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动力机制研究

2017-07-15廖世星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1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

廖世星

摘要:创新集群是复杂的创新网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地理临近性、空间集聚是形成创新集群的前提条件,并通过一定的动力机制演化形成创新集群。文章借鉴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探讨创新集群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在时空条件下的演化路径,研究空间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网络、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及过程。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创新集群;动力机制;形成演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3年提出了“创新集群”思想,强调将创新集群视为一种“简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创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动力机制来驱动发展。从创新集群生命周期演变的角度,可以将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分为生成动力机制与发展动力机制。演化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空间或地理问题的科学,近年来在探讨经济行为主体在时空条件下的演化路径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思想,深入探讨创新集群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在时空条件下的演化路径,深入剖析空间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网络、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及过程。

一、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兴起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演化经济学近年发展的一个分支,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或地理问题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经济行为主体在时空条件下的演化路径。该理论认为,发生经济行为的环境和组织结构会影响其演化路径和绩效,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企业之间的相似性是集群得以产生的动力,企业之间的异质性是产业集群得以多样化发展的现实根源。企业在有限理性指引下进行区位选择与决策制定,产业集群是实现企业各方面能力提升的有效组织方式。市场的竞争性选择要求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在演化的同时也需要保留其差异性和独特性,方能抢占市场份额。

演化经济地理学用“路径”概念对产业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产业集群兴起时的发展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发展成熟时期的演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既定机制将对集群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原有机制带来规模收益递增,那么这种范式将进一步在集群中巩固,成为集群发展的主导驱动力;如果原有机制的持续运行无法实现普遍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就将带来集群锁定,要是集群成员不能及时寻找并采取扭转这种局面的新机制,锁定的封闭状态最终会导致集群的衰退。

二、地理邻近是创新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

邻近性(proximity)是集群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集群网络中不同主体间具有共性的“群”特征,主要包括地理邻近、社会邻近和行业邻近。地理邻近是指创新主体在地理和空间上距离较近,社会邻近则是指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制度相近,行业邻近则是指创新主体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生产领域,可以是合作关系也可以是竞争关系。创新经济学认为诸如经验等隐性知识的传播需要直接交流,区域创新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和地方化特征。为了更清晰地认识邻近在创新集群形成中的作用,用一个简单的“小世界网络”模型来揭示邻近在促进知识流动或转移中的相互关系。借鉴Watts的研究成果,用G表示集群中知识流动的网络图,N为网络节点数,即集群内主体成员数量,dij表示小世界网络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i、j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表示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即邻近程度),它与特征路径长度L(G)的关系可用公式(1)表示

L(G)=dij(1)

成员之间交流的频率与节点间的最短路径长度成反比,即εij=k/dij(k为常数)。在创新集群中,各成员由于规模、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各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存在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各成员间的具体情况赋予不同的k值。k值越大,知识转移和流动就越容易,当k趋于0时,则表示两个成员间无任何交流。对公式(1)进行变换可以得出

L(G)=L(G)=(2)

从公式(2)不难得出,集群内成员间知识流动的频率与特征路径长度成反比。简单分析可以得出两个解释。首先,知识流动的边际成本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近距离的频繁沟通更有利于企业的知识积累,因此集群成员会选择与邻近成员更频繁交流;其次,成员间相似程度越高,即邻近性越高,越容易建立交流关系,知识流动频率也会越大。成员间频繁的知识流动正是形成创新集群的根本所在,邻近使得知识交流频繁,进而催生了创新集群。

三、创新集群演化的内生动力机制

(一)空间集聚

创新集群的空间集聚具有无边界性,在实践中,高新技术企业更加倾向于以集群的形式分布,尤其是对基础研究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往往会选择邻近大学、科研机构的区域进行产业布局。创新集群的活动离不开集群主体基于邻近性的良性耦合和紧密的网络互动,集群基于本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通过集群内企业间、企业与集群内的中介机构和研究机构间的知识溢出和交互学习,而实现在同一或相近行业上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生产组织和经营体制等多方面的创新。据此,可以描绘出空间集聚作为创新集群发展内生动力的逻辑关系和邻近因素耦合促进创新集群发展的网络关系。

