程,都公开、公正、公平,进一步促进居民举报的积极性,促进良性循环。

[1] 欧阳海燕.从六年焦点问题排行榜看民生2010最受关注十大焦点问题[J].小康,2010(12):50-54.

[2] 鄂璠.2013年度最受关注十大焦点问题贫富差距首次闯入前五[J].小康,2013(12):60-67.

[3] 盛佳玮,马颖.荆门市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况调查报告[J].科技创业月刊,2015(6):47-49.

[4] 张金荣,刘岩.风险感知: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性——基于长春市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2):218-223.

[5] 曾智,胡依依,祝黎昕,等.基于食品风险感知的购买意愿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6):74-75.

[6] 项高悦,曾智,沈永健.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及应对策略研究[J].社科纵横,2016(8):48-50.

[7] 张仁寿,李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1-87.

[8] 张云熙,王献霞.农民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云南2个村庄140户农户的调查[J].现代食品,2016(1):9-14.

[9] LANGFORD I H, MARRIS C, MCDONALD A L, et al.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individual and aggregate responses in psychometric data using multilevel modeling [J]. Risk analysis, 1999 (4): 675-683.

[10] 陈思,白瑶,王华丽,等.公众食品添加剂知识水平及对风险感知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6(9):287-290.

[11] 孟博,刘茂,李清水,等.风险感知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0):59-66.

[12] 范春梅,李华强,贾建民.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感知风险的动态变化——以问题奶粉为例[J].管理工程学报,2013(2):17-22.

[13] 胡卫中,齐羽,华淑芳.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与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56.

[责任编辑 王晓雪]

The study on the residents’ risk perception of food safety based on the network questionnaire

LIU Delin1,2, FENG Qianqian1,2

(1.SafetyandEmergencyManagementResearchCenter,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2.SchoolofEmergencyManagement,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The residents’ risk perception of food safet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ndividual consumption behavior, enterprise risk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y making. In this paper,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food safety risk perception was bui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idents’ food safety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e data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network questionnaire, and som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residents’ food safety risk perception were sugges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food safety risk perception. The results were: the food safety risk perception of samples was in the medium level, and the mean score was 66.92; the score of knowledge about food safety was 78.67,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amples had a better knowledge of food safety; the score of attitude (72.55) was lower than that of knowledge; The behavior was in the lowest level and its score was 49.55; the behavior was the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residents’ risk perception of food safety, and the attitude was the second main factor, while the knowledge was good; enhancing the public effective behavior to deal with food safety incidents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esidents’ risk perception of food safety.

food safety; risk perception; knowledge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3.005

2017-02-09;

2017-04-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504705)。

刘德林(1979—),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安全与应急管理教学与研究。

E-mail:liudelina@163.com

TS201.6

A

1673-9779(2017)03-0025-06

刘德林,冯倩倩.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的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025-030.

猜你喜欢

安全事件态度问卷
淮安市加强安全事件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问卷网
态度决定一切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英国:公布食品安全事件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