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公园人工湖植物造景分析

2017-07-12方艺媛翁殊斐冯志坚冼丽铧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工湖植物造景广州市

方艺媛+翁殊斐+冯志坚+冼丽铧

摘 要 通过对广州市6个城市公园的人工湖植物造景的调查,分析公园人工湖中不同驳岸形式的造景特点、植物造景的应用形式,归纳总结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结果表明:广州市公园中人工湖的驳岸形式以规则式驳岸为主,以自然式驳岸为辅,二者的植物造景有差异;人工湖的植物造景应用形式有湖心岛植物造景、植物与建筑小品组合造景、植物与园桥组合造景等。经调研统计,广州市公园人工湖滨水植物共有56科97属117种,其中以棕榈科(Palmae)、桃金娘科(Myrtaceae)、桑科(Mor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为主,分别达12种10属、8种4属、8种2属、5种5属;水生植物共有7科9属9种,其中以挺水植物为主,占6种,粉美人蕉(Canna glauc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梭魚草(Pontederia cordata)的出现频率最多。

关键词 广州市 ;公园 ;人工湖 ;植物造景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6.019

Analysis of plant landscaping for artificial lakes in Guangzhou parks

FANG Yiyuan WENG Shufei FENG Zhijian XIAN Lihua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f the plant landscapes of artificial lakes in six urban parks in Guangzhou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forms of plant landscape and plant spec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vetments in the parks were mainly of regular style and partially of natural style. These two styles of revetments were different in plant landscaping. The types of plant landscaping in the artificial lake included plant landscaping in the mid-lake island, the combined landscaping of plants and architecture, and the combined landscaping of plants and bridges. There were 117 species of waterfront plants, belonging to 56 families and 97 genera of plants in the artificial lakes in Guangzhou. The dominant families of plants included Palmae, Myrtaceae, Moraceae and Apocynaceae with 10 genera and 12 species, 4 genera and 8 species, 2 genera and 8 species, and 5 genera and 5 species, respectively. Aquatic plants contained 7 families. 9 genera and 9 species, and emergent plants had 6 species, dominant in the aquatic plants. Of the aquatic plants Canna glauca, Thalia dealbata, Pontederia cordata were most common.

Keywords Guangzhou ; parks ; artificial lake ; plant landscape

水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和“灵魂”[1]。在近现代的城市公园中,大型的水面多以人工湖的形式存在,并且往往是公园的中心和主体。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滨水活动日益频繁,水系空间的景观功能、亲水功能也日益加强[2]。

城市公园水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溪流、泉池、湖泊、湿地等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的研究日益广泛,主要侧重于滨水景观的生态理念[3-6]、文化塑造[7-8]以及景观评价[9-12]等方面,对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13-16]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然而专门针对城市公园人工湖而展开植物造景方面的研究则不多见。本研究尝试通过对广州市城市公园中的人工湖植物造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广州市公园人工湖植物造景和景观提升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根据城市公园的营建时期以及人工湖的建造功能,选定6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分别为营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流花湖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此类人工湖的建造功能以防洪蓄水为主;以及营建于本世纪初前后的珠江公园、云台花园,此类人工湖的建造功能以游憩观赏为主。

对所选取的广州市6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对植物造景情况进行记录和拍照,以获得详实的资料和图片,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对不同驳岸形式的植物造景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归纳总结出城市公园人工湖中不同驳岸形式的造景特点、植物造景的应用形式以及植物种类的应用现状。

在本次调研中,主要以水岸线向岸边延伸10 m区域为滨水植物区域;在小于10 m的距离若有道路分隔带、构筑物等,则以这些界面所分割的区域作为滨水景观区域[13]。本文的滨水植物是指能够在滨水环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植物,包括岸边植物,生长在近岸浅水区的水生植物[17]。植物种类应用频率是指该植物在所调研公园中应用次数占调研公园总数量的百分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驳岸形式的植物造景特点分析

2.1.1 规则式驳岸

指以块石混凝土砌筑的几何式岸壁[18]。城市公园的肌理有软硬之分。水体、植物属于软质肌理,园路、铺装、建筑、驳岸则属于硬质肌理。为了避免硬质的驳岸把软质的水体与绿地界限分明地割裂开来,则需在驳岸边缘采取相应的植物造景手法,以柔化人工湖体的岸际线,使驳岸与周边环境相融合[19]。

调研显示,城市公园中柔化湖体岸际线的方式大致有3种,分别为:一是在水中列植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图1);二是在水中群植挺水类的水生花卉,以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居多,荷花(Nelumbo nucifera)、粉美人蕉(Canna glauca)次之;三是在岸上边缘片植簕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巴西鸢尾(Neomarica gracilis)、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蔓马缨丹(Lantana montevidensis)等生长旺盛的地被植物(图2)。在众多地被植物中,柔化与观赏效果较好的当属簕杜鹃。簕杜鹃花开紫色或洋红色,冬春季节绽放之时,为辽阔的湖面镶嵌了一道烂漫的红边,恰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之意;其旺盛的枝叶不仅形成垂直绿化的效果,柔化了湖体岸际线,还暗含着防止游人落水的安全功能。

