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非理性创作的症候分析

2017-07-13张鸿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4

名作欣赏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少数民族

⊙张鸿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武汉 430074]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非理性创作的症候分析

⊙张鸿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武汉 430074]

随着网络文学的勃兴与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正悄然而生并以较快的创作态势影响着我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格局。但是,就现有的创作情势来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创作主体、叙事模式、民族性、文学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理性创作症候。因此,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创作症候对于深化少数民族的网络文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创作症候 创作主体 去民族性 非理性

网络技术时代的来临,促发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和网络文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生发点,也是我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经过十余年的自觉发展,已然成为网络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不得不承认,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拓展文学形态、调节文学格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生态价值;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在民族性、现代性、网媒性等价值特征方面已然具备。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民间写作”,虽然打破了精英写作一统天下的旧格局,使广大民众拥有了书写的话语权,平民叙事以数字媒介为发展契机呈几何倍增长。但是在市场经济模式、网络写作机制以及网站运行机制的共同制约与影响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难以独善其身,网络文学创作中所出现的弊病,诸如写作理念过度追求娱乐消遣和个人情感宣泄,写作技巧简单、粗糙,作品思想欠缺深度,缺乏足够的文学审美性与哲学的思辨色彩,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的创新性不足,趋同化现象严重,情节混乱,结构松散,网络语言滥用,过度追求网络流行元素等都会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一定程度的侵害和腐蚀。因此,探析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的症候而非征候,是因为网络媒介的某些弊病已经成为阻碍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前行的现实瓶颈。

一般而言,传统纸质文学的创作主体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深刻的社会见解、充沛的知识材料储备等主客观条件,但是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这个新兴且独特的领域,非常规、非理性的文学创作现象时有发生。纵观新时期乃至新世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网络为新生一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心灵还乡创造了条件”,同时网络也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抒发情感的“摇篮”,培养了诸如刚杰·索木东、扎西茨仁(汉名“心有些乱”)、紫夫、阿里狼客、西部藏人、永吉卓玛、次仁顿珠等藏族网络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沙·布和、韩静慧等蒙古族网络作家,迪尼孜、帕蒂古丽等维吾尔族网络作家,兰喜喜、夜有轻寒、老榕等回族作家,劳马、金子、携爱再漂流、公里、雁九等满族作家,血红、杨昌祥、姚筱琼、虹玲、红娘子等苗族作家,壮族作家忽然之间、施定柔,土家族作家向维军、李缨、当金垭、米米七月,白族作家施怀基、和菜头,朝鲜族的金仁顺,侗族的潘年英,彝族的陈虎,等等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但是,与传统文学创作相比,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未必知识渊博,社会阅历也未必丰富。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的青年作家,在他们创作之初绝大多数还处于高中或者大学阶段。产生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这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自由、便捷、丰富等特点息息相关。从接受美学的特点来看,尽管创作者在知识储备、社会阅历方面存在不足,却能满足年轻人创作的满腔热情,以及表达自我、宣泄情感的需要。互联网的交互性满足了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网络写手以“我手写我口”的方式追新求异。

不可否认,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和散文创作,在创作题材、主题、创作语言等方面具有民族特色,也充分表达了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的民族情感,但是,年轻的少数民族网络写手在文学创作中往往热情有余而沉淀略显不足。作家们凭借感觉和热情的支持而缺乏文学素养,难以在文学史上留下精品。他们梦幻般的文学构思往往缺乏创作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难以深刻地表现社会现实。创作心态上的浮躁与当前经济消费泡沫不谋而合,创作的作品很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逸华所言:“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性、传奇性、乡土性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独特资源,这些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网络写作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传统文学、经典文学的‘地基’上开辟新篇。”部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一味追求市场经济利益,无底线地迎合读者俗媚的阅读情趣。与之相较,传统文学在忧患意识、底层意识、苦难意识、批判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集中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传统文学创作者年龄大多在中年以上,在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文学创作往往具有深思熟虑的创作态度。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独立发展,建构自我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体系,其核心要素就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民族性。同时,民族性也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区别汉民族网络和其他域外异族网络文学的重要标志。但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去民族化”特征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作家族裔身份的消解、作品主题的遮蔽以及创作语言的多元化上。

