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2017-07-07吴大勇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李清照人教版古诗词

吴大勇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诗词以精辟的内容、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吟诵百年,滋润着炎黄子孙。古诗词的教学,对祖国灿烂文化的传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性情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总是按部就班、三眼一板,一节课教学一首古诗,只对诗句进行诵读、翻译、解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等,一堂课的内容和信息量相对较少。为提高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一首诗词的教学拓展成两首,甚至是一组诗词的教学,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读文本,多角度思考

教学一首古诗,教师要先深入研究文本,查阅相关的资料,多角度进行思考,明确文本的教学主题。

1.这首诗讲了什么

教师要品读全诗,分析诗中含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承载了哪些文化信息,还有哪些诗词中也出现过相同的意象,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可比性。如朱熹的《春日》这首诗,首先要理解“东风、春”等意象的含义,知道这是一首咏春诗,描绘一幅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是写春的诗句很多,如韩愈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孟浩然的“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等,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春景。

2.这首诗还能够讲什么

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受当时时代、生活经历、价值取向的影响,他所要传达的信息,在感性的表象之后,肯定有着更本质、更客观的东西。因此,在初步理解诗意后,还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就《春日》而言,我们需要了解朱熹的生平,了解他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据史料记载,当时泗水已被金人占领,朱熹不可能去泗水游春。这首诗是朱熹虚构想象的作品。泗水暗指孔学,也泛指圣贤之学。诗的字面意思在于说明大自然具有无限蓬勃的生机。而实际上朱熹用“万紫千红”来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他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3.这首诗应该对学生怎么讲

文本本身和各种相关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可能,当我们较为全面地把握、分析诗词的内涵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在保证对文本作者的最大尊重的基础上,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内容与主题进行教学。《春日》这首诗安排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主题中,那么在选择拓展材料时,重点放在“春天”这个主题上,“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象,其他的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使这首诗的教学更为丰满。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内在联系,寻多种策略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与诗之比

(1)同一主题之比。人教版教材安排基本以单元主题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主题中的诗词,如何进行比较?也许它们有相同的内容,也许所包含的情感一致,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细细分析。可以在相同中找出差异,也可以在不同中寻出相同,使这一主题的诗词学习深入而全面。

①同中求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中,翁卷的《乡村四月》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都是向我们呈现出乡村农忙时节的情景。《乡村四月》里,一个“才了”,一个“又”,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采桑和插秧的忙碌气氛。而《四时田园杂兴》中,一个“昼”一个“夜”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农家男女各司其职、辛勤劳作、和谐快乐的劳动场景。

翁卷的诗写景如画,用了一种“白描式”的方法,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诗中有画,景中有情。而范成大的情調活泼,意境清新,用“特写”的方法,描绘出农家忙碌的身影。但这一切的劳累皆因童孙的“不解”而兴趣倍增,没有了抱怨和烦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热烈的劳动生产的图景。

根据解读,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先找一找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同的是乡村初夏时分的“忙”,同的是一种生活情趣的“美”);再分别学习两首诗(体会《乡村四月》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写法,及《四时田园杂兴》富有情趣的生活气息的写法);最后再提炼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既写景又写事,后者重在写事)。

②异中求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中的《泊船瓜洲》《秋思》虽然描写的环境不同,王安石写的是春风徐徐,柳绿草青之时,张籍却是写于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之际,两人都身在他乡,诗中都流露着无尽的思乡之情。《泊船瓜洲》中,诗人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江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家乡钟山。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路途遥远,可在作者心中却觉得只是“一水”“只隔”而已。看到两岸的新绿,春天又来了,而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故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秋思》中,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的是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家中的亲人啊,你们是否一切安好?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又“复恐”漏掉什么,不假思索地“又开封”,且巧妙地用“意万重”来体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不同的意境之中,竟然有如此相似的思乡之情。

通过解读,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先整体感知,了解“环境”之异;再切入“心境”,分头推进;最后再“三境”合一,体会心境之同。

(2)同一意象之比。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中《渔歌子》这首词的学习,就可以抓住“渔翁”这一艺术形象,找出有“渔翁”这一意象的诗进行比较。因此,在教学《渔歌子》的同时,加入《江雪》一诗,让学生对“渔翁”这个形象有全面的了解。《渔歌子》中的“渔翁”钓的是怡然自得,是一份“出世”的洒脱;而《江雪》中的“蓑笠翁”钓的是孤独寂寞,是一份不屈服的倔强,就像当时的柳宗元。两个“渔翁”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然而意境却相去甚远。

