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内大面积、高质量教师培训如何成为可能?

2017-07-17刘文田明

人民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研训基地学会

刘文 田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国家培训”为区域优秀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作为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县级区,如何实现教师全员培训,通过什么途径?

县区教师成长的出路在哪里?这不仅仅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少县区共同面临的挑战。

从问题出发,构架“行政+学会+基地”教师培训模式

要建立“以县为主”的教师培训模式,至少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县区的承载力究竟有多大?场地和经费怎么解决?教师学习和工作时间冲突怎么协调?谁来培训?

我们首先考虑解决的是培训者问题。请专家培训成本高,对一个县区来说,长期聘用专家走进来培训不现实,而且教师普遍反映专家培训“不实用”“不接地气”。怎么办?

一组数据进入我们的视线:甘州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380人,其中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166人,分散在各学校,这些都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是一笔宝贵的教师资源财富。能不能通过相应途径把这些教师聚集起来?我们想到了建立学科研究会,把“人”聚集起来,利用“土专家”带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2013年,甘州区建立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14个学科课程研究会和学前、家庭等领域研究会,把各学科的领军人物网罗起来,成立“学术优秀教師群”,也让每个学科教师都有自己的“家”。

为了让各学会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设置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3名(小学、初中、高中各一名)。基本程序为自我申报、学校推荐、区教育局公开遴选。在遴选中坚持“自愿、融合、从优”原则。自己愿意服务教师成长,学校也同意该教师参与全区研训活动,避免了中间梗;所谓融合就是不分学段,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选一名优秀教师为副理事长;从优就是理事长由区域最优秀的学科名师(在校长岗位)担任。同时组建理事会,学会理事全部从名优教师中遴选,各学会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理事比例按照2:3:5配备,共10名。这样,每个学会理事会加上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共有15名成员。这15名学会理事就构成了该学科优秀教师群,命名为“蒲公英导师”。导师团的建立,为开展县区学科教师研训奠定了人力基础。

在此基础上,甘州区依托各学校构成教师“金字塔式”成长模式,“塔尖”是学科名师,“塔身”是骨干团队,“底座”是全体教师,从而凝聚起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的梯次成长的骨干学科研训学术团队。

完成了人的集合,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在哪里培训?培训教师没有场地不行,作为一个县区,修建专门的教师培训基地不现实。甘州区把目光锁定优质学校。按照学科优秀教师所占比例、校长的学科专长、学校设备、场地四个条件进行考察遴选,优先考虑校长的学科素养和学科领导力,甘州区的基本思考是:校长是从优秀教师中产生的,反过来,一个学科修为好的校长,也懂得带领该学科的教师专业成长。按照这个思路,遵循课程研究会对应的方式,共遴选18个校、园为教师研训基地。甘州区的愿景是: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家园。这样,基地的校长既是研训基地负责人,也是该学科课程研究会的理事长。同时,按照自主申报的原则,吸收学科教师“人家”。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开设甘州教育大讲堂,让教师在“学科研训沙龙”“技能比武”“同课异构”“一课三上”“一案三磨”“三人行走教”等学会活动中结识新的“伙伴”,协同促进专业成长。

“以学会为依托的教师研训活动,让学科教师有了家的感觉。”物理学会秘书长、张掖二中物理教师施晓红深有感触。英语学会副理事长张掖二中英语学科组组长何巍第一次走进小学课堂,她惊讶地说:“看了小学、初中教师上的课,感觉自己‘老了,高中教师也要好好反思,力争让高中英语课堂生动起来,让课堂‘年轻起来。”同学科跨学段的安排也让教师碰撞的火花四射。在一次物理学会开展学科教师研训中,张掖二中物理教师向国孝看了青西中学教师武举国在培训中做的“光沿直线传播”和“玻璃的导电性”两个小实验,两人一拍即合,准备一起开展小实验问题研究。