首先,从作家族裔身份来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是互联网技术匿名性在网络文学自由创作中的反映,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然而,文学创作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探寻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身份的隐匿性却是格格不入。不但如此,网络创作主体的民族身份也成为界定是否能够称其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标准之一,而且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民族性”与作家族裔身份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中类似于藏族作家阿里狼客、心有些乱,满族作家劳马、金子、公里、雁九,回族作家老榕、兰喜喜,苗族作家血红、红娘子、虹玲、杨昌祥等一批作家使用网名或者汉名的方式进行创作,遮蔽了作家的民族身份,给读者造成辨识上的难度。

其次,从作品主题的遮蔽上来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要紧扣“民族性”这一关键因素,否则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汉族网络文学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我们今天讨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就缺乏学理上的意义。由此可见,“民族性”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然而,在现实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中“去民族化”的非理性创作症候愈演愈烈,通过搜集整理具体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都市言情题材的作品有《天才及疯狂的冷漠:致罗琦》《护士小雯》《市长红颜》《我打不赢爱情》《今天可能有爱情》《小城风景》《大漠红颜魅天下》《情殇》《闻香识女人》《结爱·异客逢欢》《普兰誓言》《谁将流年抛却》《心情日记之静脉注射系列》《彩虹的重力》等;武侠玄幻题材的作品有《邪龙道》《天元》《人途》《红缎》《迷神记》《光明纪元》《迷行记》《偷天》《迷侠记》《逍行纪》等;军事科幻题材的有《幽灵狙击》《冷锋》《天狼战旗》《孤胆狙击》等,还有诸如《重生于康熙末年》《梦回大清》等穿越言情题材。作品主题从战争到穿越,描写场景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百态,可谓硕果累累,主题多样、题材广泛。但是仔细品读这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品,我们很难发现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子,如果不熟悉作家的民族属性很容易将其与汉族网络文学混为一谈。龚举善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去民族化”的特征总结得好,他认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存在“观照视野从区域性到国家化、书写语言从民族性到汉语化、习得机制从自在性到体制化、精神向度从本土性到时尚化”四个方面的“去民族化”特征。其中,书写语言的“去民族化”是文章着重探讨的一个方面。

最后,从创作语言的多元化上来看,语言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写作,我们尊重母语写作,提倡双语写作,鼓励多语写作。从语言文化生态角度观察:“母语在本体的意义上,构成了操母语者最初的精神、情感、思想与心灵世界,这决定了母语文学的基本特质;表现于外在形式上,则构成了母语文学参差多态的美学风貌。母语的多样性和通用语的标准化之间构成了一定的张力结构,从而为文学多样性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展示平台。”然而,从现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实际来看,坚持用纯母语写作的作家不多,部分作家采取双语写作策略。在藏族作家益西泽仁、旺秀才旦、列美平措、才旺瑙乳、次仁顿珠、毛尔盖·桑木旦、扎西班典、土登尼玛、章戈·尼玛、根丘多吉、白玛娜珍、牧丹、昔扎、端智嘉、格德嘉、班果央珍、克珠、司徒、唯色、奔嘉、俄邛等年龄不等的作家群中,大都有双语创作体验,但并非都有原创性网络文学,有的只是翻译之后的转帖式网络文学,类似于姚新勇所说的“网上文学”。

因此,“民族性”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必须牢牢抓住的一个基本点,无论是都市言情题材、军事战争题材还是青春励志题材,也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等体裁样式都应该遵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的“民族性”。

