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领域马太效应及其评价调控准则漫谈

2017-07-04刘尧

关键词:马太效应

[摘 要]伴随着学术评价的发展,学术领域马太效应有愈演愈烈之势。马太效应带来的有悖学术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遭到学术界乃至社会舆论诟病。客观认识学术领域马太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理清学术领域马太效应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坚持学术评价真理标准与公平原则等,是发挥学术领域马太效应正效应,避免其负效应的前提。学术发展离不开学术管理,学术管理又不能缺少学术评价,学术评价不可避免地产生马太效应,就是说,学术领域马太效应是学术发展过程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此如何利用学术评价来调控是需要研究的学术管理问题。

[关键词]学术评价;学术领域;马太效应;真理标准;公平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74-05

On the Matthew effect of academic field and its evaluation and control criterion

LIU Yao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view,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evaluation, there is a growing tendency in the academic field for the Matthew effect. The problem of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that brings about by the Matthew effect is also growing; therefore, it was criticized by academics and even the social media. To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academic field and its mechanism of the action,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thew effect and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as well as adhere to the truth criterion and fair principles of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are preconditions of exerting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avoid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e reason is that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and also,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cannot lack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which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the Matthew effect. That is to say, the Matthew effect is an objectiv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us, how to use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to make adjustments has become the problem in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Key words:academic evaluation; academic field; Matthew effect; truth criterion; fair principle

近年來,伴随着学术评价的发展,学术领域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无论在学术项目立项、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学术成果评奖,还是在学术人才选拔、学术机构发展、学术平台建设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强者越来越强与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被学术界,乃至社会舆论诟病的学术领域马太效应。《中国社会科学报》持续关注这一问题。2016年9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发表了“理性看待学术评价的马太效应”[1]与“从学术生态看马太效应”[2]两篇文章,探讨如何理性看待和调控学术领域的马太效应。2016年11月8日头版《中国社会科学报》又发表了“学术系统马太效应需要评价调控”[3]一文。时至今日,笔者依然感觉对此问题的探讨意犹未尽,认为这个事关学术发展的话题值得深入探讨。由此,本文拟从学术领域马太效应、学术评价真理标准与学术评价公平原则及其关系的视角,继续探讨学术评价调控学术领域马太效应的认识与实践问题。

一、学术领域马太效应的来龙去脉

通俗地说,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马太效应之名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现实社会中,马太效应是影响个人与组织发展的重要的自然法则之一,它揭示了个人和组织资源不断增长的连锁反应现象。马太效应不只存在于学术领域,而是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刻刻在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马太效应普遍存在。比如,在学术领域,研究成果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个人和组织成果越多;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呈现出“发展趋异”现象,即发达国家日益发达、欠发达国家依然落后;在人才集聚方面,人才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强,人才越稀缺的国家和地区,更难以吸引到人才;在品牌资本领域,也普遍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的现象;等等。

1968年,美国科学史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K.Merton)率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即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会得到更多更高的声望,即使他们的研究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奖励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声名显赫的研究者。实际上,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便是他们的所有工作都是由研究生完成的。

这种学术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被称为学术领域马太效应,它揭示了存在于学术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积累优势效应。罗伯特·默顿深入分析马太效应后认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学术领域奉行“赢者通吃”规则,学术精英可以优先享受社会各方面给予的回报与奖赏,这也是学术领域芸芸众生追求成名的动力机制[4]。

哈格斯特洛姆(W.O.Hagstrom)在《科学共同体》一书中说,以前做出优秀成果的学术精英在以后更容易因工作良好而得到报偿;而那些不出名的学者,可能仍然不会出名。朱克曼(H.Zuckerman)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关于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谈到了获奖人的社会出身、师徒关系、跨进学术界的精英行列所形成的优势积累都是有利于获奖的,相反没有进行这些优势积累的科学家,可能做出了比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大的贡献,反而屈居“第四十一位”[5]。

由于学术领域马太效应与学术评价是互为因果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互动机制。没有学术评价就不知道积累优势之所在,也就没有了马太效应;反之,没有了马太效应,学术评价规则就难以发挥激励或者调控学术发展的作用。学术发展不能没有学术评价,也不能缺少学术评价所产生的马太效应。如果不研究马太效应的规律,就很难合理发挥学术评价的作用。因此,只有客观认识和科学把握马太效应规律,才能通过学术评价发挥马太效应的正效应与控制其负效应。

