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教育”激发县域教育发展活力

2017-07-17刘绪国吴家懿

人民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生态生命

刘绪国 吴家懿

在整理10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2012年秋我们开展了“生态教育”县域实践,力图构建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域教育发展文化,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教育的生态和生态的教育

建设“教育的生态”是在区域内建立一种真正有利于教育主动、生动、灵动和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个“外环境”是“生态”的,具备区域教育发展的良性因素。首先政府对教育真正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得到保障,区党委、政府举全区之力办教育,使全区办学条件得到最大的改善;其次要使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谐宽松,让区域内形成教育的社会合力,尊师重教成为主流风尚,正确看待教育成果和不足,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重视教育的氛围。最后要让学校教育的环境素雅、清新、和美,达成学生生命成长的生活环境优化,使每一所学校都形成团结和谐、人人向上、相互关心、共同成长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审美环境。

取义“生态”之事物发展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我们认定“生态”意指教育本质,亦即“生态的教育”。

“生态的教育”就是尊重生命的教育。

我们认为,“教育的生态”和“生态的教育”是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条件,相互呼应。

“教育的生态”和“生态的教育”共同构成“生态教育”。

我们把“生态教育”定义为:利用生态学原理,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建设生态课程和生态课堂,进一步促进教育各因素之间共生共存,构建丰富多样、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生态教育的特性、理念、原则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我们对生态教育的特性、理念和原则进行了深入探究。

具体地讲,生态教育具有以下“四性”:

生命性。人的生命是自主的、能动的、创造的,教育应该尊重人的生命性,唤醒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要让课堂赋予生命的活力,让课程发掘生命的潜能,让教育彰显生命的魅力,提升生命的质量。

生活性。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要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生活中学会做人。

生长性。人的生命处于一种不停息的变化中,每一个人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使人永远处在生长之中,使教育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历程。

持续性。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更有赖于教育环境的持续优化。

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则是生命观照、教以课程、育以环境。此外又包括自主与共生相融、统一与差异相谐、均衡与优质相促、绿色与共享相成等理念。

均衡与优质相促是指教育个体既要有竞争的氛围,又要均衡发展,个体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把竞争转化成合作的动力,扬长避短,优势互補。

绿色与共享相成则指生态教育是一种优质教育,追求的是绿色质量,是老百姓共享教育改革成果的民生工程。

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人性天赋、修道为教。具体地讲,包括自然自在原则。自然不是放纵,而是基于人的生命性,让生命处于自然状态生长下,不揠苗助长;自在是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是人拥有创造力的最高境界。生态教育为师生创造宽松自如的环境,让他们自然呼吸,自在成长。

适宜适度原则。着眼于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诉求。从学校教育角度讲,学什么、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要因生而宜、因师而宜、因校而宜;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讲,适宜学生个体需要就是最好的教育,适度潜能开发才是最好的教育。

多样多层原则。生态教育以“生态”界定了丰富多彩,从区域教育发展来讲,多样指各种教育特色的异彩纷呈,多层指各种教育门类的齐全;从学校教育来讲,多样指课程内涵的丰富完善,多层指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从学生个体发展来讲,多样指素养的全面,多层指认知结构的完整。

成长成才原则。生态的教育既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又要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追求卓越,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特色发展。

生态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方面,遵循“自主与共生相融”的生态教育理念,我们总结形成了“六条措施”“六个机制”生态教育外环境优化策略,促进教育的和谐、协调、均衡发展。

“六措施”优化策略是:目标导向,由区委、区政府专题会议通过“建设生态教育强区”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组织保障,成立书记、区长任组长,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领导和部门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推进,在生态教育实践节奏推动下,建立教育工作会议制度,每年召开3-5次教育专题会议,专门就县域生态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定向指导,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县级领导及区级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区级领导、区级部门定点联系学校、优秀教师、贫困教师和学生,为学校办实事,为师生排忧解难;以及经费支撑、评估跟进等措施。

“六机制”优化策略是:建立汇报机制,落实教育优先,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雁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主动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建立投入机制,落实均衡发展,2014-2016年区教育局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区资金,完成了“六大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校食堂改造工程,城区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安居工程,高中品质提升工程等,推动了全区学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建立用人机制,落实差异统一。建立激励机制,落实竞争均衡,积极争取到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支持,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奖教助学。建立治理机制,落实和谐共生,建立学校环境综合治理机制,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联动机制,落实多样多层,建立多管齐下的联动机制,促进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包括家长学校、儿童成长中心、青少年实践基地、留守学生之家等。

另一方面,遵循“自主与共生相融”“统一与差异相谐”“均衡与优质相促”的生态教育理念,以建设去功利化的绿色质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目标,我们总结形成了“四个落实”“四项措施”的生态教育内环境优化策略。

“四落实”优化策略是:落实科学治理,促进内涵均衡,重点是落实办学思想的清晰和实现“三特”一一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的办学目标,同时以“扬峰填谷,异彩纷呈”为工作措施,以“I+l+l=l”为工作策略(抓好一个常规,推动一项改革,突出一个特色,形成一个品牌),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教育战略格局的形成。落实创新举措,促进发展均衡,启动城区学校改扩建计划、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实施实验仪器设备提升工程、运动场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完成了全区“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工程,采取了“121三大行动”一一即整合村小10所,振兴小学20所,集约初中10所,整合校点,采取集约发展、捆绑发展,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进行结对帮扶,资源整合,共同发展,促进资源均衡。落实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均衡,一是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班子;二是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三是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心;四是组织实施活动课程;五是开展课题研究;六是落实机制建立,促进效果均衡。

“四措施”优化策略是:优化制度文化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打造;优化考核评价办法,对学校、教师、学生实行多维度、整体性评价,将过程和结果结合,将工作态度、量化考核、质量评估、评优晋级结合,建立激励性机制;优化家校共育生态。

同时,我们还致力于生态教育课程建设。以生态教育理念为课程导向,必然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最终为学生学习服务,同时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使课程开发具有明确的育人功能。

我们赋予生态课堂“充分尊重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理念,倡导生态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和环境四要素的生态,以学习发生和生命成长相融为表征。教研室研制出“乐学六环节”生态课堂教学操作的一般流程(如图):

雁江区以生态教育的区域整体推进态势,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全面发展。

首先是县域生态教育的外环境明显改善。教育优先战略得到落实,社会普遍关注教育,政府加大了教育的投入,一大批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

其次是县域生態教育的内环境大大改观。各学校在“生态教育”实践中主动作为,优良的校园环境得以美化与改善,以学校自主建设的文化品牌为契机,赶超优质均衡发展,校本课程多彩,全区230多所学校共开发了近300门校本课程,仅资阳中学就开设了“微电影课程”“聆听花开的声音”“排球”“泡菜制作”等校本课程,东峰初中的“剪纸艺术”课程,雁江区第一中学的“文学社团”课程,碑记双山小学的“泥塑”课程,雁江八小的“足球”课程,雁江二小的“机器人”课程,雁江镇初中的“蔬菜种植”课程等都深受欢迎。课堂生态凸显,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形成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不教而教”的课堂教学新观念,学生在课堂充分享受到阅读、探究、合作、展示、交流的快乐,真正形成了“把人当人,自主学习”的成才成长教学理念。教师专业能力明显提升,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实现了研究性变革。

三是县域教育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个体潜能得到发挥,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

我们坚信,生态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为雁江区教育实现转型升级、迎来新常态的同时,必将聚合新的能量,实现新的勃发。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生态生命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试论科技价值观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构建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