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汉双语教学及其文化传播功能

2017-07-12张丽园

今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双语教育文化传播

张丽园?

摘 要:2004年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东亚部和云南省民语委、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教育局共同合作,在沙溪镇石龙詠沧小学开展了“白汉双语文教学项目”,该项目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对石龙村教育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对待白、汉双语的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依据石龙村白汉双语教育现状,探讨白汉双语教育的传播特征及其文化传播功能。

关键词:双语教育;文化传播;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55-03

一、白汉双语教育简介

(一)双语教育定义

关于双语教育的定义,美国语言学家费仕曼认为双语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模式,是在除语言课之外的所有课程当中使用两种语言教学。卡敏斯认为双语教育通常指的是在学生的某一个学习的阶段,教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所开展的双语教学项目就是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的过渡和辅助,让我国少数民族的学生逐渐学会汉语,这是过渡性双语教育的典型代表,本文所研究的石龙村白汉双语教学项目也对应过渡性双语教育这一类型。

(二)石龙村白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石龙村是中国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的一个贫困小村落,以农业为主,且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该村内共有村民1256人,其中90%以上皆为白族村民,而白语就是当地村民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该村建有一所小学,校名为“沙溪镇石龙詠沧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在岗教师12人,在校学生120余人。全校学生分为3个民族,以白族居多,还有少数彝族和傈僳族的学生。石龙村拥有浓厚的白族文化氛围,保留着传统的白族民俗文化特色,这里曾被誉为“白族民俗文化古村”,该村的霸王鞭舞蹈、白族调都有一定的历史年代及代表性,而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属于贫困地区,很适合实施白汉双语文的教学项目。

2003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东亚部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展“白语文工作项目”的意向性协议,同年12月,经过云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该项目正式在剑川县实施。云南省教育学会少数民族教育专业委员会、SIL和云南省民语委于2010年6月签订了“关于在云南省实施零障碍双语教学项目的合作协议”,该协议合作时间为10年,目前还在合作期内。

(三)石龙村白汉双语教育实施的现实基础

2006 年 9 月,石龙村开办了为期两年的学前双语班,大班招收 6 岁的学龄儿童,小班招收 5 岁的学龄儿童。在石龙村的学前班阶段,白语既是学生的学习科目也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到了学前班的第二年,每周除了上白语课之外另增加2. 5学时的汉语口语课。到了小学一年级阶段,白语文课逐渐减少,汉语课逐渐增多,白语只作为汉语课堂上的辅助语言或者过渡语言,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汉语就成为了石龙小学的主要授课语言。

SIL组织的教育专家通过与当地白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编写了58本学前教育阶段的教材以及一些白语文的读物,除此之外还为新聘用的白语文教师提供了全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双语教学大纲以及双语教学计划,该组织还通过与当地白族社区的合作,对村内较为流行的白族歌谣进行了记录、整理和研究,并创作了一些新的白族歌曲和白族的故事传说。

除编写教材之外,白汉双语教学项目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在石龙村内选拔一些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普通村民,通过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学前班的白语文教师或者是白族民俗文化的传承者。经过采访调查,从2005年至今先后已有 5名具有初中文化或以上水平的石龙村内白族村民接受了SIL组织的培训,并在培训期满后被聘为了石龙村学前班的白语文教师。目前石龙小学学前班有4名白语教师:张佳益、张四妹、张爱珍及张继珍,都是石龙村村民,她们没有统一的正式教师编制,只是定期接受培训。

二、村民对白汉双语教育项目的态度分析

本文通过对石龙村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群体有关双语教育问题的深度访谈,了解了石龙村村民的语言选择情况以及对白语汉语以及石龙小学双语教育项目的不同看法。