从2013年暑期开始,各学会多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理事会成员全部承担培训工作。学会和基地分工不分家,学会主要负责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基地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学会、基地协同管理,增强了管理的实效性。

县域资源配置、教师培训方案整体设计、课程设置、培训经费、时间协调安排都需要“行政”推力。行政推动统一了思想,让区域教师培训腰杆硬起来。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区教育局制定下发管理办法,将教师培训纳入学分管理,教研室统筹协调,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培训保驾护航。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培训全部安排在工作日内分散进行和假期集中进行。此外,区教育局引入科学的评价提升培训质量。各学会和基地印制学员培训守则,制定考核细则,按照阶段检测、集中展示、专业考查三种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对合格的颁发培训证书。2014年,首期培训3589名学员,受训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2015年、2016年均实现了全员培训。各培训班评选优秀学员作为“蒲公英种子教师”,推荐参加国培或省级培训。

借助行政推力,凝聚学会、基地校的人力和物力优势,大面积开展学科教研和学科教师培训,填补了县区教师无培训基地的空白。“行政+学会+基地”的培训模式,使教研室、学会、基地学校三方建立了合作互补关系,也打破了原来封闭、单一的行政化培训模式,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从需要着眼,让青年教师走“一专多能”的发展路子

有需要就会刺激行动。甘州区2013年教师队伍建设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全区音体美教师缺编200人,80%的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学均由非专业老教师兼职,70%的非专业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专业培训,65%的青年教师没有艺术爱好。没有学科均衡,就没有区域教育的均衡。受财政制约,一个县区政府也无法一下解决音体美教师缺编问题。因此,甘州区借助“行政+学会+基地”的培训模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全员艺体素养培训,促进教师走“一专多能”成长道路。

2014年9月,甘州区启动了“十百千青年教师艺体素养提升三年培训计划”,即每年培训音乐、体育、美术学科导师各10名,三年培训农村音乐、体育、美术“种子”教师各100名,三年内确保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掌握一门新技能。

这项计划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让非专业教师接受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学校美育质量;另一个是提高教师体艺素养,化解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让青年教师走“一专多能”的成长路子。

课程设置的质量决定着培训的效果。为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培训采用分班实施的办法,开展分层教学。音乐、体育、美术均设基础班和高研班。零专业知识的编人基础班,从头学习;有专业基础的编人高研班,持续提升。按“满足需要,技能提升,分层设计”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

课程设置做到三个提前:模块提前安排、主题提前确定、课程提前公布。按照调研、研发、实践“三步走”方略,音、体、美学科主讲教师先后开发舞蹈、电子琴、声乐、合唱、葫芦丝、武术、绘画、素描、篮球等20多门专业技能、才艺展示、拓展训练等实践课程,并提前一周在教育信息网站公布,供学员选择学习。此外,音体美研训基地为了配合学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如推进武术和足球进校园,体育学会开设了武术和足球提高班;为了让器乐进农村学校课堂,丰富大课间活动,音乐学会精心设置了葫芦丝、锅庄舞等课程。为了提升音乐专业教师的能力,在高研班设置了器乐课程、合唱课程。低重心、多层次的课程,为学员学习提供了保障。从2015年9月第二屆培训班报名看,人数超过700人,比计划超出200人,其吸引力可见一斑。经过三年培训,目前已经有925名学员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取得了合格证书。

培训由音体美研训基地学校承担,为不占用教师休息时间,培训分别在周三、周四、周五下午分散进行。为确保学员按时参加,区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幼儿园在学员培训期间不安排教学任务。在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区政府精准投入,为培训“买单”,资金下拨基地校,专款专用。一是为来自农村的参训教师每次补助30元交通费、伙食费;二是加大专项投入,2014年区政府一次性投入经费30万元,为美术书法教师培训基地添置书法、绘画等教辅材料、教材和专用桌凳;投入40万元,为音乐教师培训基地购置乐器46种102件;2015年投入250万元,为体育教师培训基地马神庙街小学修建高标准塑胶操场。

