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清代郑成功造像看闽台神像造型的美学意涵

2017-07-03陈晓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郑成功神像闽台

郑成功图像(肖像画及雕像)一向都是郑成功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涉及众多郑成功图像、郑成功学术研究以及郑成功圖像艺术创作等问题。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15年赴台参访考察时征集了一尊清代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体量最大的清代郑成功神像。本文将围绕这尊神像,并结合馆藏另一尊二级文物清木雕漆金线彩绘郑成功坐像,从造型图像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探寻闽台神像造型的艺术规律及美学意涵。

一、郑成功信仰在台湾的兴起与发展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先世由河南固始入闽。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父亲为明末海盗巨商郑芝龙,母亲为日本田川氏(翁氏),七岁回福建从师学习。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人称“国姓爷”。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永历帝封其为延平王。1646年清军入闽,郑成功与其父郑芝龙分道扬镳,走上反清复明的道路。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结束荷兰人在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同年五月初八,郑成功病逝,终年39岁。郑成功是两岸一脉相传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实践者。因这些特殊的历史贡献,在他逝世后,台湾民众开始作为先贤或祖先进行崇拜,使郑成功从“人格”提升到“神格”,并奉以“开台圣王”“延平郡王”“延平王”“国姓爷”“国姓公”等尊称表达人们对郑成功的敬意。

台湾最早的“郑氏家庙”应为南明永历十七年(1663年)郑经建于承天府宁南坊,用于奉祀郑成功及郑氏祖先。入清后改称“郑氏大宗祠”,后定名为“昭格堂”。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赐“忠臣”牌匾①,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式褒扬郑氏为明室忠臣。牡丹社事件后,为了避免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台湾,沈葆桢以“郑氏明之孤臣,非国朝之乱贼”,请求清政府在台为郑成功建祠。光绪元年(1875年)官方设庙奉祀,建立郑氏祠堂。“郑成功信仰”开始受官方认同,并从台湾民众的“淫祀”转化为“正祀”,在台湾生根、茁壮发展。自清代至今,“郑成功信仰”依然持续受到尊重礼遇,官方接二连三为其建祠修庙,已然成为台湾地区一项本土的信仰文化,发展出相关祭祀圈和信仰圈,逐步拓展成为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文化现象与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

二、郑成功神像的图像特征

郑成功一生功业卓著,生平多富传奇色彩。他本人的长相外貌从他同时代或稍晚的史料、画像、雕像中均可窥视。这些郑成功的图像信息一般出自画家、民间画工、民间工匠之手,他们出于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崇敬,绘制或制作了各种画像、雕像。笔者以馆藏两尊郑成功神像为例,尝试探究其内在蕴含的图像特征。

(一)清代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形态描述及图像特征

这尊从台湾地区征集的清代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见图1),通高88厘米,神像高76厘米,宽43厘米,厚43厘米,泥塑造像。神像头戴金漆冠冕,双眼作俯视状,卧蚕眉,悬胆鼻,有胡须,嘴唇丰厚,嘴角微向上翘,两腮饱满丰腴,耳垂肥厚,神态安详。所着衣饰甚是独特,交领,肩饰披巾,左肩披长红巾,并绕至右后方腰带处。左右身衣饰相异,左侧身披长袍,袍长至脚踝,左足踏翘尖薄底靴;右侧身披铠甲,右膝穿虎头锁子甲②,右足著虎头战靴。胸部饰锁子甲,胸部与腹部之间配腰箍。腹部隆起,腹部处沥粉贴金盘龙纹,束腰带。右手握腰箍于胸前,左手置于左膝上。背后有封印洞,封印已缺。纵观整尊郑成功神像,神态安详、体态雍容,正襟危坐于台上,冠冕、铠甲及身上纹饰等均髹金漆,彩绘大部分脱落。

泥塑造像最早起源于东晋,是用泥土塑造的一种造像形式。其技法历代相承,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包括立骨、贴肉、穿衣、装銮等四道工序,称“泥塑装銮”。先用捏、塑、贴、压、削、刻等来塑造形象,再用点、染、刷、涂、描等绘画技法赋彩,润饰肌肤,描出细部,体现质感,即“塑容绘质”。从造型特征分析,泥塑郑成功神像,沿袭了中国古代泥塑造像的精湛工艺,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具体来讲,该神像体量高大,塑造上强调体积和动势,两膝稍稍外斜,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形成了多条动态弧状线,动感十足。脸部刻画细腻圆润,容貌如生,神态庄重,这与郑氏传记中所记载的相貌“仪容伟俊,骨相非凡”描写相近。郑氏素有“白面书生”之称,但该神像塑造时却有胡须,应是被“神化”的造型。整尊神像极富精神和性格特征,达到瞻之弥高、仰之益恭的艺术效果。笔者推断该尊神像为清初期台湾地区技艺超群匠师们的杰作。