(二)专业化分工

在創新集群的演进过程中,由于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出现了专业化分工,而分工的专业针对性使得集群主体对其技术专长和经营管理流程进行不断优化升级,发明新专利新技术,以求在产业价值链中取得竞争优势。专业化的实质就是集群主体知识结构的专业化,集群企业由此维持其异质性,使知识信息的增量和流量加速,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将因分工得以简化,但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强,联系更紧密,从而形成更为牢固的集群内部网络关系。

(三)社会网络

创新集群以一种网络状的组织形式呈现,其网络结构包括各个创新主体作为节点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模式以及其他互动关系。集群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集群企业之间势必存在相互依赖与支持的关系,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过程中,这种根植于信任、共同语言和共同准则以及社会关系的社会网络业已成形,并不断完善,为创新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传播和创新环境。如图1所示。

四、演化的外生动力机制

(一)政府行为

政府是影响集群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为集群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营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如果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无法与集群发展进程匹配,势必影响集群的健康运行。创新集群是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子系统,由于产业的空间集聚性,区域内政府的行为导向对创新集群具有更为直接快速的影响。地方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行业和产权法规的保护、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成为集群发展的最主要外生动力。

(二)外部竞争与集群品牌

创新集群中的企业往往存在行业的同质性,企业的空间集中和原始的逐利需求,提高了竞争强度,同行竞争更趋激烈,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集群内外部的竞争对企业都具有发展和毁灭的双重反向的作用,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开辟生存和发展的路径,这需要集群企业始终保持足够的创新动力以及高度的市场敏感度。竞争既是压力,也是发展的动力来源,促进着集群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活动,集群内的竞争机制通常以一种信息交流和知识流动的方式以协作创新的方式呈现,这是由集群企业的行业同质性和地理邻近性决定的。

(三)需求拉动

市场需求始终是推动商品供应商对其产品进行推陈出新的原动力。市场需求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消费者的消费产品结构、消费观念也日趋变化,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不具备一定的市场敏感度,其生产或创新出来的产品没能成功迎合市场需求,企业就可能有被市场淘汰的危机。因此,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获取最新的市场动态和行业前沿信息,判断新形势,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与制作。

五、结论

演化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空间或地理问题的科学,近年来在探讨经济行为主体在时空条件下的演化路径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地理临近性、空间集聚是创新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并通过一定的演化动力机制推动创新集群的形成。共同演化理论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前沿,这一理论在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下融合复杂系统理论,将单一层级的演化理论扩展到多个层级,认为共同演化具有“互为因果关系”、“多层级和嵌入性”、“复杂系统”、“正反馈效应”和“路径依赖”等特征。共同演化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承认产业集群与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不能只把产业集群视为对环境的简单适应,而是同时存在集群变化与环境变化在纵向时间序列上的共同演化。根据共同演化理论,在进行产业集群研究時,必须考虑到集群和其所处区域环境的复杂性,考察企业、集群演化与社会经济环境演化之间基于社会根植性的多向因果关系。

邻近性(proximity)是集群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集群网络中不同主体间具有共性的“群”特征,主要包括地理邻近、社会邻近和行业邻近。地理邻近是指创新主体在地理和空间上距离较近,社会邻近则是指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制度相近,行业邻近则是指创新主体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生产领域,可以是合作关系也可以是竞争关系。总之,地理邻近、社会邻近和行业邻近为企业集聚中的知识溢出和交流提供了温床,这一温床孕育了创新集群网络;创新集群的本质就是互动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离不开集群主体基于邻近性的良性耦合和紧密的网络互动。因此,邻近是创新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创新集群只能发生在产业集群或科技园区等载体上。

政府参与的集群项目建设是激发集群创新活动的直接推动力。政府引导的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效应强,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成为集群转型升级的引擎机制。各种专项发展项目可以解决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或某种危机,也可以从某些方面寻找突破口来撬动集群的更新和升级。

参考文献:

[1]Saxenian A. 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Boschma R A.Proximity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J].Regional Studies,2005(01).

[3]Watts D J. Strongatz S 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 Nature,1998(393).

[4]周海涛,廖晓东. 基于监视器和PCA/DEA模型的广东创新集群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4).

[5]纪国涛,金敏力.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科技创新主体互动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6]王孝斌,李福刚.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07(04).

[7]仵凤清,郝涛.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有效路径研究——一个框架的提出[J].中国集体经济,2015(09).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县农信联社)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
1988—2010年西安市空间扩展及动力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对大学英语教学动力机制构建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甘肃省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经济不存在“东北化”可能
试析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