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性的影响及对策

2017-07-03欧庆丽

东方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欧庆丽

(山东大学(威海) 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依据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而人的思想活动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否接受、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其内在心理影响。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应该成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起点,把握其消极心理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消极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性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1]要想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对症下药。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个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起阻碍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握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显得尤为重要,以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作为切入点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性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把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1.迷惘心理

傳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身份是极其明确的,然而这种明确性也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普遍认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客体受制于主体,经过主体加工改造,教育者将其抽象为“知识”,把教育重点放在社会法定知识的灌输上,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教育意义。在传统教育模式惯性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从而产生迷惘和被动心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迷惘心理主要表现在:被动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不清楚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是否对自己有用。在迷惘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难以独立做出选择和判断并自主调节行为,也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急功近利心理

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改革开放带来西方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各种不良思想和观念也随之蜂拥而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2016年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33.4%的大学生赞同“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观点。”[2]在急功近利心理的影响下,他们比较注重自己专业和实用性技能的提高,目标只是为了毕业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从而忽略了品格塑造、品行修养的发展。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无法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生的重要影响。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兴趣就是课程的期末考试,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掌握也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吸收。

3.怀疑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宣扬的理论和思想没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存在着不认同和怀疑的心理,有些学生认为这是国家为了控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所实行的政治宣讲。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大学生认为一些网络上的出现的负面的新闻就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社会的现实,再加上他们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这些负面的信息一旦与思想政治教育随宣扬的信息不一致,就会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心理,从而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和思想采取不接受的态度。另外,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和民族分裂分子为了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不遗余力的夸大社会中存在的负面信息甚至捏造事实。大学生很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斗争中,阶级立场模糊,对政治是非不清。这种混乱的局面加剧了他们的怀疑心理,对于他们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沦落。在市场经济功利性的侵染下,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的原动力,不少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急于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搏击能力,把竞争能力的培养与道德修养的提高及知识的积累对立起来,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太虚,没有太大的用处,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进而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理想淡漠、急功近利、忽视道德修养、以个人为中心、以实用主义为标准衡量和评价身边的一切,使高校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高校中的“打工热”、“考证热”“经商热”正是学生心态的折射。

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一些腐朽和消极的文化、生活观念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趁虚而入,从而成为一些大学生比较、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另类样本和思想元素,使他们获得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地位边缘化,使一些大学生政治理论观念的走向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当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大学生由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及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从而导致价值取向的混乱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生了动摇和产生怀疑,影响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观念深处的确认。

3.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降低,淡化着他们的学习热情。当理论和现实一致的时候,学生就容易信服,反之就会降低理论的可信度。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矛盾日益凹凸,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出现了如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剥削允不允许存在的问题、私营企业主能否 殊、腐败现象。三农问题、国企亏损、失业等重大现实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社会的正面宣传与社会现实难以吻合。在理论创新未能及时跟上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从理论与现实的负面效应中思考问题,进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缺乏对理论的深刻把握,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释现实,照本宣科,必然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抱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性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下以接受、实践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地对其施以影响,以期其形成相应思想政治素质的对象。”[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关键,人的行为受其心理影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复杂心理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针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的复杂心理,从而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提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性的对策。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和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个人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行动的选择性、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不是消极地接受灌输和传播,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者的活动,实现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过滤选择和能动接受。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缺失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是主客体二分,而更应该让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受教育者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作出选择和判断,自主调节行为,并在实践中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4]对于教育者的施教活动而言,教育对象表现出客体身份的一面;在接受、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则以主体的身份出现,他自觉能动地以主体的视角体察教育者的实际活动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因此,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他是有生命、有意识地存在,而不仅仅是只会接收知识的容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育对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求教育对象能对教育者传授的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并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正是由于大學生平时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体验,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使他们认识问题浮浅、片面,分析问题易于绝对化,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理想化或悲观化。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对象不能仅仅看到表面,更要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才能检验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对自身产生影响,才会对宣扬理论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而不是单纯的去怀疑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要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并且能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进行自我认识,然后自我反省,从而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之间的差距,激发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并在不同程度上自觉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教育者灌输的思想、观点、理论达到统一。

3.要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知识储备,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结构、心理结构、道德价值体系等作为参照物,根据个人兴趣等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尤其对教育者传递的思想信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接受,而不是去盲目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而教育对象在接受知识之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储备,换句话说,就是教育对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先前学习的必备能力。教育家赫尔巴特将“接受可能”视为有效教育对象的基本条件,视为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他认为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学生有接受教养的可能,这种“接受可能”就是弗洛伊德所说“存在自我中的理性力量”,加涅则将这种“接受可能”概括为学生“先前学习的必备能力”。“虽然赫尔巴特所讲的并未直接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对象,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明确地接受主体意识与接受意愿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效性实现的地位予以了肯定。”[5]当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有了认同感,能适应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之后,就会心悦诚服地接纳教育者,通过对信息的同化和顺应,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意志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参考文献:

[1]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2016年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中国教育新闻网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3]张彦:《论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期,第52页-53页。

[4]许亨洪:《从心理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引载自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第2008年,第14期,第30—35页。

[5]许亨洪:《从心理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引载自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第2008年,第14期,第30—35页。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