二、学术领域马太效应的是非曲直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社会现象,它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在学术领域马太效应若走向极端,就违背了学术乃天下公器与学术公平的原则。有学者认为,近年来一些“功成名就”的学术大牛,或因自身的“威望”或因手中的权力,控制了更多的学术资源。而这些学术大牛真正投入科研的时间精力很难保证,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滥用。不仅如此,还会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使青年研究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进而导致一些人通过不正当的方法谋求学术名利[6]。

关于学术领域马太效应,以罗伯特·默顿等为代表的“普遍主义”認为,学术精英主导的学术分层格局,主要源自其学术贡献与马太效应的社会选择过程。学术领域内部分层结构,源自学术资源和学术精英集聚化的社会选择过程。学者学术地位的分层以及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主要源自学者的学术成就及其优秀品质,这种积累优势的马太效应正是“普遍主义”的必然结果,是基于个人能力与成就的认可,而不是基于外在个人的社会因素[5]。

马太效应会引导学术精英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学术成就来证明自己有更高的水平。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等现象,对后进的学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其奋斗获得向往的荣誉。马太效应也能加速学术的发展,学术精英所做的贡献,更容易进入学术交流渠道,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进而加速学术快速发展。马太效应还能促进人才集聚和培养,在人才辈出的组织,更容易集聚优秀人才,形成巨大人才优势效应[7]。

关于学术领域的马太效应,以马尔凯(Mulkay)等为代表的“特殊主义”认为,不同学者所提出的知识主张在学术领域内部达成的共识程度,决定了他们得到认可和回报程度的大小,进而形成了学术领域内部地位等级分布的差异格局。然而,这种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者在学术领域内部的社会网络。那些在学术领域内部拥有高等级地位的学术精英,往往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以文章引用情况为例,文章的被引频次更多地与作者在学术领域等级结构中的地位有关。

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学术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造成了学术领域日渐僵化。学术精英与优势组织占据大量机会和资源,不断累积优势,而处于劣势的学者与组织很难迎头赶上,上升流动的减少、结构的固化使得学术发展的步伐变小。少数学术精英与优势组织往往更容易获取学术资源,甚至控制学术评审、影响学术政策导向。长此以往,可能使许多后进的学者被埋没,导致学术领域等级固化,从根本上制约学术的健康发展[5]。

总而言之,在自然状态下,马太效应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马太效应对于学术资源配置、学术知识生产、学术组织发展、学者个人成长等产生正负双向影响。若缺少对马太效应的必要调控,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平均主义或垄断主义,致使马太效应的正向激励机制失灵,严重阻碍学术的健康发展[8]。因此,学术管理部门有必要在学术评价制度与政策安排上,重点考虑发挥马太效应的正向激励作用,抑制和避免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三、学术评价调控马太效应的前因后果

1963年,德瑞克·普莱斯(Derek Price)发现,学术领域从来就具有极度不平等现象,他把它称作“非民主(undemocracy)”,造成不平等的原因之一就是马太效应。现在的学术评价愈来愈少了对学术内容的关注,更重视“靠指标说话”,包括发表文章的数量、引用率、研究项目与经费等等。随着基于“靠指标说话”评价方式的普及,其他领域的学者或负责分配资源的非学者,也能评价学术的价值,这就给马太效应产生负效应提供了便捷通道[9]。

学术领域马太效应对整个学术发展过程,即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学术传播和学术应用以及相关的学术组织、学术管理、学者发展等等方面均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学术评价作为调控学术领域马太效应的核心机制,应该坚守两个准则,即真理标准和公平原则,然而,在调控学术领域马太效应过程中,学术评价自身也深陷马太效应泥潭,存在诸多认识与实践误区。对此,笔者基本认同叶继元先生归纳的信任原因、推断心理、省力原则与盲从行为的说法。

