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改革如何从家长教育开始

2017-07-17洪明

人民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学校

洪明

2013年10月,《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的文章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文章认为,中国的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学校,而更应该反恩人生“第一所学校”——家庭,因为今天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一般都是知识、技能之外的东西,比如责任意识不强、抗挫能力较差、合作精神不足等,而家庭对这些品质的培育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比学校更大。因此,教育改革不能仅靠学校,应该从家长开始。

的确,教育改革如果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不能转化为家庭教育的行动,任何美好的愿望都可能会打折扣,甚至会落空,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减负。从某种程度上看,今天学生负担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根源是什么?家长应该是最大的阻力。一方面,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强力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负担;但另一方面,家长却在极力地增加孩子负担,社会培训机构的超常规发展就是明证。

让家长树立自己是教育孩子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说到底,教育改革需要改变家长。但到底怎样改变家长呢?这个问题可能比认识到需要改变家长更难、更复杂,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有所行动。

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事业的公共属性,家庭教育不仅属于家庭内部的私事,还关涉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公共利益,因此要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事务。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责任主体部门。根据家庭教育事务管理的历史经验、现实需要以及可能性,国家应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在家庭教育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协同妇联、关工委、文明委、卫计委等其他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构思,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其次,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家庭教育视为公共事务,不是说由社会其他力量代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而是要完善家庭教育功能,端正家庭教育方向,不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与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形成一个庞大的、能够全面覆盖所有家庭的具体工作体系。目前,我国能够直接面向和服务家长的主要有三种力量:妇联、社区和学校,但比较而言,能够对家庭进行有效指导和服务的中坚力量主要是学校,妇联、社区、关工委等部门开展的家庭教育服务活动主要也是依靠学校。学校在教育引导家长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其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着专门的教育从业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全方位的覆盖面;其二,学校有为了孩子而教育家长的动机和责任,相对于妇联、社区、关工委等机构而言,只有学校与家长在法律上是孩子教育的责任人,二者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目标一致、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对孩子成长负有法律责任。

学校应该整合妇联、社区、社会志愿者、企业、社会教育机构等,将学校变成一个开放的家庭教育工作系统。目前,不少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全方位、成体系地服务本社区、学区范围内的家庭,指导家长不断成长。当然,明确学校教育与引导家长的责任,关键还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培训家长、指导服务家庭教育工作的能力,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范围和教师工作量考核范围。

再次,需要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化家长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当前,从家长对家庭教育“履职”的状况看问题较多,大体上分为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等问题。“缺位”,主要是指家长不负责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在家把教养孩子的任务交给祖辈或他人,在校则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教师。“越位”,指家长干了自己不应该干的事,比如学习问题本是学校最擅长的事情,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学校应该起到更加重要更加专业的作用,家长应该充分信任与尊重学校。但是,有的家长不满学校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另起炉灶;有的家长让孩子选择性学习,自认为不重要的就让孩子不学、少学,认为重要的就让孩子多学、提前学;有的家长还额外增加孩子课外作业,自己不行就大量报班。选择性学、重复学、提前学、超纲学,不仅给孩子增加了不应该承受的负担,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困扰,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不到位”,是指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能力,加之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教育观念误导,让家长无所适从。“履职”能力差的表现很多,常见的诸如: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家长把快乐学习与赏识教育简单化、标签化;有的家长把规则视为阻碍孩子个性发展的障碍;有的家长崇拜“虎妈”或者“猫爸”式教育……

针对缺位问题,国家要加强立法,把家庭教育纳入儿童享有的受教育范畴,让家长树立自己是教育孩子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真正明白自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的道理,主动担负起教育责任,对于那些不履责的家长要予以适当的惩戒。针对不到位和错位问题,需要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厘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和重点,按照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来来保持合理期待,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优势,抓住家庭教育的关键期,注重言传身教,学会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最后,从根本上说,需要大力提高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要想改变家长,除了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家长责任、规范其行为外,根本上还要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目前,家长教育与培训开展的主要形式是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主办者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妇联、关工委,还有社会其他力量。但家长学校的教育效果总体不尽如人意,原因复杂。除因商业利益渗透而导致的培训性质变味等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培训者对家长教育性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者良莠不齐等。

提高家长教育胜任力,构建科学的家长教育体系

做好家长教育,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牢牢抓住家长教育胜任力这个核心。家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家长教育胜任力,家长教育胜任力是家长足以应对自己家庭教育挑战的能力系统,包括观念、动机、知识和能力等多重结构。家长教育胜任力既有统一性,也因家庭具体情况不同而存在个性化特征。常常听一些家长抱怨:有些讲座和书籍虽然说得很好,但是回家之后就不知道怎么力了。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抓住家庭教育胜任力的个性化问题。

二是要结合教育问题,构建家长教育内容体系。家长教育内容很多,除了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家庭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的陈述性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围绕家庭教育“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家长教育中应该注重促使家长如何进行自我反思的策略性知识,只有家长能够自我反思,才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所有不能促使父母反思的家长教育都是不合格的。

三是要以学校教师为基础,构建多样化家长教育者(或指导师)体系。依据美国的经验,可以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专职主要是具有教师资格证且供职于州一级家庭教育协会的教师,兼职教师主要由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教授、与儿童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类知名专业人士以及优秀教师和家长担任。

四是要创设科学、高效的家长教育形式。受场地、内容、授课者、受教者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当前家长学校主要采取讲座方式,其针对性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一方面需要争取更多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机制,使得教育内容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家长的需要,解决不同的教育问题。讲座、沙龙、阅读、观摩、分享、在线问答等形式,都可以大胆尝试。

家庭教育指导旨在用正確的理念科学地指导家长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与家长教育密不可分。家长教育重在于“知”,旨在改变家长的认知结构;家庭教育指导重在于“行”,旨在开展具体的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为家长设计具体的教育方案,如指导家风建设,组织开展亲子阅读项目活动;二是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接受家庭咨询,为有需要家庭提供教育诊断与指导;三是为家庭教育困难家庭提供帮助,如帮助解决问题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学校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