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褪色的文化名片:永远的侍郎坟

2017-07-01韩爱理

生活文摘 2017年2期

韩爱理

摘要:本文分为两大部分,介绍和论述了侍郎坟地名的来历和明代刑部侍郎张抚的生平事迹。张抚一生耿直豪气,居官30余载,吏治严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慎始慎终,勤俭节约,惩恶扬善,两袖清风,被朝野誉称为“张青菜”,其品格和事迹就像一座丰碑一样,矗立在宝鸡人的心中,成为宝鸡一个不会退色的文化名片——永远的侍郎坟。

关键词:张抚;侍郎坟;李家崖;刚正不阿

看到宝鸡市社科联《关于宝鸡地名文化研讨会征文的通知》后,脑海中立即闪现出一个渐行渐远但却记忆犹新的地名——侍郎坟。

一、侍郎坟:埋着明代侍郎的地方

在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李家崖村子附近,有一个叫“侍郎坟”地方,埋着明代一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刑部侍郎——张抚。

那么,侍郎是个什么官呢?侍郎,初为汉代郎官的一种,本是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明代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侍郎为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其中,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据民国《宝鸡县志》记载:“张抚,字世安,成化乙丑 (1469年 )进士,授刑部主事,性刚,决不畏强御。”张抚在从政30余年后告老还乡,当时弘治皇帝念他辅政有功、清正廉洁,特地诏令驿站派出车马专程命送他回归宝鸡县(今陈仓区)。后病逝于家乡,明正德皇帝专门下旨对其按照规制妥善安葬,并委托陕西布政司官员代表自己专门前往张抚灵前祭拜,这么高的礼遇实属罕见。

清代乾隆年间,曾经诏令对宝鸡县境内的李茂贞(五代时的岐王)、李思齐(元末名将)、刘俊(明代工部侍郎)、杨畏知(明末抗清名臣)、党崇雅(清代名相)和张抚等六座名人墓加以修缮,要求进行“筑墙维护”。据金台区文化馆文史研究人员、宝鸡地方历史文化专家李春林先生翻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后确知,当年由于资金短缺等缘故,只将张抚、李茂贞、杨畏知三处墓葬进行了维护修缮,得以保存至建国后。侍郎坟初被一些当地人误读为“四郎坟”,后被订正过来。

关于侍郎坟的规模,据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是个陵园,占地大约30亩左右,坟冢高约10米有余,陵园南北长200米有余,东西长100米有余,尚有一定的规模,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会有如此高规格的墓葬。李春林先生说,他在儿童时代还看到过侍郎坟陵园的牌楼、墓道、八对十六座石人石兽、大殿、华表、墓碑、墓冢以及围墙的残垣断壁。只是后来由于修筑铁路、铺设公路、城市建设以及自然的、人为的毁损等缘故,侍郎坟在地表上已经了无痕迹,只剩下了一个名称、一个文化符号。

如今,在侍郎坟旧址东侧的李家崖村,有张姓和李姓两个大姓,其中那百余户张姓人家便是张抚的后人,据说早年这里护还留存有张姓祠堂、祖案等,遗憾的是今已荡然无存。

二、张抚:侍郎坟的墓主人

据《陜西通志·巻五十七上》和民國《宝鸡县志》记载,张抚(生卒年不详),字世安,明宝鸡县(今陈仓区)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初授刑部主事职。

那么,明代刑部主事的职责是什么?所谓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法院检察院系统+公安部 ,是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朝时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明代刑部设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再往下就是刑部主事,为正六品官员。

张抚在刑部主事任上那段时间,初出茅庐不怕虎,豪情万丈,正气凛然,不畏强权,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敢于伸张正义。当时,都督王义、刘宁,广宁侯刘铨,还有山西镇守太监石岩等四人,贪污受贿,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各犯重罪,但许多官员慑于这些人的权势地位及其后台的强硬,竟然无人敢去审案判案。张抚则不信这个邪,他毅然决然地接下这些案子,调查取证,依法审案,秉公而断,很快就审讯判决了这几个案子,引起正直官员和百姓的一片赞叹声。

时任浙江按察副使的张蕙一贯刁横不讲规矩,在职位上胡作非为,结党营私,恶迹昭彰,引起公愤,关于他的告状信简直是满天飞。朝廷数度派人前去查办他,但派去惩治的官员却个个噤若寒蝉,畏于他的权势和骄横,对他不敢深究。只有张抚敢于冒这个头,紧锣密鼓地收集到张蕙的一系列罪状和证据,史书形容说:“抚劾之。”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使张蕙在罪责面前不得不低首伏法。

接着,张抚升任四川按察副使。所谓按察副使,为从四品。其职掌:一为按事分巡察兵备、学政、海防、清军、监军等;一为按地区分巡察、俭视刑名按劾等。初为临时性质,后逐渐形成分巡道,故又称道员

张抚到四川上任时,恰巧遇上灾荒之年,庄稼几乎颗粒未收,饥馑灾难蔓延,百姓出门讨饭,背井离乡,路有饿死骨。张抚倾其所有,以自己的俸银购买了大米三百斛(一斛合十斗),全部用于赈济饥民,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

于是,朝廷又升任张抚为湖广按察使。这时的湖广形势也不大稳定,由于连年天灾人祸,导致境内强盗横行、四处扰民,造成民不聊生的境况。张抚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便布告所辖境内:“获盗者予金”。有人对他的这个举措无法理解,看他如何能拿出这份赏金来,还有人妒忌他连年升迁,等着看他出洋相。张抚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有人抓了盗贼前来领赏,张抚马上按照布告规定的数目,从自己的俸银内支付,没有花公家的一分钱。张抚的正义之气、高风亮节带动了周围一大片,影响了湖广官员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于是,经过这番治理,湖广政纪肃然、政绩卓著,境内的盗贼很快就绝迹了。

此后,张抚历任云南布政使、南京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做到了正三品的职数上。后因年老体病,措辞上奏乞致仕,不允。在做刑部侍郎的第二年,他又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弘治皇帝见他言辞恳切,退心已定,就不再勉强留他在朝,允准其回乡养老,并命驿站车马专程护送他回归家乡。

张抚一生耿直豪气,吏治严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居官30余载,慎始慎终,勤俭节约,慈善爱民,惩恶扬善,两袖清风,被朝野誉称为“张青菜”。张青菜,这个称呼形象地说了他一清二白、清正廉明、质朴无华的高贵品格。

在张抚的家乡李家崖及其方圆数十里,当年流传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有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夜晚会围着侍郎坟冢不停地来回地飞,并且发出明亮的光芒。随着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侍郎坟已不复存在,但张抚那刚直不阿、大义凛然、为民爱民、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言出必行的高风亮节品格,就像一座丰碑一样,矗立在宝鸡人的心中,成为宝鸡一个不会退色的文化名片——永远的侍郎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