信任原因。学术精英一般是在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发表中曾有过优秀表现,大家就会对他们产生信任感。叶继元认为,学术评价多是同行评议,同行有精英同行和大众同行,在许多有组织的学术评价活动中,为了提高效率与可操作性,选择的同行一般都是学术精英,以发挥他们在其所擅长领域中的作用。这样貌似合理的评价安排,却存在着抑制学术创新的隐患,因为在实际的学术评价中,任何挑战学术权威的行为或思想都会被“精英群体”视为“非法”而被边缘化。

推断心理。一般来说,学术精英具有发现、解决学术问题的办法与能力,尤其是评价能力、权衡与捕捉重大课题的能力等。在学术评价活动中,评价者往往根据被评价者曾经的学术表现,推断其现在及未来的学术成就。这种推断看似没有问题,但邱均平先生认为,马太效应是一种心理影响,容易产生堆加效应[8],使强者随着积累优势,会比弱者拥有更多机会,形成学术资源的高度垄断,带来学术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更令人担忧的是,阻碍公平竞争而降低创新活力。

省力原则。在学术金字塔的不同层级上,学者个体的能力、话语权、分工和所能掌控的学术资源有差异,不同层级间存在逐层递进关系。学术评价理应分层开展,使更多层级上的个体受益[12]。然而,在学术评价活动中,评价者希望省时省力,而且追求更小风险,把择优表彰作为主要目标,致使学术精英与优势组织集中了绝大多数奖项,其他个体和组织中被认可者寥寥。这样就使学术评价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也难以发挥其促进学术整体发展的作用。

盲从行为。罗伯特·默顿指出,科学史上的伟大人物,不仅做出了伟大的学术成就,而且还具有伟大的人品和素质,具有启发他人做出卓越贡献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容易产生一种权威崇拜和盲从行为,认为学术精英所有的学术表现都很好,这样会导致评价的绝对化、片面化。叶继元先生认为,如果这样很易造成学术领域分层固化与学术精英“吃老本”现象,不利于学术新人成长,甚至会造成少数人说了算,可能会抑制学术创新[8]。

四、学术评价调控马太效应的真理标准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研究的真理性判断,只能依据真理标准而不是其他东西。人们之所以对学术领域马太效应的现象持疑,甚至给予强烈的抨击,主要是学术评价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使马太效应背离了学术评价的真理标准。试想,如果一个学者或学术组织坚持真理获得了成就,什么好事都会落到他们头上,则会更加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如此循环的马太效应不会产生负效应,也不会有人持疑吧!

迈克尔认为,马太效应本身是中性的。当学術资源分配给在追求真理上贡献较大的组织和学者时,学术产出相对较大,这样学术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最大。比如,世界各国往往利用马太效应正效应方面的作用,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坚持求真育人且学术声望好的高校而言,必然会吸引到学术精英和优秀学生,置身于优良学术环境中的学术精英产出优质学术成果与培养优秀学生,又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的学术声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领域马太效应的正效应。

关于学术领域马太效应,无论是以罗伯特·默顿等为代表的,认为精英主义价值取向和不平等结构具有合理性,还是以马尔凯等为代表的,将其归因于毕业机构、就职机构、导师关系等外在支持条件和因素,但只要在坚持真理标准的前提下,学者个人奋斗所呈现出来的现象也好,受外在因素影响和人为干预也罢,马太效应的负效应是很难出现的。然而,这是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有必要通过学术评价进行调控,确保马太效应不背离真理标准。

学术评价是影响学术领域马太效应众多因素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调控学术领域马太效应是否违背真理标准的核心机制。因为学术评价可以使学术领域隐性的马太效应显性化,便于人们判断马太效应的合理程度,进而调控马太效应不背离真理的轨道。坚持真理标准的学术评价活动,有利于形成学术领域马太效应的正效应。反之,不坚持真理标准的学术评价活动,则会使学术领域马太效应产生负效应。

学术评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具有动态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动态性是指在马太效应的驱使下,学术个体的优劣势、群体的分布集聚度等等是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学术资源的分配比例、学术领域的金字塔结构、学术个体的水平等等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对马太效应的调控,应追求相对合理的动态平衡而非绝对稳定,这就要求学术评价活动根据马太效应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8]。

