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之间有天地

2017-07-03刘榴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瓷枕古人

刘榴

炎炎夏日,如何解暑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没有空调的年代,瓷枕是古人所钟爱的解暑神器之一。说起这瓷枕,虽然器形精致小巧,却内涵丰富,可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古语有云:“圣人寒头暖足。”瓷枕枕面施釉,清凉解暑,从中医角度来看,具有保健的作用。宋代诗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一诗中说:“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除此之外,瓷枕丰富多彩的釉色,以刻、剔、贴、塑、镶嵌、绞胎等多种多样的工艺装饰,或题写格言警句、诗词歌赋,或画上各种传说故事、吉祥图案等,使得瓷枕除了有解暑功效,更兼具了传播文化和抒发情感的双重作用。瓷枕清凉降温、名目益睛,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室贵族,都有使用瓷枕的习惯。乾隆就曾赞曰:“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瓷枕是深受人们所喜爱的。

纵观瓷枕的发展历史,始于隋,发展于唐,兴盛于宋、金,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研究瓷枕,从瓷枕的烧制年代来看,即纵向的时间线考虑,唐代是瓷枕发展时期,宋代是瓷枕兴盛时期,选择唐宋时期较有代表性,而且出土中有纪年的瓷枕较多。从瓷枕烧制的窑口,即横向考虑来分析其特征,文中则选择了寿州窑和吉州窑两大窑口出土的代表性瓷枕。作为唐代七大瓷窑之一的寿州窑,瓷枕是其主要产品之一。其瓷器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而位于江西吉安市永和镇境内的吉州窑亦是唐宋时期著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其以淳厚质朴、优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瓷枕赏析

文中选择的安徽博物院馆藏的几款瓷枕,造型优美,既不失大气,又注重细节的处理,都属于瓷枕中的精品,为唐代寿州窑和宋、元吉州窑的代表作品。形状、装饰、装饰技术和造型手段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欣赏的同时也可以窥得唐宋时期瓷枕文化变化发展的一角。

(一)寿州窑黄釉印花瓷枕

唐代,高8.5厘米,长15厘米,宽11.3厘米。此枕为箱形,上大下小,枕面中部微凹,枕面交接处有脱釉现象。底部有一圆形气孔以防止烧制时炸裂,黄白色胎土上涂有一层化妆土,体表施晶莹透亮的黄釉,底未施釉。枕面中央印有菊花纹,造型典雅(见图1~图3)。《茶经》中有云:“寿州瓷黄,茶色紫。”从形制、釉色和纹饰等方面,该枕都符合唐代寿州窑瓷枕的典型特征。唐代寿州窑多为素面,印有花纹的寿州窑瓷器极为珍贵。

(二)寿州窑黑釉木叶纹枕

唐代,高9厘米,长16厘米,宽11厘米。枕面两端微翘,中间微凹,似马鞍状,枕体中空,胎质坚致。满施黑釉,底部刮釉露胎。瓷枕两端贴饰树叶,焙烧后,露胎处即显示树叶纹,别具特色(见图4)。这种烧制手法在唐代各窑场都是比较少见的。该枕亦是寿州窑黑釉瓷枕的代表性器物。寿州窑早期多以烧制黄釉瓷枕为主,中后期则黑釉瓷枕较为多见。一般认为,木叶纹是吉州窑创造的瓷器纹饰。而对寿州窑装饰技法的认识,一般局限在印花、划花、贴花等常见手法上,木叶纹枕的发现以及在寿州窑、长沙窑等窑口发现类似器物,说明唐代寿州窑的贴木叶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并开始广泛使用。

(三)巩县窑绞胎枕

唐代,高7.1厘米,长15.2厘米,宽10.5厘米。瓷枕呈长方体,四角及边棱修圆,其中一面挖有一个小圆孔。枕面以黄、褐两色绞胎泥制成菱形图案,菱形周边及其他四个面均有纷繁变化的黄、褐绞胎纹理(见图5~图7)。绞胎枕是始于唐代的一种新颖别致的绞胎瓷器,用两种不同的泥料做坯,其中一色深一色浅,两者交叠拧绞再施釉烧成。此枕纹理古朴雅致,自然天成,实属少见。

