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知识分子”有关的一些关键词

2017-07-10刘威

中国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读书人知识分子

文|刘威

跟“知识分子”有关的一些关键词

文|刘威

如果你注意观察,大多数“知识分子”并不会痛快地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这其中的原因,一来大约是谦逊: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书籍浩如烟海,思潮风起云涌,没有等身著作,不曾立言立德,大概不会有人胆敢自认是“知识分子”,他们只会谦逊地称自己为一个“读书人”。二来大约是谦卑:“知识分子”在当代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又绝不仅仅是读过书、立过说,或在科研上有些成果就可以胜任。倘若只是躲在象牙塔里不问世事,那与禅修的区别也只在伯仲。用古人的话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知识分子分内的责任。萨特说,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才是一个知识分子。

不敢大声地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疾呼,这其中多少有一些无奈的躲避。但是我们偏要说,有些关键词,大概是“知识分子”和“读书人”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的。

领导

知识分子大多离不开“领导”,从古时的学而优则仕,到今天的所谓学者型“官员”,中国的知识分子与“领导”的关系“斩不断理还乱”。

曾经观摩过一些专家学者的名片,上面注满各种头衔,俨然已经跻身于“领导”的行列,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怀疑这样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已经脱离了科研的一线而醉心于琢磨如何让官帽子更大。

而身居要职或非要职的年轻“领导”们,操持繁重的日常工作的同时也纷纷抓紧时间夜以继日地攻读在职的硕士和博士,在不远的将来还有可能获得“教授级”官员的称号。这些官员型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型的官员,会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什么样的影响,只能交由历史去评说了。

“知识分子应只服膺于真理,而不是屈从于立场。”领导的长官意志,是加诸知识分子身上的一道隐形的枷锁。诚如北京大学教授谢宇先生所言,“我们应该鼓励学者站出来,发表他们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作为某某机构的官员、领导来参与讨论。因为你一旦变成某个单位的领导,你讲的话,就不仅是代表自己的,还是代表这个机构的。那你说的话、发的言,就不可能有创造性,因为你只能重复你的领导、机构和国家的已定型的说法。”

价值体系

周恩来总理有一句名言妇孺皆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那一代读书人的基本价值判断和取向。实际上,知识分子的确需要有明确的价值体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这种价值观应该是普遍的,其公平性适用于所有人。

南开大学的葛荃教授亦表示:

“在西方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批判精神和终极关怀是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人类社会的整体命运和人的普遍利益,这是他们藉以建立其全部价值体系的前提!”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现实社会是圆满的,这大约是“桃花源”和“伊甸园”理想存在的引线。而知识分子的功能,就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解释。理想与现实之间,是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在起作用。

1962年,胡适逝于台北南港,其门生为其所撰的挽词中这样说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这几句话,大概可以看作所有知识分子所应追求的共同价值吧。

正能量

到底什么是正能量?有人用科学的词汇去解释:“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在理查德·怀斯曼的书中,正能量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在通常的认知里,“正能量”大多指的是“以正向、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人与事物”,这样的诠释难免有些“灌鸡汤”的嫌疑:抛却现实中难解的问题而通过自我催眠的方式进行激励,一时有效,但难一世有效。所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正能量”,需要更多“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换句话说,要做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揭示丑恶的事实,敢于针砭不公的行为,悲天悯人,这才是知识分子应当输出的“正能量”。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勇士”,不然也就不存在勇士这个称呼了。但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如追求“勇士”一般追求科学与民主,为社会输出多而正确的“干货”。“勇士”模式不仅仅存在于内心和行为上的勇敢与正直,还要求行为人自己立身要正。比如,你不能抄袭剽窃别人的作品而制成自己的学术文章,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学术带头人就堂而皇之地实行“拿来主义”:指挥学生和门人干活,而在别人的文章中强行署自己的名。倘若一个知识分子在工作场合中衣冠楚楚口若悬河宣讲历史与现实的是与非,扭脸就带着下属或学生去酒店开房,这样的行为如何传播“正能量”?

社会良心

“知识分子”的词源之一来自法国,指那些受过教育,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一群人。“十九世纪法国的知识分子主体都是自由的职业者……他们是完全独立的,除了自己的良知之外,没有任何的阶级背景,与后来阶级化、党派化的‘有机的’知识分子很不相同。”

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则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内化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其终极目标。

如今,影视剧中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也离不开“为民请命”“舍生取义”这样的桥段,显示出了我们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读书明理,非为自娱自乐,还应当成为社会良知的承担者。从这一点来讲,中外读书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忠诚于正义、良知、道德,“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的维护者”,以“社会的良心”而担负起“关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

而且这种关怀还必须是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否则,便不能称其为“君子”。

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

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这是知识分子的必备条件。西方科学的产生,最早来自于贵族阶层,这些人家里有钱又有闲,不会为五斗米折腰,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依赖于任何国家、集体的机构,能够不被干涉地进行“自由且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独立孕育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反抗和对人性的拷问,更是一种对于自由的追求。自由和幸福,恐怕是所有读过书的人的共同愿望。而这种批判的前提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绝不是搞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而是要根据常识、事实、数据,使用严密的逻辑论证,拿出正确的结论。

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浩如烟海,独立思考需要占有尽可能多的资讯和数据,这使得正确“思考”成为一件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的事情,也使得许多人动不动就说的要“独立思考”常常流于形式:姿态上进行了独立思考,但只停留于用嘴思考,不参考专业人士的看法,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坚持自己的认知就是对的,坚持与众不同的“独立”和所谓的“批判”。反对崇拜权威、反对人云亦云没有错,但是需要留心的是,“独立思考未必正确,正确思考也未必就需要完全独立。”

实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要求的不仅仅是一腔热忱,还需要有理有据合乎逻辑的知识储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拥有批判的精神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对待是非的基本准确的判断,陆贾说,“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大约如此才能做到“铁肩担道义”,对得起良心,也对得起自己吧。

责任编辑:郝志舟

猜你喜欢

读书人知识分子
适合读书人的酷工作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追梦读书人
读书人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