从服饰特征分析,泥塑郑成功神像所着衣饰甚是独特,左侧身披长袍,右侧身着虎头锁子甲,衣褶纹饰简洁质朴,线条流畅奔放,细节刻画精美、凹凸有致,立体感强。民间信仰所祭祀的神明,大多是历史上忠义之士,且为百姓做过好事的。郑成功不仅是明朝的忠臣,还是驱除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在台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兵,推广文教,将大陆的文化传统、道德理念通过兴办教育在台湾生根发芽,奠定了台湾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台湾人眼中,郑成功既能文又能武,这也正是匠师们塑造其形象的依据。

从装饰技法分析,泥塑郑成功像采用沥粉贴金的技法装饰冠冕及服饰,金碧辉煌。沥粉贴金是我国传统壁画、彩塑及建筑装饰中常用的一种工艺技法。这种古老的汉族民间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出现,元、明以后应用十分广泛,是“沥粉”和“贴金”技法的合称。沥粉贴金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上面贴金和银箔、上色等。泥塑郑成功神像所运用的沥粉贴金技法,装饰线条凸起、均匀细腻,立体感很强,色彩绚丽,更显所塑神像的华丽与富贵。

(二)清木雕漆金线彩绘郑成功坐像形态描述及图像特征

我馆馆藏二级文物清木雕漆金线彩绘郑成功坐像(见图2),通高33厘米,人物宽20厘米,厚12.5厘米,木质。神像为文官形象,正襟危坐,头戴明式官帽,双眼微闭,如沉思状,耳垂肥厚,嘴角微上翘,胡须缺,面容饱满,脸部贴金。身披蓝底蟒袍,胸部饰腰箍,腰部系腰带。右手置于右膝上,手指弯曲搭住袖口,左手置于左膝内侧,自然下垂,不露左手。胸前、两袖及帽沿均漆金线云水、蟒纹,衣褶线条婉转流畅,漆金彩绘局部脱落。

木雕郑成功神像体量虽小,但造型精准、技艺娴熟。神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衣褶线条流畅,漆线雕云水、蟒纹饰满全身,粗、细线条灵活运用,随着形体变化,蜿蜒盘绕。为了达到浅浮雕的效果,还采用堆漆和漆线并用的手法,立体感极强。此外,髹金与配彩的搭配使用让作品错彩镂金,美轮美奂。整尊造型典雅、圆润,神情悠然、自得,透着一股威严、庄宁、仁慈的性格特征。清中期郑成功被清政府封赏后,蟒袍成为其身份的象征。这一时期也是漆线雕技艺发展成熟鼎盛时期,因此,可以初步推断该木雕郑成功像制作年代应为清中期以后。

(三)共性与个性

对比馆藏两尊不同时期塑造的清代郑成功神像,从制作工艺分析,他们共同特征是“圆”,即采用圆雕的手法制作神像。从材质、造型特征、服饰、纹样、制作工艺及年代等方面分析,均有诸多不同。泥塑郑成功神像继承明代塑像遗风,简约大方;木雕郑成功神像则是清代塑像的典型,装饰繁琐,整体外观华丽、富贵。虽造型风格各异,但都受到宗教尤其是佛教造像的影响,并从中寻找借鉴、创作的源泉,传达含蓄、内省的宗教精神,呈现出闽台造像独特的地域风格。

三、郑成功神像体现闽台神像造型的美学意涵

宗教文化是人类工艺美术成就的总体表现结晶或集大成者。众所周知,中国神像造型美学受到社会发展史和社会思想史两方面的影响。夏商时期,凡大小事均向神鬼问卜,所以神像造型多为鬼状;周朝之后,中国进入王权(皇权)社会,神像造型倾向于帝王将相的形象。越到封建末期,神的规格形象越加模糊化。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产生及发展,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与福建地区的历史传统、自然条件、社会矛盾、移民以及宗教观等密切相关。闽越族“好巫尚鬼”的传统,与陆续从中原传来的汉族巫术相结合,相沿成习,为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实用功利性的宗教观导致闽南人民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神灵,使得闽南拥有的神灵不断增多,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闽南民间信仰。台湾民间信仰根植于中国大陆,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地方信仰,自然造像技艺也是一脉相承。

