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2017-07-04宋玙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思考

宋玙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摘要:本文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现象入手,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概念、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提出笔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自第一季开播起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追捧,收获不少粉丝,在社会中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许多地方纷纷效仿,举办了规模不一的汉字、诗词类比赛。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以这样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认可度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受到与《诗词大会》一样的关注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结晶、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们精神世界匮乏的时代,重拾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在我国则最早见于《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刘向,他在《说苑》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即“文治教化”。

(二)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为传统的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体系,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种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三)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首先,从原始时期到夏商周,是中华文化开始孕育和兴起的时期,这一时期,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文化相承、民族融合,自此形成了华夏民族。中国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传统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局面的形成,促使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增多,成为中国文化的定型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自由解放,汉代的独尊儒术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替代,中国文化进入了交融的新时期。隋唐时期开疆拓土,国家政治的大一统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南北合流,中国文化逐渐走向辉煌。宋元时期,宋代理学加深了思辨,使儒家理论更加完备。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产生了撞击和融汇。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尾声,传统文化逐渐式微。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打开了西学传播的大门,中西文化产生了冲突和融合。

(四)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诗词歌赋(《诗经》、《汉乐府》),中国建筑(长城), 传统中医(《本草纲目》),宗教哲学(道教、萨满),民间工艺(剪纸、刺绣),中华武术(太极拳),民风民俗(年画),衣冠服饰(汉服、唐装),饮食厨艺(八大菜系),传统音乐(京剧),传统神话(女娲补天)等。

二、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什么是文化传承?尽管在当今的学界和文坛中,这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但是它的内涵和本质很少有人论及,在许多辞书中均没有这个词的定义。文化传承不是文化传播,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

(一)传承的基本原则——取其精华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抱怎样一个态度呢?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或者是全盘继承,或者是全盘否定,国粹派、西化派,我们现在提出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张岱年认为“传统文化之中既有优秀传统,也有陈腐传统,对于其中的陈腐传统需加以批判,对于优秀传统则要加以弘扬发展”。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是指优秀传统文化了,即其积极的、进步的、革新的一面。如:热爱劳动、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淳朴务实、勇于进取等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优秀品德。

(二)传承的途径

1.重视教育的突出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民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就当前学校教育来讲,虽然口头提倡素质教育,实际更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更别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以考试作为最终评价的手段,使教育失去其本质的要求,而现状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深深印入家长的脑海中,在大环境下,家长们也都奉行“靠分数说话”。加之家长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的主体和受体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那么,传承将不是泡影。

2.发挥媒体的优势

2006年1月10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创刊,国学悄然复兴。宁波文明网2017年2月28 日载文《传统文化进课堂是传承必修课》,文中提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國家进步的软实力,深入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把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必修课,大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课堂,对于更好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速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步伐,意义非同寻常。”舆论、媒体的大力报道对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热潮就是最好的例证。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事件更应加强宣传,如5月24日报道的新闻,“患者服敌敌畏自杀,医生集体上手掰8000支药抢救”,体现了医务人员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所在!

3.国家提倡、社会鼓励

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我认为不但需要国家的倡导,各级政府、社会组织更要积极响应,用行动说话,更要在实践中践行文化的传承。

批判地继承、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万古长青的根基和永恒不灭的灵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王炯华、盛瑞裕、李思孟、何锡章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1-2页。

[2]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薛学共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7页。

[3]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2(5).

[4]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曹丽萍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月第1版,第59页。

[5]张岱年.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J].中国文化研究,2000(4).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思考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