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生态学思考

2017-07-17张志勇

人民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家长学校

张志勇

近年来,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是我国教育界把教育问题放在社会系统中认识,并寻求整体解决方案的教育认识论的一次重要跨越。学校教育的生存、改革与发展,日益深刻地受制于学校教育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及其治理体系。在这里,外部环境要素及其治理体系构成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外部生态系统,没有外部生态系统的现代化,学校教育自身就无法实现现代化。

学校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学者们大都认为,教育生态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1976年首先提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织,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教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资深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克雷明敏锐地觉察到,鉴于当时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不能把教育失败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学校,必须看到学校以外的种种教育现象,对教育问题应当有新的思考。

在克雷明看来,“生态学的概念是有用的,因为它强调联系”,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中,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加以审视”。基于这一认识,克雷明为人们思考教育问题提供了3种方式:一是全面的思考。不仅学校在从事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电台和电视台、办公室、工厂、农场、家庭等,都在进行教育。必须把教育视为贯穿人的一生、在所有情境和机构中都在进行的事情。二是联系的思考。個体总是带着他先前的教育经验进入到教育情境中来,并带着现在的教育经验进入到以后的教育情境中去。三是公开的思考。即在不同层级的政府、社会组织之间,都要公开思考教育问题和制定公共教育政策。贯穿克雷明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运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动态观来考察教育问题,是较好的抉择之一。[1]

可以说,教育生态学已成为观察、研究今天学校教育重要的方法论。之所以把学校教育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就是要深刻研究学校教育与生活、与社会、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影响。或许可以说,改造今天的教育,就是改造今天的社会,就是改造今天的文化。

我认为,学校教育赖以存在的外部生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家庭生活来到学校接受教育,其行为、思想、语言,无不深深地留下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印记;同时,从他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所开启的学校教育生活,又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这是影响学校教育的第一层环境力量。二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环境,包括社会教育思潮、社会教育舆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水准,以及一个一个走进儿童视野的成人的言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这一切构成了影响学校教育的第二层环境力量。三是教育的社会治理体系。这里的治理,包括正规治理和非正规治理两个方面。教育的正规治理体系,包括一个地方党政领导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决策、教育行政(包括具有教育管理职能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系统的教育理念及其决策;教育的非正规治理体系,包括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它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影响每个家庭对教育的认知和选择。

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对学校教育生存与发展各个要素的影响日益增强。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非学校化现象”再次出现,学校——作为传统的知识、文明与教化的专门机构,可以相对独立于社会封闭运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知识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日益凸显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生产的不断加快,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不但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更是学校教育的手段。精选人类社会的经典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是国际社会关于核心素养的提出。一方面,进入课程教材体系的人类社会的经典知识本身具有了越来越强的开放性,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培育和综合素养的教育日益依赖社会实践性知识的教育,这类教育已不可能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进行。由此,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运行体系正日益被打破,学校教育的开放性越来越强。

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和美国学者玛丽亚·兰沃希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和运用新知识”。他们认为:“人们不是直接找到他们的爱好的,而是通过发展技能和经验才找到他们的热情所在。在新教育学中,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最喜欢的经历。”让学生融入进来就是“让他们关注自己——他们生活的环境,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社区”。[2]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认为,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识的储存方式不是,或者更加严谨地说,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知识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3]显然,人类社会应该重新认识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

2.每个家庭正在被日益深入地卷进学校教育领域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家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变量之一。当前,有两股力量正推动所有家庭日益深入地加入到教育中来。一股是社会教育的力量,确切地说,在各种商业广告和中小学培训机构的蛊惑下,许多家长把家庭收入的相当部分投入到校外补习教育之中,出现了令中国教育者颇为尴尬的“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现象;另一股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中小学生家长正在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社会舆论对教育的非制度化干预越来越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无成本传播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各种知识、信息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每个家庭、每个人而言,人类社会的教育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人类真正进入教育知识的共享时代。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教育思潮,其传播速度已非纸质媒体时代可比拟。由此,基于教育知识共享形成的教育舆论环境,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即非制度化干预越来越强。

当年,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经商业媒体特别是中小学培训机构的大肆炒作,误导了多少家长,引发了多少家长的择校动机,吊足了多少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的胃口。韦钰副部长在一些场合不得不澄清:“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这绝对是个误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是,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把孩子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起点要髙。[4]可见,被商业利益绑架了的媒体+错误的教育思想宣传,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尤其巨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媒体的教育良知。

