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陈海涵的系列武器赏析

2017-07-03邹淑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武器战争

【摘 要】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着开国少将陈海涵从1928年参加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使用的系列武器,是陈海涵将军戎马一生的见证,是中国人民打击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保卫和平的战争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关键词】陈海涵 武器 战争

陈海涵,福建省上杭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一〇二团连长、师政治部宣传队中队长。长征期间先后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二团二营教导员,十团二营教导员,第十团政治处总支书、主任、团政委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特务团政治委员,第一团政治委员,第五军分区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二旅副参谋长、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六纵教导旅旅长,纵队副参谋长、参谋长,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空军参谋长,1952年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班主任、系主任,桂林步兵学校校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6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0岁。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着开国少将陈海涵在战争年代使用的系列武器,是2011年陈海涵将军次子陈小南捐赠的。

一、1928~1929年陈海涵使用的前膛枪

1928年3月,年仅14岁的陈海涵参加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赤卫队,为党的会议站岗放哨,替党和领导送信、送通知、取情报,有时,还到县城探听反动军阀和土豪劣绅的动静。7月,陈海涵参加上杭县旧县乡农民暴动。同年8月1日,陈海涵所在的旧县赤卫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上杭县独立团,他任通讯员,平生第一次拥有了这把前膛枪。陈海涵如获珍宝,格外珍惜,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擦拭它,白天与它形影不离,晚上睡觉前需反复把玩后才依依不舍地放在床头。1930年6月,陈海涵奉命到长汀县进行整编。出发前,考虑到局势动荡,为了家人的安全,将这把前膛枪交给三哥陈乐洋,并反复叮嘱:“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它!”几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得知陈海涵到了延安,并在红军中当了长官,马上把陈海涵的亲人抓去残忍杀害了。陈乐洋怕这把枪惹来麻烦,就把它藏在墙壁夹层中。直到1983年,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陈海涵回家乡探亲, 陈乐洋同志将它亲手交还陈海涵。1992年,陈海涵亲手交给次子陈小南保存。该枪口径19毫米,质量2.8千克,通长43厘米,最大射程50米,有效射程20米,是从枪口装填弹药的枪,由身管、枪机和握把(或枪托)组成(见图1)。使用前,首先要保证弹膛清洁、干燥,不能有油或润滑脂;其次要保证底火窝和火门处的清洁。枪弹是分装的,弹头和火药分别从枪口用通条或其他工具捅入枪膛内。枪尾端是封闭的,枪管内膛没有刻制膛线。由于枪弹要从枪口装入,装填路线长,速度慢,装填时,枪管需在地上竖起来,人体动作幅度大,所以容易暴露目标。

二、土地革命时期陈海涵使用的马牌手枪

1930年6月,汀州整编后,陈海涵在红一军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一团特务连任排长时缴获这把“马牌撸子”手枪。“马牌撸子”是因为这支手枪的握把上有一只口衔短矛、前蹄腾空的小马形象而得名,是美国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勃郎宁的作品。空枪重747克,全长15厘米;枪管长12.7厘米,口径9毫米,弹药为9×20毫米;初速为318米/秒;供弹方式7发(见图2)。这把“马牌撸子”手枪可以完全徒手分解,无需任何工具。这把手枪一大特色是安全性,这支枪具有三重保险——手动保险、弹匣不到位保险和握把保险。手动保险关闭时,套筒被限制,不能前后动作,自然就“保险”了;而握把保险则是握把后方的钢片,由弹簧支撑向后凸出,射击时只需紧握,用虎口将保险片挤入握把内,就可实现打开保险,通过这一设计可以实现在战斗时灵活掌握保险开关的目的。这把“马牌撸子”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击锤内置的手枪,这个设计使整枪的外形光洁,避免了钩挂,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这种枪威力相对小,高级军官拿来防身是可以的,但如果去冲锋陷阵就不行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中高级指挥员,也都将缴获的“马牌撸子”作为佩枪。

