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重间谍”袁殊的晚年生活

2017-07-10宋春丹

百姓生活 2017年7期
关键词:潘汉年军统间谍

宋春丹

1977年5月,北京站站台上,32岁的曾龙来迎接阔别22年的父亲。他的父亲,就是解放前曾打入国民党军统、中统,汪伪政权、日本特务机关,有“五重间谍”之称的共产党情报人员袁殊。这是袁殊自1955年受潘汉年案牵连入狱后第一次回家探亲。

解放后被判刑,家庭妻离子散

1975年6月,曾龙的大姐马元曦突然收到父亲袁殊的一封来信。信中说自己从5月起离开秦城监狱到了湖北武汉大军山少管所,允许通信,要求子女回信,并寄去几本《毛主席语录》。马元曦主张不要回信。曾龙犹豫了一个月之后,寄去了3本《毛主席语录》,但没有写信。

不久后,袁殊回信,恳切地表示急盼知道家人现状。这次,曾龙回了信,不久收到袁殊的万言家书。袁殊在信中说,自己有愧父道,但得知5个子女均已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其中3人还接受了高等教育,而不是流落街头,他十分庆幸。从此,曾龙开始了与父亲4年的通信。

1976年7月,袁殊突然在信中告知,自己已请了假,将回京探亲。对此,曾龙和姐弟们内心是复杂的。

袁殊有5个子女。1940年与第一任妻子马景星离婚后,大女儿袁曦改名马元曦。抗战胜利后,袁殊离开上海到了解放区,改名曾达斋,有名的“汉奸袁殊”从此消失。他与第二任妻子王端(原名端木文琳)的4个孩子,也随之改名为曾昭、曾曜、曾龙、曾虎。

1955年袁殊被捕时,王端已经与他离婚,住在上海。22岁的大女儿马元曦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作,二女儿曾昭12岁,三女儿曾曜11歲,大儿子曾龙10岁,小儿子曾虎9岁。几个年幼的孩子住在北京南长街勤劳胡同20号院子里,生活依靠中调部每人每月发放的20块钱补助,几乎无人照看。

袁殊回京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一家人聚在曾昭家里。袁殊让大家传阅了他带来的军事法庭判决书。

1965年,袁殊被宣判为国民党CC特务、军统特务、日本特务、汉奸,判处有期徒刑12年。他本应在1967年刑满释放,但因为“文革”,又被关押了8年。

看过判决书,曾龙和曾虎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父亲竟然是这样一位货真价实的“反革命分子”。

传阅一圈之后,坐在角落里的袁殊开了口:“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我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接受了党的指示才干的。”

1978年夏天,曾虎去大军山农场探望父亲袁殊,住了3天。袁殊对曾虎说,“四人帮”倒台了,他相信有些问题可能会有新的说法。

1980年1月,袁殊第3次请假回京。曾龙临时把父亲安置在自己位于永安里的一处8平方米的小空屋中。此时,袁殊已身患半身不遂,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前两次回京,袁殊都向组织提出了要求重新审查的申诉,均无果。这次,他抱着不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就不回去的决心,打算破釜沉舟。

1980年2月24日,时任中调部老干部局局长郭达凯,给袁殊送来了300元钱作为医药费,并和他谈了近一小时。袁殊得知,自己写的材料已正式转交组织,在中调部落实政策办公室备了案。

有功有过的“五重间谍”

袁殊曾对曾龙说,自己是“榜上有名”的人。1946年,他被戴笠任命为国民党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中将军衔。他没有理睬,进入了解放区。曾龙问:“你榜上有名,怎么没像别的战犯一样在六七十年代被特赦、安排工作呢?”袁殊说:“我的情况不同,我是共产党的人。”

1931年,在时任中共特科情报科科长潘汉年和助手欧阳新(化名王子春)的介绍下,20岁的袁殊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参加特科工作。

1932年,袁殊在表兄、蒋介石的红人贾伯涛介绍下,顺利打入国民党中统,后成为中统头子吴醒亚的“干社”情报股股长。

1934年秋天,在单线联系人王子春突然失踪(原因至今不明)的紧急情况下,袁殊在寻找组织的过程中,阴错阳差地成为了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的秘密情报员。