4.政府公共投入力度越强,加强公共管理的意愿越高

在人类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公共财政的触角伸到哪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就会延伸到哪里。各种绩效考核、达标验收、检查评估活动等,成为各地教育公共治理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的干预就越来越强。

公共服务依靠公共财政来保障,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源于老百姓的纳税钱,用好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这是政府作为“守夜人”的基本职责,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违法、违规、违背规律去干预学校教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强烈的“GDP主义”的政绩观日趋向教育领域渗透,地方政府一味地用升学率、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地方、评价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可以说,“教育GDP主义”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影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绑架了整个中国教育。

我们正视当今时代人类教育进程中出现的“非学校化现象”,并不是要否定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正视学校教育自身的开放性,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生活教育的融合。这是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应该采取学校教育现代化与社会教育现代化双线并进战略。也就是说,一手抓学校教育自身的现代化,一手抓支撑学校教育的外部生态系统的现代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就不可持续。

1.家庭教育现代化

学校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教育的细胞。家庭教育这个细胞发育好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就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推进家庭教育的现代化,是国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更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手走进现代化,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两个轮子”。

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是时代的必然。时代在变,这个时代人们所缺少的不再是获得知识的机会,而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磨炼自己的舞台;教育在变,人们面临的不再是教育机会短缺的时代,而是追求合适教育的时代;家长也在变,今天的家长大都具有高中甚至高等教育经历,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品性好、身体好、能力强。可以说,不是家长的教育思想落伍于这个时代,而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无法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推进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家长委员会不仅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将家长组织起来,促进家长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最佳形式。

2.社会教育现代化

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思想、理念、存在形态,不但须臾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而且深受社会文化和教育价值理念的影响。一个社会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水平,社会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水平,往往直接反映这个社会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完全可以说,没有社会教育价值文化的现代化,学校教育是无法独立走进现代化的。

推进社会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任重道远。一是向全社会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一个民族的教育科学素养,决定这个民族教育的科学水平。向社会大众全面普及教育科学知识,让人民群众懂得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二是加强公共教育政策的社会宣传。一方面,公共教育政策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让人民群众全面参与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公共教育政策,让大众知晓公共教育政策,明白公共教育政策,支持公共教育政策。这是今天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科学引导社会教育思潮。这里,关键是社会舆论宣传系统,要宣传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严禁违法、违规、违背科学常识的教育宣传。四是推动社会教育资源有序向学校教育开放。全社会要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各种社会资源要免费向学校开放。

3.教育公共治理现代化

学校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推进教育公共治理的现代化。一是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政绩观。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是教育公共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教育治理必须彻底放弃“教育GDP主义”。教育治理不是为了追求治理者的个人政绩,而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的发展。二是大力弘扬教育治理的法治意识,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三是建立分权合作共治的教育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职能部门要建立合作分权治理模式,实现高效治理和有效制衡的统一;教育治理与社会治理之间,要形成多元民主治理机制,建立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四是完善教育治理工具。从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科层”治理,走向由法治、信息公开、财政拨款、绩效考核、民主监督等构成的“一揽子”治理。

4.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现代化

人们所受国民教育的回报率,即人们接受完某种国民教育后所能获得的就业岗位、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社会地位,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国民教育的价值认知和内在选择。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不把职业教育作为子女教育的首要选择,无疑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回报率比普通教育低、且相差过大直接相关。人们让自己的孩子拼命地沿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阶梯不断向学历教育的顶峰攀登,无外乎子女上了重点大学本身就意味着孩子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更高的工资待遇、更美好的人生前途。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从国民内心深处而言,深深地受制于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我们急切地呼吁:我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要从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除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业外,在人力资源准入上,要取消学历歧视,人才招聘不允许设立学历门槛;在工资待遇上,要取消按照不同学历制定工资起点的做法,实现同工同酬;在社会保障上,应加快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并轨。注释:[1] 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1995(3).

[2] 【加】邁克尔·富兰,【美】玛丽亚·兰沃希.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8、31、33

[3] 彭凯平.知识是什么——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3年迎新大会上的发言

[4] 徐蓓.韦钰院士:别再误读那条“起跑线”解放日报[N],2015-1-23.

猜你喜欢

现代化家长学校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我的女巫朋友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