(四)吉州窑褐彩水浪纹枕

南宋,高9.7厘米,长28.2厘米,宽15.1厘米。长方形,束腰,内空。胎米黄色,较致密。薄施白釉,釉色晶莹。一端有一直径为1.5厘米的排气孔,孔位于花蕊处,另一端的四角有支烧痕。枕腰四面呈弧形内凹,六个面相交处均绘褐彩宽边,形成六个开光。枕面、枕侧分别绘白地褐彩水浪纹、卷草纹、折枝兰花,六面三景,各具魅力(见图8~图11)。该瓷枕整体绘画纤细秀丽,布局繁密,造型优美,色彩柔和自然,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为研究南宋吉州窑瓷器的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方瓷枕在形體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窑场的烧制风格,也概括了瓷枕的形制发展特征。在大小上,从唐朝到宋朝,瓷枕越来越大,“唐枕以娇小著称,一般在15厘米左右……宋金时期枕的长度在30厘米左右”。因唐代瓷枕较小,造型上多箱形。箱形枕亦是瓷枕最常见的形式,贯穿于瓷枕生产的各个朝代,南北方均有生产。箱形枕枕体中空,枕底无釉,一般都有排气孔,以防止烧制时炸裂。唐代早期瓷枕造型较为中规中矩,方正平坦,明显区别于后期的斜度分明的枕面形体,如图1中的黄釉印花瓷枕。宋代以后,人们出于对瓷枕实用性的追求,瓷枕形体上长度增长,高度增加,枕面由平坦逐渐发展成为凹曲,前壁高于后壁,坡度倾斜以更适宜睡眠。宋代的瓷枕一般将枕面和枕底的棱角都做了处理,使之更为圆滑舒适,与人的颈部更为贴近。束腰形瓷枕最早始于隋唐,受宋人审美观的影响,腰逐渐变细,至金元时期仍比较常见。这种枕造型合理,使用时四面翻转。王安石极为喜爱此式枕:“夏日昼睡,方枕为佳,文气何理?曰睡久起蒸热,则转一方冷处。是则真知睡者也。”

从装饰手法上来看,唐代早期瓷枕以釉色作为主要装饰,简单质朴。晚唐时期出现的绞胎枕,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以胎土绞制及切削手法不同,形成一种变化万千、浑然天成的美感,风格有别于唐代朴素的单釉色瓷枕,被誉为“花枕”。这反映了晚唐时期人们对瓷枕的关注和不同时期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但这些装饰手法主要是依赖于瓷枕本身。到了宋代,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瓷枕已将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等装饰手法融为一体,其中彩绘的技法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山水、花鸟、人物均能入画,体现了民间艺人生机蓬勃的创造力。水浪纹枕(见图8~图11)就属于釉下褐彩的彩绘瓷枕。彩釉下彩绘瓷枕是吉州窑产品中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类,产量多,纹样丰富。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如水浪纹枕棕褐色和米黄色的瓷胎搭配协调,给人以朴实、庄重的感觉。吉州窑的这种白地酱褐彩绘工艺也影响了景德镇的青花瓷,为青花瓷的成熟和发展开创了道路。

二、瓷枕文化

枕頭是人们连接现实与梦境的桥梁,瓷枕在某些意义上也表达出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寄托。从材质上说,古人选择陶瓷制枕,本身就已经带有了浓重的“以瓷比德”的情感寄托。瓷器一旦烧成不易变化,暗含有坚贞高洁之意。唐代诗人唐皎然有诗云:“主人所重重枕德,文章外饰徒相惑。更有坚贞不易心,与君天下为士则。”此外,古人对瓷枕的喜爱,不仅在于材质本身,更在于瓷器上可以承载各种纹饰、诗词等各种民间文化,在审美的同时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

瓷枕属于艺术品,更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寝具,使用者主要是平民百姓,带有浓浓的市井之气,是古人日常生活及风土人情的最好展示品。唐宋两朝在我国历史上都属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安康的繁荣时期,手工业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发展。瓷枕的发展受到时代的限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反映古人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及世态人情等多方面。黄釉印花瓷枕和木叶纹枕,都属于植物类纹饰。植物类纹饰的瓷枕虽然花纹简单,但是含义丰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例如,菊花纹饰取菊花凌寒傲霜的特征和意义,牡丹纹含有富贵之义,石榴花代表多子多福,宝相花和莲花象征佛教境地的圣洁和对吉祥的追求等。水浪纹枕枕面和枕侧分别绘有水浪纹、卷草纹与折枝兰花。其中水浪纹和卷草纹都属于中国传统图案,水浪纹寓意江山稳固,而卷草纹则多含有生机勃勃,祥云之气的意义。侧面的折枝兰花纹属于汉族传统寓意纹样,古人将兰花喻为花中君子,兰花纹因此是淡泊高雅的象征。从整体造型来看,水浪纹和卷草纹都具有连绵不断的特点,花纹整体繁复细密,华丽精致,占据面积广,反应了人们生活中对多子多福、福寿连绵的精神追求,也表现出宋代独特的装饰工艺与技法。

瓷枕虽小,却如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生活状态。不仅是一件常用的生活器具,更饱含了艺术美感和人生志趣,展现出古人志向高洁、不尚浮华、知足常乐的人生观。方寸之间,包含了一份雅趣,一份智慧,天地之中,也留下了一份清凉,一份高洁。

参考文献:

[1]沈汗青.寿州窑瓷枕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12).

[2]陈燮君.话说古代瓷枕[J].检察风云,2014(9).

[3]赵晓芳.中国古代瓷枕初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4]朱匡杰.梦落玉枕 烟霞流芳——中国古代瓷枕概述[J].东方收藏,2013(6).

[5]刘洁.瓷枕的文化[J].浙江工艺美术,2009(3).

刘 榴 安徽博物院

猜你喜欢

瓷枕古人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古人的瓷枕为何又高又硬
瓷枕上的历史印记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