根据解读,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学《渔歌子》一词,了解张志和生平,体会“不须归”的潇洒自在;补入《江雪》一诗,了解柳宗元经历,感受孤独孤寂中的坚强与傲然,感受相近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与诗的合奏

诗的种类很多,常见的诗歌按题材一般分为写景诗、叙事诗、咏物诗、怀古诗、田园诗、边塞诗、哲理诗等几类。那我们是否可以按照这样的分类,把几首同一类的诗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体会呢?答案是肯定的。多首诗的同时出现,不但能增加课的容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可以深化主题,加深学生对这类诗的体会。不再是一首诗的独奏,而是让诗与诗进行合奏,那声音将更浑厚、更高昂。

(1)以一种精神贯穿。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明自己的志向。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诗词单元中,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在此诗中,“石灰”就是于谦之志,为什么“粉身碎骨”还“若等闲”“全不怕”?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在这里,诗人把自己无惧烈火考验、只愿清白一生的誓言,投射到历经锤炼的石灰身上。而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与于谦的《石灰吟》异曲同工。王冕以“梅”自许,郑燮以“竹”自比,三首诗同读之,意韵更悠长!如果把这三首诗读成三句话的话,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只留清气满乾坤”“千磨万击还坚劲”。如果要把这三句话读成三个词的话,那就是“清白”“清气”“坚劲”。我们几千年来的精神信仰,不就是孔子和孟子所说的“义”吗?因为义,多少人无憾——“人生自古谁无死”?这正是对我泱泱中华民族魂的精神皈依啊!

根据这样的解读,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学《石灰吟》:读出诗韵——了解“石灰”其物——初识“托物言志”;第二板块引入《墨梅》《竹石》,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第三板块吟咏“清白”民族魂,由三首诗到三句话到三个词到“清白”之义。由一首诗到一类诗,“清白”之义贯穿其中,学生读懂了《石灰吟》,读懂了于谦,更读懂了中华之魂。

(2)用一首诗来生发。在同一主题下,对于一组诗的教学,也可以以一首诗词作品为原点,重点讲读,深入感受这一主题下,诗歌所体现出来的那一份情怀。然后引导学生把学习这一首古诗词获得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另外几首诗的学习中去。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这组送别诗时,可以先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在一个美妙的春天里,诗人与好友分别,长江之水浩浩荡荡,一叶“孤帆”渐渐远逝,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此诗气魄雄壮,虽离别,却不伤感,情与景交融。在此基础上,引入《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这两首诗,学习前一首诗的写法,细细品味这两首诗中浓浓的离别之情,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感受三位诗人相同的离别却有不同的情感。整堂课所带给学生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为丰富其文化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诗与人的回响

诗是诗人内心的独白,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与情怀。随着环境、心境的变化,诗人的诗也会随之而变。所以,如果我们让学生学习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诗词,就能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夏日绝句》,同为李清照的诗词,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把两首诗词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材内容。

在《如梦令》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活泼洒脱的李清照。一个“醉”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无拘无束的少女形象。在“争渡,争渡”中,我们听到了欢乐嬉笑的畅快憨然。词人内心深处的无拘无束与豪放也跃然纸上。显然,就这一首词无法让我们真正走近李清照,无法了解她经历了人生巨变后心灵的痛苦,此时,引入《夏日绝句》,让学生去诵读,去感受此时她内心的愤怒与无奈。再读《如梦令》,会发现其诗风的变化,更能感受到李清照回想美好生活时心中的那一份惆怅。一个立体而有生命活力的李清照从诗词中走来,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激起他们对李清照更多的兴趣、探究与思索。

由诗及人,从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中体会其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让诗人从诗走向学生,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人。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对于一些经典的诗词教学,可以进行拓展与创造。当然,在选择诗詞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又适合儿童的学习材料。用组诗的方式集中学习同一诗人的诗,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诗人诗风的理解与体会。

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很多,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还有待不断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但我们可以把每一首诗作为一个圆心,不断地发散开去,用一首诗带出一组诗、一类诗,既而带出一位诗人,一种文化,一种品格。在诗词的世界里带领学生通向语文的大方向,让学生沉潜到诗词的深处,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诗的思想魅力并从中受到启迪,心有所悟。当然,当一首诗变成两首诗,甚至是一组诗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平均用力,重点捶打的诗词可以上得密不透风,补充对比的诗词可以上得疏可走马,有点有面,有轻有重,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方成曲调。

参考文献:

1.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出版社,2000.

4.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江滨小学)

猜你喜欢

李清照人教版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我和古诗词
喝醉的李清照
趣读古诗词
李清照改嫁辨证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