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2016-11-15孙兴敏王焕景

新世纪图书馆 2016年9期
关键词:马太效应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孙兴敏+王焕景

摘 要 论文从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实际出发,指出当前学科服务工作中存在着“马太效应”现象,探究“马太效应”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学科服务工作中“马太效应”消极影响的举措,如:加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建设,促进资源层与服务层的共享,等等。

关键词 马太效应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联盟

分类号 G252.6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9.0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the subject service in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Matthew effect" in subject service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appearance of "Matthew effect",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subject service, such a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alliance, promot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nd so on.

Keywords The Matthew Effect.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Subject service alliance.

“马太效应”一词源于《圣经·新约》第25章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68年,罗伯特·默顿在其论文《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中,将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1]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有学者指出,马太效应真实地概括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2]。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背道而驰,它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些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优势积累,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3]。马太效应常表现为一种信息与资源的富集与集中趋势,顺应“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影响了“弱者”的有效发展。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主要选取高校重点学科或特色专业作为服务试点,面向院系重大课题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导致学科服务工作中学科之间出现不平等的“马太效应”现象。

1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现状

自2006年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实施“融入一线,嵌入过程”[4]新型学科服务以来,国内众多高校图书馆纷纷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在坚持以学科馆员为主的同时,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学科门户网站、学科特色资源、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与开发。为进一步了解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现状,笔者选取国内较具代表性的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网站及其高校官网(方便了解各高校的院系学科情况)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站调查法并辅以文献调研等方式,从学科服务人员、学科馆员职责、对口服务院系数量、学科服务平台、馆藏概况、高校院系数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如表1所示,已有32家“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开通学科服务,学科服务渠道呈多元化趋势,学科馆员数量较唐淑香[5]在2012年的调查结果明显增多。诸如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由具有双重学科知识背景的馆员组成的学科服务组、学科服务团队,或如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由多元化人员组成的学科服务团队,使得学科服务主体构成兼具专业性与多元化的特点。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率先引入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为开端,目前已有18家“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使用“libguides”系统制定了数量不等的学科指南,此外,学科博客、学科门户网站、其他系统的学科服务平台等拓宽了学科服务渠道,为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学术交流、一站式学科服务创造了条件。学科馆员职责逐渐向教学支撑、科研支持、情报分析等深层次的嵌入式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层面过渡,强调对院系重大课题、科研项目提供深度服务。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重视特色学科资源建设,建有法学学术数据库、南开话剧研究专题数据库、“公司治理”专题研究数据库、海洋文献数据库等学科资源库,为学科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资源保障。部分“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为学校师生和科研团队打造用以交流研究的信息共享空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多媒体研讨室、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的研讨小间、北京师范大学的单人研究间和四人研究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汽车专题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浙江大学的创新空间、文化空间、知识空间等,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科馆员嵌入用户空间的障碍,有利于学科馆员更好地挖掘用户的隐性知识需求,促进学术交流社区的建立与群体知识共享。武汉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调动学科馆员参与“学科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科研人员提供嵌入科研全程的学科服务等,是各高校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模式、拓宽学科服务维度的重要体现。

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表现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如美国的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学科服务工作几乎惠及所有学科。耶鲁大学几乎面向每个学科配备一名学科馆员;哈佛大学图书馆分别针对老师和学生开展学科服务,其法学院图书馆指定每个学科馆员对口服务若干个教授,深度嵌入教科研全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预约咨询服务[6];奥克兰大学图书馆有50名学科馆员,全面覆盖学校8个院系59个学科专业[7];康奈尔大学在20个图书馆分馆分别设立学科馆员,全面支撑学校教科研工作。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逐渐拓宽至数字出版、数据监管、知识资产管理等维度。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与国外相比尚有差距。表1中,在能获取对口院系或对口服务学科数据的27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中,除去复旦大学图书馆外(设置文、理、数、医四大学科),有54%的高校图书馆对口服务院系专业小于20个,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对口院系的数量虽多,但学科馆员的数量不足,难以保证学科服务工作质量。各高校图书馆多是选择高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级重点立项建设学科或市重点学科、学校特色专业等作为学科服务试点学科。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侧重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的策略造成高校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在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上的“贫富差距”,导致图书馆学科服务领域出现“马太效应”现象。除此之外,学科馆员服务偏爱“龙头”(教授、博士、硕士) ,而忽略“长尾”(一般科研人员、广大本科学生及校外信息用户)[8]。部分高校图书馆在馆员职责中明确规定“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提供文献帮助与深度学科服务”“主要为教师、研究生等群体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等,造成少数优势学科用户对学科服务的垄断现象。笔者对32所已开通学科服务的“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做了调查(表2仅列出了其中部分高校的馆藏情况),各“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在保证覆盖面的基础上,努力满足重点学科和优势研究领域的需求,形成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并倾向于为“重中之重”的学科打造学科服务平台。重点学科依托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保障成为优势群体。有学者调查显示,在已开通学科服务的93家“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有59家建设了学科特色数据库,其中有8家图书馆建设了3个以上学科特色数据库,有14家图书馆建设了2个学科特色数据库,有37家图书馆均只建设了1个学科特色数据库,可见在学科特色资源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优势学科的资源富集”现象,导致部分重点学科的优势积累不断增加,“马太效应”的影响不断扩大,影响非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成长,造成弱者越弱的贫集现象,可能还会导致重点学科的资源、信息、服务垄断现象。