2.1.2 自然式驳岸

指以外观无固定形状或规格的岸坡处理的驳岸[18]。其相对于规则式驳岸而言则显得自然柔软,且多以自然草坡的形式存在,无需过多的造景手法便能与辽阔的湖面和谐地融合于一体。在生态上,自然草坡不同于硬质型驳岸把水系与陆地完全地割裂开来,而是为水系与陆地创造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的输送通道,从而有利于公园内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更是有利于公园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然而,在公园的维护管理工作中,自然草坡可能会比硬质型驳岸困难复杂。经观察推测,自然草坡在经受暴雨冲刷后,容易造成土壤裸露,导致水土流失,进而破坏滨水景观。

经调研显示,自然草坡的植物造景模式基本上是在“喬—灌—草”复层配置模式的基础上,在水边种植水生花卉(图3),该模式结构不仅有利于丰富植物景观,还增强湖体生态稳定性[20]。根据自然草坡坡度的不同,植物造景的情况亦有所差别。驳岸坡度较缓,其植物过渡层次较为丰富,植物种类较为多样;反之,驳岸坡度较陡,其植物过渡层次则较为简单,植物种类较为稀少。

2.2 人工湖植物造景应用形式分析

2.2.1 湖心岛的植物配置

湖心岛的营造,一来阻断湖中不宜过长的透景线,避免辽阔的湖面一览无余,提高观景体验的趣味性;二来复层植物景观丰富湖面的景观内容,提高观景体验的观赏性;三来改善湖中环境,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鸟类、鱼类、两栖类、昆虫和微生物等创造适宜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取食环境,提高湖体环境的生态性。

湖心岛,通常修建在人工湖面的偏中心位置,因而距离湖岸都较远。游人环湖而行,对湖心岛的景观印象一般都是模糊概括的,而非如近景那般清晰明了。因此,湖心岛岸边缘的植物一般选取在远处便可容易清晰辨别的品种。以东山湖公园的湖心岛为例(图4),其岛岸边缘种植的乔木便是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短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皆具有较好的观形效果。岛岸边缘种植的灌木是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根据近看花远看色的观景原理,在对岸仍能清晰看见几抹花色。

2.2.2 植物与建筑小品结合造景

在城市公园人工湖的湖岸边上,或多或少会有建筑或是园林小品供游人休憩或玩赏。而建筑通常是由砖墙、石材、木材、钢筋、混凝土等硬质材料所构成,以致建筑的线条比较直硬,筑于湖畔池边的建筑面临空荡的水面,亦有色彩单调之嫌[14]。因此,建筑或园林小品旁的植物配置具有柔化及点缀的作用。

根据建筑的风格、色彩、体量不同,建筑周围的植物配置亦应有所区别。对于亭、廊等传统建筑样式而言,其建筑风格古朴淡雅,体量比较厚重,其周围应有高大浓郁的乔木压景;而对于一些体量比较轻盈的园林小品而言,倘若采用同样的手法,则会显得喧宾夺主,无法体现园林小品的精彩之处,故而在周围植物的选择上,以色彩艳丽的灌木、树形疏朗的乔木为主。

2.2.3 植物与园桥结合造景

在人工湖体两岸相近的情况下,通常以园桥连接两岸,一来可缩短到对岸的步行距离,为游人提供多一种游赏线路;二来植物与园桥组合成景,为人工湖增添一处观赏点。

园桥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拱桥和平桥之分,平桥又分为单跨平桥和曲折平桥。调研显示,在拱桥的植物造景中,常在拱桥两端种植观赏乔木,并用观花灌木或地被植物以掩饰拱桥和湖岸的连接处,如东山湖公园的落虹桥(图5)。而于曲折平桥而言,通常会在平桥折角位种植挺水类的水生花卉,以柔化折角位的僵硬感,如东山湖公园的贴水桥(图6)。

2.3 滨水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2.3.1 岸边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在调查范围内共记录广州市公园人工湖岸边植物117种,分属56科97属。其中乔木层植物56种,占47.86%;灌木层植物33种,占28.21%;地被植物24种,占20.51%;草本花卉4种,占3.42%。

出現频率在80%以上的乔木树种有落羽杉、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等4种;出现频率在80%以上的灌木种类有簕杜鹃、斑叶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Hongkong Variegata)、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灰莉(Fagraea ceilanica)等4种;出现频率在80%以上的地被种类有蜘蛛兰、巴西鸢尾、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花叶良姜(Alpinia zerumbet ‘Variegata)、银边沿阶草(Ophiopogon intermedius ‘Argenteo)等6种。