为了解白语和汉语在石龙村村民中的使用情况,本文随机抽取40人针对母语白语的看法以及不同场合下村民的语言选择情况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包含村内各个年龄层次和各种职业身份以及村内各个民族的人群。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村民中超过90%的人喜欢说并且喜欢听白语,认为白语应该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少部分不喜欢白语或者持中立态度的人群有一大部分是彝族社区的彝族人或者傈僳族人,因为彝族和傈僳族有他们自己的民族语言,在他们族内的日常交流中都使用本族语言;80%的人认为白语值得学习,10%持反对态度的村民认为学习白语会影响汉语成绩,10%持中立态度的村民表示不太了解;60%的村民认为白语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写;40%的村民认为白语文很难学,其中包括正在学习白语文和曾经学习过白语文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白语作为石龙村村民的母语,是深受村民喜爱的,村民对白语有着深厚的情感,并希望白语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多数村民愿意去学习白语。

從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村民在家庭、村内基本都只使用白语进行交流,在学校课后只使用白语的情况也占绝大部分,可以看出村民在与家人、村内人、同学、同事等一系列会白语的人群交流时,白语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而在学校课堂、外出打工和听广播看电视等必须使用汉语的场合选择汉语,在这些场合无法正常的使用白语,也就是说村民使用汉语是在白语无法正常使用的前提下,使用汉语的动机不是出于村民情感的需要,而是出于一种功利的选择。

除此之外,在对石龙小学的学生家长、教师等各类身份人群的访谈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的人对白语汉语的态度有所不同,对双语教学项目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从中可以明显看出石龙村的村民对他们的母语白语的感情非常的深厚,村民们把白语作为在村子里日常交流的生活语言,相比于汉语他们都更喜欢也更倾向于讲白语,并且白族村民们相信即使没有白文,白语作为他们口口相传的母语,作为一种受他们喜爱的有声语言,也是绝对不会消失的[1]。但是,石龙村村民们对汉语的重要性又有非常清晰、明智的认识,通过访谈发现,他们认为白语固然要学,但是汉语也不容忽视,也一定要学。只有学习了汉语,才能和石龙村以外的汉族人交流,只有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才有可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综上所述,对于石龙村的村民而言,他们学习白语文的目的是出自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是民族情感的寄托,而他们学习汉语文的动机则是出于实用和功利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2]。

三、白汉双语教学的文化功能

白汉双语教学项目在当地实施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项目不仅完成了白文教材的编写,推动了白语向白文的进步,同时拓展了当地人的文化视野,有利于优秀白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而且还有效的推动了当地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加深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白汉双语教学推动了白语向白文的进步

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见证,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符号,白汉双语教育模式编写了一套系统的白文教材,规范了白文的书写要求,推动了白语向白文的进步。白族历史上没有文字,长久以来白族人用白语进行交流,但没有系统的白文进行记录,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是口传心授代代传承下来的,或者是借助于汉字和汉文进行保存,石龙村村民从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开始,所接受的就是汉语的教学和汉族的文字,石龙村村民已经习惯用白语思维用汉字记录[3]。20世纪80年代,一些文字工作者和学者曾在剑川县尝试过推行一种拉丁文式的“白文”教育,然而由于这套文字系统本身的局限性,沒有成功,未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2004年7月26日,石龙村的白语文培训班正式开课,这是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东亚部和云南省民语委、剑川县共同实施推行白文活动计划的一部分,该项目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完成了白文教材的编写工作,该项目团队先后编写了 58 本学前教材和白语文读物。通过系统的白语文的学习,孩子不仅会说白语还会写白文,可以用白文记录生活,记录传统和民间文学作品。在对石龙村调查期间,笔者针对白文的问题访谈了部分学生,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表示白文的学习让他们不仅会说白语更能拼写白文。石龙小学颁发的奖状、证书以及学校墙壁上的诗歌都采用了白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系统规范白文的出现,完善了白族文化。使白族的民间作品不仅仅可以通过口传心授传承到下一代,还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一些优秀的白族民间艺术作品就不会消失,同时也有利于当地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白汉双语教学有利于白族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白汉双语教学项目的开展对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白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白族人民的智慧结晶。白族文化不仅仅包括白族的语言文字、歌曲舞蹈,还包括白族的宗教信仰、风俗礼仪等,作为一种特色的民族文化,白族文化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白族自治州内传播,更应该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而在白族文化传递和发展的过程中,白汉双语教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语言文字来说,白汉双语教学项目建立后,有关机构和部门编写了专门的白语文教材,并设计了一套白语文字,这让白族的孩子不仅仅会说白语,也能够用白文来书写本民族的语言,除此之外,这套白语文教材还可以使从未接触过白语的其他民族的人学会白语,在石龙村,除了白族之外还有彝族和傈僳族的村民,这些民族的儿童进入石龙小学后也跟随白族儿童一起系统的学习白语文,并能成功运用白语与白族同学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对白语较感兴趣外来人员,也可以通过白语文教材学习白语的拼写,这在客观上就将白语传递到了各个民族。村长姜武发的儿子阿鹏,就是一个白族歌手,而阿鹏如今已经走出了石龙村,走出了白族自治州,走向了全国,现在网络上就可以听到阿鹏唱的白族歌曲,而歌曲这一文化的传递与发展也源于白语,只有先学会了白语,才能学习白族调、白族歌曲,白汉双语教学也为白族歌曲的传播打下了坚定的基石。

