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曙光大溪文化的聚落与社会

2017-07-03夏伙根

红岩春秋 2017年6期
关键词:祭祀坑史前墓葬

夏伙根

大溪文化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变革时期,此时聚落的数量、面积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大型中心聚落逐渐形成,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墓葬随葬品也出现多寡不一的现象,说明私有财产开始出现,并且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祭祀坑和祭坛的发现,显示“大溪”先民的原始信仰和宗教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种种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大溪文化时期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复杂化进程当中,文明的曙光或已显现。

红烧土房屋与最早的史前古城

聚落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目前考古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多达数百处,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地区和峡江地区,形成众多大小、等级、性质都有所不同的聚落。大溪文化时期的聚落跟以前相比有3个特点:一是数量显著增加;二是聚落面积普遍增大;三是聚落分野和等级分化已经非常明显,特大型中心聚落开始出现。

房屋是聚落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大溪文化的房屋建筑主要有3种形式:地面式、干栏式、半地穴式。一般选择在较高的台地上建造,形状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少量为圆形。中堡岛遗址发现的干栏式房屋与现在峡江地区的吊脚楼建筑十分相似,体现了大溪先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在关庙山、红花套等遗址中发现的红烧土房屋极具特点,是新石器时代建筑技术与制陶技术巧妙结合的产物。先民用黏土泥料筑成墙壁、居住面、屋内设施、屋面等建筑构件,经火烧烤后整体达到陶化程度,具有防潮防雨、坚固耐久的特点,在潮湿多雨地区这是最适宜人们居住的房屋。

考古工作者在城头山遗址发现了始建于约6100年前的大溪文化城址,城址平面近圆形,有高大的城墙和环绕城墙的宽阔城壕,面积达7.8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墓葬、祭坛、祭祀坑、房址、窑址、道路、水稻田等遗迹,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功能分区,如墓葬区、祭祀区、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等,构成了相当复杂的聚落系统。

城头山大溪文化古城,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史前城址。考古资料显示,城头山从大溪文化时期开始存在着多次筑城行为,其城址规模在屈家岭文化时期达到顶峰,并且一直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时期。而如果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范围,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之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史前城址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中国史前文化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般而言,城市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城头山大溪文化古城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神秘的屈肢葬与宗教信仰

墓葬是考古发掘中最重要的遗存之一,它所体现的埋葬制度和习俗,是进行风俗、信仰等古代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科学发掘的大溪文化墓葬经初步统计超过1000座,这些墓葬资料较为清楚地为我们揭示了大溪文化的埋葬制度和习俗。

关于大溪人死后的埋葬方式,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多实行土坑竖穴墓,以单人葬为主,合葬墓仅在大溪等少数遗址有发现,儿童多为瓮棺葬。葬式主要有直肢葬和屈肢葬两种。大部分墓葬均有随葬品,随葬品中以日用陶器和生产工具居多,此外还有玉、石、骨、蚌以及象牙等各种质地的装饰品。

屈肢葬是大溪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葬式,可以分为仰身屈肢、俯身屈肢以及侧身屈肢等几种形式。在大溪、大水田等遗址中尤为流行屈肢葬,且其屈肢葬下肢往往弯曲程度很大,如跪曲葬、蹲曲葬等,特点十分鲜明,在中国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极为少见。关于屈肢葬的意义,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屈肢葬均是非正常死亡者;也有学者认为,屈肢葬是为了让死者灵魂不能危害活人;还有学者认为,屈肢葬是一种仿睡眠的姿势,是为了让死者安息;更有甚者认为,屈肢葬是仿照胎儿在母腹中的姿势,以便死者投胎转世。真相究竟如何?目前仍是个谜,

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屈肢葬应与当时人们的某种信仰观念有关。

考古发现表明,大溪文化时期的先民有了一定程度的宗教信仰,在大溪、中堡岛、城头山等遗址都发现了一些可能和早期宗教活动有关的迹象。在大溪文化遗址的墓葬区普遍发现有祭祀坑,如大溪遗址就有狗坑、龟坑、牛坑、鱼骨坑等祭祀坑,数量多、种类丰富,且多位于墓葬附近,可能和祖先祭祀有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头山遗址还发现有3个大溪文化时期的祭台。其中一个祭台位于城的东部,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祭台上分布有屈肢葬和瓮棺葬墓、祭祀坑、红烧土堆积等遗迹,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祭祀天地、太阳或者祖先的场所,也就是祭坛。

祭祀坑、祭坛等祭祀遗迹的出现表明,团体的祭祀行为、固定的场所以及专职的宗教人员在大溪文化时期可能已经出现,而大溪文化墓葬中发现的陶响球、大石斧、刻有精美纹饰的陶支座等则有可能是当时专门的宗教神职人员(巫师)使用的法器。

社会发展状况与现代人的关系

考古资料显示,大溪文化时期社会组织形式早期为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为父系氏族社会。

当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复杂化进程中,主要体现在平等关系被打破(随葬品出现多寡现象)、劳动力组织系统的形成(大规模筑城)、亲族制度变化(墓葬分区发生变化)、手工业专门化趋势(制陶作坊区的出现)、宗教程式的单一化(祭坛的出现)等几个方面,其中尤以平等关系被打破最为典型。大溪文化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分布在早晚不同时期差别明显,早期墓葬的随葬品在数量上并无明显区别,而晚期则出现了多寡不一的现象,绝大多数墓葬的随葬品很少或没有,少量墓葬的随葬品又极为丰富,反映出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等级和分层。

在城头山遗址墓葬中就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分化,如祭坛东侧坡地上的一组墓以M678为中心,墓主人是成年男性,随葬有玉璜等27件物品,周围有几座无随葬品的屈肢葬墓。显而易见,M678在这一组墓中等级最高,身份尊贵。大溪文化早晚不同时期墓葬随葬品的这种变化表明了其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已被打破,私有财产开始出现并且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关于大溪文化的族属,多数学者认为与我国先秦典籍中频繁提到的活跃于南方的史前民族“三苗”有关,而三苗与现今的苗瑶群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合作,在大溪遗址的墓葬中采集人骨样本进行古DNA研究,得到13个大溪文化个体的Y染色体SNP分型结果,参照群体遗传学已经建立的中国人群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这些大溪文化个体在遗传结构上非常接近现代苗瑶群体,这一结果对研究大溪文化族属与三苗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苗瑶群体的溯源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而更为有趣的是,群体遗传学通过对现代苗瑶群体血样的Y-SNP分型研究,也推测出这一群体起源于江汉地区。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编辑/刘自良 韩西芹

猜你喜欢

祭祀坑史前墓葬
我在三星堆发掘现场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穿越三星堆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史前悲剧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
史前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