1937年抗战爆发后,有日本留学背景的袁殊,在杜月笙介绍下,被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所招募。经潘汉年同意,他成了军统局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

1938年,日本外务省情报部直属机关上海日本总领事馆“特别调查班”成立,由副领事岩井英一统领,成员共十几人,基本都是日本人。一直以记者身份与岩井保持着信息互换关系的袁殊,被招为情报员。

至此,袁殊成为不折不扣的“五重间谍”,时年27岁。

1939年,袁殊奉国民党军统之命,策划挖地道炸掉76号汪伪特工总部,以除掉疯狂镇压抗日运动的李士群。就在计划推进时,军统上海站站长王天木被捕叛变,致袁殊被捕。岩井英一说服了日本“梅机关”首脑影佐贞昭,以袁殊系日本外务省情报人员为由,让76号把袁殊引渡给了岩井英一。

1939年11月,在岩井英一要求下,袁殊写下《兴亚建国论》,在各大报刊发表,公开与日本人合作。后袁殊加入汪精卫政府,成了响当当的“汉奸”。而袁殊则坚称,他所做的一切皆是奉潘汉年指示。其中最关键的事件是,潘汉年与岩井英一的会面。

1941年5月,在袁殊的牵线下,潘汉年以“一位叫胡越明的关心国事者”的身份去见了岩井英一。争议在于,岩井英一是否知道“胡越明”的真实身份?

袁殊称,潘汉年去见岩井英一之前,在没有得到潘汉年指示的情况下,他先斩后奏,告诉了岩井英一其真实身份。此后,岩井英一与“胡越明”一直心照不宣地打着交道。在岩井英一的回忆录里,也说自己知道“胡越明”就是潘汉年。

曾龙这才终于相信,“五重间谍”对袁殊来说是外形,中共情报员才是本质。曾龙问过袁殊,把潘汉年真实身份告诉岩井英一,算不算供出了共产党的重要人物?袁殊说,不能这么说,因为如果不说潘汉年的真实身份,见面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虽获平反,晚景不堪

1982年8月,潘汉年获得平反。同年10月7日,袁殊也终于等来了平反。

平反后,袁殊作为离休干部退休,享受正局级待遇,在西苑中直机关大院分配到了一套四室一厅的住房。他要求不再叫“曾达斋”,恢复本名“袁殊”。平反结论肯定了袁殊的贡献:为党提供过重要战略情报。但平反结论里仍留有一条尾巴:犯有严重政治错误。

平反初期,袁殊一度有了重新出来工作的劲头。他向组织提出,要去考察长江,要去香港和日本继续活动,干老本行。他要求单位为他配个秘书,协助自己做口述记录。但这些要求皆未能如愿。他只能用发抖的手,独自完成了回忆潘汉年和冯雪峰的文章,但未能发表。一万余字的潘汉年纪念文章《红色小开》,后来被人借阅,不知去向。

1983年,袁殊开始翻译百万字日文小说《细雪》,由于手抖得厉害,不得不中途放弃。

曾龙并不讳言,父亲一生,女人无数。袁殊曾在给他的信中承认:“要说我的一生,并不是没有可指责的地方,比如我私生活不检点。”曾虎曾问起袁殊过去的间谍生涯,袁殊一脸神秘地说:“这都是党的机密,不能随便讲。”

进入1985年,袁殊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两度中风使他的脑组织受损,导致脑软化,无法控制情绪。他变得喜怒无常,有时发牢骚、骂人,有时又突然大哭大叫。1986年后,袁殊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更加糟糕,因脑血栓、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多次住院。

1987年年初,袁殊提出,要子女们搬来跟他同住。他说:“我活不了多久了,住在一起热闹一点。”但他日益无常的脾气让子女们望而生畏,且各自忙于工作,都没有搬去与他同住。

1987年11月26日,袁殊离开人世,终年76岁。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潘汉年军统间谍
中统和军统到底有什么区别
谁是间谍?
《风筝》没告诉你,戴笠并不是吃素的
军统保密慎之又慎
我是间谍
英殖民者对察隅等地的侵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兼论军统巴安组在藏区的活动
作为当年的审判人员,我们有一种负罪感
秋风萧瑟祭英灵
毛泽东为何亲批:潘汉年不能信用
间谍混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