三、汉阳造八八式步枪

这支汉阳造步枪跟随陈海涵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反“蚕食”斗争和历次反“扫荡”及“百团大战”中上战场指挥作战,英勇杀敌,立下了不朽功勋。枪身全长111厘米,重为4.7千克,枪管长为740厘米,口径8厘米,弹头重14.71克,弹头初速为600米/秒, 射程为2000米,由5发固定弹仓供弹膛线右旋4条膛线,缠度240厘米,瞄准基线长为655厘米(见图3)。该枪配有刺刀, 刺刀式样为单刃偏锋, 刺刀全长为53.5厘米,刀面长为37.5厘米, 刺刀全重为0.7千克。1911年10月10日晚上,程定国用汉阳造步枪所开的第一枪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该枪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为中国战争史创造了一个传奇。

四、抗日战争时期德国造毛瑟枪

战争年代中国的每一个战将,都有喜欢的三大件:左轮、驳壳、卡宾枪。毛瑟枪即驳壳枪。除了这两个称呼以外,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该枪从清末进入中国,从民初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毛瑟枪几乎无役不与。特别是在重武器与自动火器严重不足和重视轻装机动的游击队中,毛瑟手枪便成了游击队员得心应手的最好伙伴。它和中国现代史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整整辉煌了半个世纪。1940年8月,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陈海涵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政委,参加百团大战时缴获这把毛瑟枪。此枪共72个零部件,不能拆(见图4)。枪长29.5厘米,口径7.63毫米,重1.3千克,20发弹匣供弹,枪管远远长于其他手枪,使得其有效射程较其他手枪大,达到70米(当时名声大起的MP18冲锋枪有效射程不过50米)。它的子弹的初速很高,如果将木制枪盒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达150米(和二战时期的MP40差不多)。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毛瑟手枪枪管长,瞄准基线长,许多优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准星。

五、抗日战争时期陈海涵缴获的大佐军刀

抗日战争期间,陈海涵参加了反“蚕食”斗争和历次反“扫荡”及百团大战,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把日本大佐军刀是陈海涵参加百团大战的战利品。 军刀为庵形,即起脊的屋顶形,不透空,刀柄亦如日本刀传统装饰用珠粒细密的白色鲛鱼皮包裹,刀柄两侧卷绫下有三朵并联的金色樱花,是日本军刀的重要饰物,为将军的标志。刀柄“猿手”处有雕花的刀穗环,平时佩带用皮扣将刀穗固定在刀柄上。刀镡(护格)为“葵形”铜镀金,军刀刀鞘与刀有闭锁装置。刀鞘为金属制,棕色烤漆,鞘的下部有柏叶和铛等赤铜传统装饰(见图5)。

六、解放战争时期陈海涵使用的左轮手枪

解放战争时期,陈海涵用这把左轮手枪参加了延安保卫战以及蟠龙镇、瓦子街、扶眉和解放兰州等战斗战役,直到挺进新疆,为解放大西北建立了功勋。1949年2月1日,奉解放军总部统一整编命令,西北野战军编为第一野战军,陈海涵所属纵队改为军,旅改为师,陈海涵任第一野战军六军副参谋长。同年4月,陳海涵任六军参谋长。1949年8月12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甘肃省兰州地区同西北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即兰州战役。陈海涵所在的六军担任主攻,部队经过窦家山、古城岭、马家山、营盘岭、沈家岭、狗娃山、黄河铁桥等激战后,打死、打伤、俘虏敌军27000余人,西北军跳河自杀2000余人。陈海涵在战役中负伤,担任这次战役总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为了奖励陈海涵作出的贡献,赠送给陈海涵这支左轮手枪,陈海涵倍加珍惜,一直随身珍藏。该枪长23.5厘米,口径9毫米,重928.8克,6发弹匣供弹(见图6)。

邹淑红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猜你喜欢

武器战争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象牙战争
请放下你的武器
体内的战争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不能使用”的武器
奶奶说“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负荆请罪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