2017年6月2日至4日,距离张掖市40多公里的安阳乡五一中心小学组建的足球队,第一次代表安阻乡中心学校参加了“区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虽然只获得南片区的第五名,但对于这所农村学校来说,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以前,“区长杯”小学足球赛只面向城区学校,因为农村学校没有师资,组建不起足球队。现在,全区城乡学校足球活动覆盖率达到100%,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队。

学生常会打趣地说:“我们的足球是语文老师教的。”

培训实践效果是明显的,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得到缓解。甘州区要求,首期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全部兼职相应学科,周课时不少于6节,同时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归位”,确保专业教师上专业课。一些教师通过培训,已经从学员成长为研修班的新老师。

“原来很少参加培训学习,都是根据自己的悟性给学生上课,往往给学生讲讲皮毛就结束。现在好了,基地校为我们农村教师搭建了专业化培训平台,给学生上课也有底气了。”年近五旬的小满镇中心学校教师宋荣国开心地说。

最好的专家是本土化的,最实用的理念也是本土生成的

“原来没有接触过篆刻,刚开始刻得不好,经过培训现在我也能刻出自己的作品了。”沙井镇兴隆小学教师张香玉,每周四下午要到甘州区大成学校的学科基地参加培训。

但是,这种“高大上”的课程在农村小学不适宜开展,一方面因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工具;另一方面,小学生操作起来不安全。在基地培训一段时间后,张香玉选择增加了另一项培训科目——剪纸。她说:“篆刻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培养耐心。但剪纸可以运用到课堂上,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张香玉的“选择”并非个例。培训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不仅尊重教师的个体需要,还应重视教师职业所承载的社会需要。教师培训可以有多种形式,但这些形式都要面对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参与培训后,大部分教师感到很难把所学运用到日常课堂上。还有其他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如何让研训更“接地气”,“土专家”如何实现再成长,基地校工作绩效如何评估,等等。

面对教师困惑,甘州区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开刀动“手术”,为县域内教师全员培训保驾护航。

第一步,对行政功能进行“手术”,实现“五大变脸”。具体来看,“变”行政领导为学术领导;“变”教师培训科室分散运作为一体化运作;“变”土专家为“洋”专家,选派蒲公英导师走进全国知名中小学“留学”,到目前为止,共有433名蒲公英导师到上海、北京、江苏等地中小学跟岗学习;“变”走进基地单一的培训形式为立足真实课堂、农村教师走进基地、名师走入教学现场、网络牵起来的立体化研训形式;“变”行政命令为基于问题解决,自主自发,允许基地校、园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自主聘请主讲教师,组成“高校专家+学科理事+一线教师”培训团队。如,音乐学会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聘请舞蹈教师,书法学会聘请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担任主讲教师。

第二步,对教师培训管理制度进行“手术”,实现“四级联动”。制定《甘州区学会理事管理办法》《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操作上明确行政部门、学会理事、基地学校的主体责任,即行政为推手、学会为支撑、基地为支点、第三方为辅助的统一协调的“四级联动”管理模式,引导教研训工作步人科学的发展轨道。

第三步,对教师培训评估评价方式进行“手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前期调研、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培训方式、学习收获、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培训管理”等八项指标作为基地园校考核的基础依据,建立“行政+学会+高校+一线教师”第三方评估机构,做到评定标准透明、评估者公开、结果公示。

4年的实践证明,最好的专家是本土化的,最实用的理念也是本土生成的。2016年,甘州区教育局就课程设置、培训形式、专家授课、基地服务满意度进行了抽查,数据显示,教师的满意度均达到94%以上。甘州区“行政+学会+基地”草根化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积极探索,回答了一个县区如何大面积开展教师培训,让每一个教师享受专业成长的红利。

猜你喜欢

研训基地学会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学会分享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有效的组织保障是抓好“联片研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