3 高校图书馆应对学科服务中“马太效应”消极影响的举措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马太效应”现象,可以帮助图书馆明确服务重点,顺应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趋势,保证重点学科用户对文献知识服务需求,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非重点学科对资源、知识、服务的需求会逐渐增强,其所遭遇的“弱者越弱”的贫瘠现象,不利于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伴随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服务工作将越来越惠普化,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积极应对学科服务工作中“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势在必行。

3.1 加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建设,促进资源层与服务层的共享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以合作理念开展学科服务工作,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共建“2CUL”,共享学科馆员、资源、技能、机会等,扩展了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9]。资金、人才、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是制约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走向普惠化道路的瓶颈。为有效缓解学科服务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现象,满足非重点学科用户对学科服务需求,各高校图书馆可在借鉴国外先进服务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方式建立以学科服务互助为基础的学科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层与服务层的共建共享。如以理工学科为特色的高校,可通过与人文社会学科见长的高校合作,实现图书馆的优势互补,助力彼此间非重点学科的发展。对于有共同发展需求的学科,联盟内的高校图书馆可采取合资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战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科服务联盟对作为服务层主体的学科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学科知识与图书情报知识,更需具备面向多个高校服务的沟通能力、协调应对能力与奉献精神,联盟内各图书馆可共同制定学科馆员资格要求,通过对学科馆员进行业务能力定期培训,采取绩效考核、反馈评估等方式,确保学科馆员工作质量的提升。学科服务联盟可有效缓解资源层的建设压力,共建学科服务平台与机构知识库,一名学科馆员在线对口服务多个高校的特定学科,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

3.2 分析高校非重点学科发展的特点,详细制定学科服务规划

与高校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不同,高校非重点学科的重大课题相对较少,侧重以教学为主。学科服务工作可首先面向教学展开,从讲座培训、院系联络做起,了解教师及学生的信息需求。基于学科服务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图书馆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现有学科馆员的培训,鼓励学科馆员之间共享服务经验,指导非重点学科的学科服务工作;另一方面需从各部门抽取具有图情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强的馆员,对其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集中培训与定期培训,采取恰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其对学科服务工作的热情,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某些专业学科馆员欠缺的空白。派驻学科馆员定期深入课堂,实行教师、学生、学科馆员共同成长的发展策略。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学科服务工作,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等新媒体,加强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之间的社会网络联系,强调学科服务的情感嵌入,增加其关系强度与关系黏性,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扩充学科服务力量,提升学科服务质量。加强图书馆各部门的配合,分析非重点学科用户的有效信息行为,制定恰当的资源采购计划与信息推送规划,是图书馆在资金受限的条件下应对“马太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利举措。

3.3 发挥图书馆管理层的公关作用,加强学科服务宣传

图书馆管理层的公关作用主要体现在争取学校、对口院系对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支持,尽可能争取开展学科服务工作所需的资金、人才、资源等。其公关作用对学科服务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有效应对现有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图书馆管理者除了加强与学校、院系领导者的联系外,还可顺应图书馆服务产学研的趋势,加强与企业用户之间的联系,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助力普通学科、弱势学科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加强面向高校非重点学科师生、院系、企业等学科服务宣传,以及针对重点学科本科生进行宣传,激发其对学科服务的需要,改善学科服务工作的不平等现象。

参考文献:

[ 1 ] 余秀才.微信传播的马太效应、木桶效应与涓滴效应[J].编辑之友,2015(12):51-54.

[ 2 ] 严丽.科技文献运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J].情报杂志,2007(3):77-79.

[ 3 ] 邱均平.网络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0.

[ 4 ] 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2(22):11-17.

[ 5 ] 唐淑香.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调研[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60-65.

[ 6 ] 陈启梅,张冬荣.哈佛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知识管理论坛,2013(7):6-11.

[ 7 ] 郭晶,余晓蔚.学科服务的特色与进展:奥克兰大学图书馆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5):26-31.

[ 8 ] 燕姣云.长尾理论: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理念创新的基石[J].图书馆建设,2010(3):56-59.

[ 9 ] 朱强,张红扬,刘素清,等.感受变革 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5-12,17.

孙兴敏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日照,276826。

王焕景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山东日照,276826。

(收稿日期:2016-05-03 编校:方玮)

猜你喜欢

马太效应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马太效应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探析高校奖励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及策略研究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