(一)闽台神像的人格化、神圣化

神像的形象体现民间供奉的心理观念、信仰观念以及民众审美观念。在匠师们眼中,郑成功神像就是真人与各种神迹的综合体。例如,本文阐述的清代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脱胎于真实人物,脸部刻画较为写真,脸庞俊秀、五官精美细腻,特别注重眼神的刻画。半文半武的冠服样式更能突显郑成功生前独特的人格魅力及社会影响力,让众人觉得既亲切又敬爱,是可以信任与依靠的,体现台湾民众质朴的审美心理以及对郑氏的一种人间温情。可以说,该神像是郑成功原型的再创作。清中期以后,随着朝廷对郑成功的重新界定,并为其修建宗祠,“郑成功信仰”在台由原来的“淫祭”转变为“官祭”,其形象也因受封而发生改变。如清木雕漆金线彩绘郑成功坐像的塑造趋向模糊化、程式化、神圣化,该神像更多是匠师们发挥想象创作出来的,接近儒家君王的形象,身穿蟒袍,通体髹金漆线,富丽堂皇,无不体现尊贵的身份和地位。双目眼帘下垂半睁半闭的慈悲像,基本上就是菩萨罗汉的翻版。此外,闽台神像造型也有一定的程式,大多采用左右对称的坐姿,四平八稳,以显示人们对郑成功的虔诚敬畏之心。为了使郑成功神像达到“可敬”受尊崇膜拜的效果,在神像塑造上加入庄严、中性的因素,整体造型趋向程式化、神圣化,这也是造像功能的变化引起形式的变化。

(二)闽台神像装饰的世俗化、装饰化

民间信众以人的心态去揣摩神的喜好,以祭拜供奉财物和娱乐排场的方式来与神相沟通。人们坚信,神虽为神,神也应该享受人的生活,所以为了表示对神的敬意,在神前奉上人间最喜爱的金银首饰等财物,并把神像本体装饰得奢华富丽。因此到了清代,神像装饰趋向世俗化、装饰化。如木雕郑成功神像大面积采用漆线雕工艺装饰本体,金碧辉煌。为了达到浅浮雕效果,采用粗线条与细线条灵活并用,漆线堆叠的立体手法,加上贴金、配彩的使用,更加错彩镂金,美轮美奂。

(三)凝聚闽台宗教信仰的审美观念

郑成功信仰与台湾其他民间信仰有所不同,台湾民众崇拜的神灵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传自大陆,但郑成功信仰生长于台湾,发展于台湾,是台湾土生土长的信仰。它超越了乡土情感和地域观念,综合宗族性、地缘性、民族性等,成为全台性的共同信仰,并发展出相关的祭祀圈或信仰圈。从馆藏两尊郑成功神像的造型来看,虽一尊出自台湾,一尊出自闽南,但所采用的雕刻技艺都是一脉相承。闽台两地的匠师们借助抽象的躯体概念,把郑成功塑造成为“圣人”来宣扬伦理道德观念,使神像造型达到心与物、动与静、简与繁、平与直的完美统一。这些看似公式化、程序化的艺术手法,都是多年来社会和匠师们对神理解的共同积淀,亦是社会审美共识。

(四)体现闽台民间工艺的美学意涵

闽台民间工艺的审美品格,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逐步渗透。儒道尚美意趣的思想,渗透民间工艺的审美观念。追求神像造型的精神内涵及审美品格,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把神韵塑造放首要位置,以想象、理解的方式造型,具備天真、浪漫、乐观的精神气质,较少受到思想禁锢,体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审美品质。师古而求真,承古人之神韵,体现自然之本质,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是历代匠师们实践之总结。格心成物、气韵生动、师承古法、崇尚自然成为闽台民间工艺审美意趣最主要的品质,寓美于实用,因材而施技,构成了闽台民间工艺的美学意涵。

注释:

①现存于南安石井延平郡王祠内。

②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金属铠甲,由于其材质构造与外观的奇异,也称作链甲,有时简称为“锁甲”是一种在铁器冷兵器时代出现的铠甲。

参考文献:

[1]林衡道.台南市市区史迹调查报告书[M].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79.

陈晓岚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猜你喜欢

郑成功神像闽台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法老神像神奇自转
神像与踏脚石
驮神像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