众所周知,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产物,诗意地表达是文学审美性凸显的重要途径,追求“哀而不伤,怒而不怨”的审美理想是文学创作看应该秉持的美学原则。然而,放眼当下,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文学大众化特征日渐强盛,严谨、精致、高雅的传统文学风格逐渐被自由、随意、世俗的网络文学所取代。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不分职业、身份在虚拟的空间自由表达文学的才情,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掀起了一场“新民间文学”创作的高潮。自由、兼容的网络空间以平民姿态向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们敞开怀抱。但是,文学创作的全民化甚至是狂欢化,也为垃圾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首先,文学创作的自主性不断得到消解。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网络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形态的边界拓展,无可争辩地成为其首要的文化生态价值。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延伸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当代视域、完善中国网络文学系统、修正当代纸质文学书写的惯例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消费经济时代下,点击率、粉丝经济等他律的文学创作原则左右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普遍的共识。如此一来,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创作、传播、消费已经丧失了自主性的运作逻辑,经济利益和市场原则取代了文学应有的创作规律、审美原则、人文关怀。

其次,文学深度不断削平。从少数民族文学网站的创作实际来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商业化、市场化的推动下日渐走向娱乐化和消遣化。不少文学作品语言低俗浅薄,口语化色彩浓厚,网络用语泛滥、粗俗,文学创作不再追求宏大叙事,反而成为性爱描写和肉体感受的直观体验。“裤裆文学”“下半身写作”“流氓色情”小说等现象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要时刻警惕的问题;叙事模式以平面化为特征,进行无深度、零散化的表象书写,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学中的代言立说、“文以载道”的文学精神,写作深度欠缺,价值观扭曲现象严重,更有甚者,歪曲历史事实,严重削弱了历史的严肃性与凝重感;创作倾向带有宣泄颓废、消极、堕落等主观情绪,甚至直接表达着自己对肉欲的追求和崇拜。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揭开了文学的神秘面纱,使文学不再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网络技术为各个民族构建了“文学乌托邦”,每一个民族都能在网络上书写本民族的“秘史”。然而,在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很多写作者并非专职作家,甚至是没有接受任何文学创作教育的青年,在网络文学创作既无自律又无他律的环境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只能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尽管如此,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来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确实延伸了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当代视域。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衍生文学形态,极大地拓展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的观照视域。

应该说,网络的兴起与快速普及,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使之有可能将民族地区古老的族群观念与网络信息的现代便利快速融合起来,让人们在享受现代数字化信息的同时得以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少数民族的过往生活和未来图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表达乡愁意识上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马季所言:“网络出现之后,各地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整体上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地区反而成为这次传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一根网线缩短了他们与文化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变了民族创作的生存空间,巨大而无形的网络为新生一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心灵还乡创造了条件。”当然,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自由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防范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宗教主义、神秘主义以及暴力、色情、颓废等非理性因素的蔓延。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长,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有一些争议,与传统的“载道”文学相比更是相去甚远,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创作上存在非理性的创作特征。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爱好者缺乏深厚的生活积淀,没有充足的社会阅历,不能为文学创作的持续输出提供充分的营养养分,大部分的网络写手都是“随手写作”“冲动写作”。因此,囿于知识、阅历、视野的局限,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写手没有足够的文学素材和文学涵养做支撑,长此以往,只能陷入复制模仿的窠臼之中。

然而,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定会吸引着广大文学爱好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下鱼龙混杂的作品终究会被驱逐出去,只有那些关注民族生存、审视民族精神、具有文学价值的创作才会熠熠生辉。

[1]马季.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J].南方文坛,2011(5):45.

[2]逸华.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迎接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N].中国民族报,2015-10-31.

[3]龚举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功能[J].当代作家评论,2014(5):147.

[4]刘大先.作为文化动力的多民族母语文学[N].文艺报,2014-04-16.

[5]韩啸.论网络文学的审美嬗变与价值重构[J].中州学刊, 2010(6):237.

作 者:

张鸿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研究。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系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功能”(项目编号:14ZNZ00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少数民族的服装
聚力文学创作 服务武功大局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