尽管学术领域存在马太效应有其合理性,但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学术威望与名声,就能够衡量学者与组织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这是因为学术评价活动中的人,包括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要具有坚持真理的品行。为此有学者呼吁学术界建立有公信力的学术共同体,形成崇尚真理、敬畏学术、爱才重才的优胜劣汰的良性学术生态。比如,设计一套立足国情的、严密可行的、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及奖励机制,并加大对学者职业道德及社会荣誉感的教育。

五、学术评价调控马太效应的公平原则

马太效应被经济学界借用,反映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赢家通吃的经济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学术领域的马太效应,也被众多人认为是破坏学术公平的现象。事实上,赢家通吃的学术资源分配不公确实比比皆是。因此,邱均平先生认为,学术评价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合理,使评价目标和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公正。目前,也有一些调控措施。比如,匿名评审、双盲评审、回避原则等,就是调控马太效应负效应的对策[1]。

对于学术领域马太效应产生的类型层级间的不公平现象,学术评价可以分类分层进行,让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上的更多被评价者都有获得资源的机会。目前,分类评价基本得到学术评价界的认可,但分层评价尚待研究与展开。分层评价要在学术领域“金字塔”结构的不同层级上,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独立评价。通过分层评价的马太效应,使“金字塔”不同层级上的学者均有机会获得资源,最终激发各层级学者的积极性[8]。

如果知名学者与不知名学者的同一个思想或同一发现同时出现在学术交流渠道,那一定是知名学者的成果首先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承认,不知名学者可能仍然默默无闻。就是说,对待知名度不同的学者同时独立做出的成果时,学术共同體的承认具有不公平性。因此,调控学术领域马太效应产生的这种不公平现象,需要学术界研究匿名评价的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学者知名度带来评价结果的不公正[7]。

过去的封闭评价因人情关系、范围狭窄等因素容易导致马太效应的负效应,甚至抑制学术创新。因此,要进行开放评价,弱化马太效应的负效应。开放评价因评价范围更宽、评价视角更多样、评价主体更多元,则更易产生马太效应正效应。另外,过于注重外在条件的形式评价,常常导致人为的而非自发的马太效应,也很难公正体现学者的努力程度,甚至会伤害其积极性。因此,要改进匿名评价方式,减少人为的马太效应[8]。

柯平先生认为,马太效应其实是学术生态失衡,解决马太效应产生的不公平问题,要把学术领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将公平机制引入学术评价中,不仅要解决学术评价结果的不公平问题,还要解决学术评价设计的不公平问题,更要加强其理论研究,既要解决学术评价工具、方法和平台的不公平问题,又要解决学术评价组织的不公平问题[2]。此外,还要完善学术评价及其相关制度。比如,公示制度、监督制度、申诉制度、纠错机制等。

俗话说,“上帝关闭一扇门,同时也打开一扇窗。”上帝要关闭的那扇门就是赢家通吃之门,上帝要打开的那扇窗就是公平正义之窗。引导赢家通吃之门的机制叫马太效应,引导公平正义之窗的机制叫张弓效应。马太效应有效率,张弓效应显公平。因此,学术评价要寻求张弓效应与马太效应的平衡点,在打开更多赢家通吃之门的同时,更要开启无数公平正义之窗[10]。

[参考文献]

潘玥斐.理性看待学术评价的“马太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06(1).

柯平.从学术生态看“马太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06(1).

刘尧.学术系统“马太效应”需要评价调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08(1).

孙敏,李侠.学会利用科学界中的马太效应与补偿机制[J].民主与科学,2010(3):34-36.

王维懿,杜育红.学术系统“马太效应”研究及其启示[J].齐鲁学刊,2014(3):103-107.

张清俐.营造公开透明的科研环境[EB/OL].(2016-08-08) [2017-03-10].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雪源.科学界马太效应的批判[EB/OL].(2009-09-29)[2017-03-10].新浪博客—薛凤祚研究中心.

杨红艳,蒋玲.马太效应调控视角下的学术评价机制改进[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5):145-151.

谢宇.“非民主”:科学中的不平等[DB/OL].(2014-07-24)[2017-03-05].科学公园.

佚名.马太效应与张弓效应[DB/OL].(2016-01-15)[2017-03-05].今日头条.

[责任编辑 张桂霞]

猜你喜欢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分享互助:平等全纳共赢
中国大学的“马太效应”
北京专利资助政策体系研究
规避“马太效应”,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探析高校奖励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