(三)白汉双语教学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白汉双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汉语言文化同白族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造成了白族地区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态势。在我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才形成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次文化繁荣都是多元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结果。要想在多种文化的共存的竞争态势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双语学习者就必须处理好本民族语言文化和其他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要能够在文化交融的多元化进程之中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田野调查期间,香港大学的学生来到石龙村与石龙村村民进行联欢,举办篝火晚会,白族调、霸王鞭与流行歌曲、时尚舞蹈的穿插,也是两种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交融,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石龙小学的学生在与外界人交流的过程中没有障碍,都能很流利的讲汉语,而且会模仿外来人舞蹈和歌曲。石龙小学的学生不仅仅学习白语文课程,还学习白族的歌舞,学校还邀请村内的白族歌手李繁昌等人进校给学生上课,这也是白汉双语教学的一个特色,教学不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也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

白汉双语教学通过初期白语的学习促进后期汉语文化的教育,通过汉语文化学习打破当地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壁垒。在这个过程中,白语相当于当地人融入外界文化的阶梯和基石,而汉语作为一个途径和窗口,通过汉语学习可以了解整个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白族文化和汉语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让外界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当地文化,进而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促进以及相互交融的“互利共赢”局面,在充分意识到汉语是民族主体语言的这个大前提下,应努力让白、汉双语教学的发展朝着既有利于白族文化自身的传承,又有利于其融入主流文化的多元方向前进[4]。

(四)白汉双语教学加深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同一民族的个体都感觉到彼此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意识[5]。正是源于当地人对于白文化的一种认同感,才使得白文化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作为白族人民的母语流传至今,被他们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之中。

在石龙村调查期间发现,笔者各种年龄层次以及身份的人群都认为讲白语更亲切,更容易产生身份上的认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石龙小学教师罗凤美在访谈中提到,不仅仅在外面遇到讲白族话的人感觉亲切有身份上的认同,在村内日常的交流中讲白族话也会觉得亲切,容易交流,有些词汇用汉语甚至无法交流而且会显得很怪异。

四、总 结

石龙村白汉双语文教学项目是有国际非政府组织SIL主办的,这个项目属于语言类的教育项目,此项目的开展不仅仅在教育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推动了当地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它在空间上传递、发展了白族文化,在时间上传承了白族的文化,除此之外还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也加深了白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这个过程也是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髓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白汉双语教学项目文化功能的探讨,旨在帮助类似于大理剑川石龙村的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开办可持续的双语文教学项目,借鉴西方双语教育的最新成果,并考虑当地的文化特殊性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对目前现有的双语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更适合于当地教育现状、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需要的双语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万君,季红丽,瞿海萍.剑川石龙白族儿童语言使用及其能力调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9).

[2] 张霞.白汉双语教育及其教材建设[J].大理学院学报,2012(7).

[3] 董秀团.石龙新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王婧洁.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5] 汪婷.浅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J].文教资料, 2014(16).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双语教育文化传播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加强督导,让“双语教育”回归本源
服装广告
浅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澳大利亚沉浸式双语教育与我国双语教育区别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