在应用的植物种类中,棕榈科种类最多,达12种10属;其次为桃金娘科和桑科,桃金娘科达8种4属,桑科达8种2属;第四是夹竹桃科,有5种5属。此类树种观花价值较高,花大色艳,花期长,植株整齐丰满,耐涝性强,无严重的病虫害,容易繁殖和栽培[21-22],是优良的滨水植物,故而在公园人工湖的滨水区域应用较为广泛。

2.3.2 水生植物应用现状分析

在调查中共记录水生植物(挺水、浮水、沉水)种类9种,分属7科9属。其中挺水植物6种,占66.67%;浮水植物2种,占22.23%;沉水植物1种,占11.12%。从湖体生态效益考虑,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配置在同一水域的同一个水区中,有利于丰富物种多样性和提高水质净化效果[23]。挺水植物除了能较好地柔化岸际线外;在湖面辽阔视距较远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故而,挺水植物在驳岸边缘水域内应用相对广泛。调研公园人工湖水生植物应用频率基本情况见表1。

3 结语

在城市公园的人工湖中,其空间营造、视线收放、意境感受,主要是基于不同驳岸形式的实际情况通过陆地上的植物造景而实现。广州市公园中人工湖的驳岸形式以规则式驳岸为主,以自然式驳岸为辅,二者分别通过硬质型驳岸和自然草坡的方式而实现。硬质型驳岸具有防止驳岸受湖水冲刷侵蚀而崩塌以及湖水渗漏而水位下降的功能[4],但由于高出水线的部分往往达30~50 cm影响景观效果,常需要一定的植物造景手法以柔化其僵硬的湖体岸际线,在这方面,广州市公园处理手法灵活,形式多样,对未来城市公园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生态方面,硬质型驳岸缺乏通气透水性,不仅隔绝了水体与湖岸的能量交换,还割断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削弱,加重水质污染[4-5]。而自然草坡弥补了硬质型驳岸在景观和生态方面的不足,但在经受暴雨冲刷后,容易造成土壤裸露,给维护管理带来困难。故而,在人工湖驳岸改造建设中,可引入复合型生态驳岸,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4],一举解决人工湖驳岸在功能、景观、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且降低景观营造成本[24]。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马会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 俞孔坚,吉庆萍.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 中国园林,2000,16(2):29-32.

[4] 程晓山. 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型驳岸设计——以佛山中央公园为例[J]. 广东园林,2006,28(1):14-17.

[5] 孙志远.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J]. 现代园艺,2016,23(9):87-88.

[6] 卞俊腾.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 城市建筑,2016,13(11):241.

[7] 杜 新,鲍 春. 地域性滨水景观的组织与塑造[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2):112-114.

[8] 吴臣凤. 基于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

[9] 翁殊斐,柯 峰,黎彩敏. 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广州公园植物景观单元[J]. 中国园林,2009,25(4):78-81.

[10] 郜春丽,翁殊斐,赵宝玉. 基于AHP法的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构建[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206-209.

[11] 胡竞恺,赖巧晖,高 阳. 基于AHP法对广州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评价[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16,45(2):172-176.

[12] 翁殊斐,朱锦心,苏志尧,等. 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评价[J]. 林业科学,2017,53(1):20-27.

[13] 安 然,翁殊斐,陈华平,等. 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特色探讨[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1):186-190.

[14] 胡竞恺,庄雪影,赖巧晖. 广州市公园滨水植物及其景观应用[J].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1):157-163.

[15] 陈炜林,佘少丽,翁殊斐. 广州公园滨水植物种类及景观特色演变[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6,45(2):183-187.

[16] 董 斌,丁 健,高中旺,等.华南地区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J].广东园林,2010,32(6):54-57.

[17] 汪 源,陈其兵,鞠 波. 浅谈滨水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4):436-439.

[18] 赵兵主编. 园林工程[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9] 李 胜,张万荣,魏 馨. 园林驳岸设计原则与方法探讨[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1):230-234.

[20] 陈金印.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探讨[J]. 热带农业科学,2010,30(7):70-72.

[21] 武丽琼,苏 斌. 适宜华南地区园林种植观花树木资源调查[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1):47-53.

[22] 应梦云,冯志坚,曹中元. 水翁幼苗耐涝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4):79-81,85.

[23] 吴彩芸,夏宜平.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生态配置研究[J]. 广东园林,2006,28(4):38-40

[24] 刘滨谊. 自然与生态的回归——城市滨水区风景园林低成本营造之路[J]. 中国园林,2013,29(8):13-18.

猜你喜欢

人工湖植物造景广州市
麓湖春天观景
标出位置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前锋小学作品集
人工湖
浙江城市广场设计分析
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绿化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
人工湖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