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白山:道教第十一小洞天

2017-07-01徐驰文

生活文摘 2017年2期

徐驰文

摘要:太白山,排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一位,古代也被列为地方官府的祭祀之中。由于山形陡峭高峻,气候寒冷且温差很大,所以在历史上有不少高隐之士来此修行。从元代起,在太白山上出现了一些小型宫观,分布于道路两旁,历史上共计有108处。

关键词:太白山;洞天;福地官祭

太白山,秦岭山脉主峰、最高峰,海拔3767米,方圆数百里,兼有峻险、雄伟、秀丽、清幽等特点。“太白云海”乃西秦奇观,“太白积雪六月天”则为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太白山历史文化悠久,是一座宗教名山,据 《云笈七签》 卷二十七记载,属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一洞天,即德元洞天。

洞天,就是古人所说的神仙所居的洞府,意即洞中别有天地。洞天福地,以洞天指山洞;“福地”即指得福之地,道书所列福地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而成,它们互相感通而构成了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只是因气质清浊有异而上下有别。天上有仙山,地上也有仙山。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太白山,排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一位,古代也被列为地方官府的祭祀之中。由于山形陡峭高峻,气候寒冷且温差很大,所以在历史上有不少高隐之士来此修行。太白山有马蹄窝和点兵场两处地名,传说汉代名将韩信在此练兵驯马,东汉光武帝刘秀骑着飞马一口气跑上了太白山顶,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蹄窝”,人称“跑马梁”。汉成帝在位期间,令人修神祠于太白山。唐天宝年间,将太白山封为神应公。唐代至宋代,太白山隐居众多道人修炼,药王孙思邈先生就经常到太白山为百姓治病和采药行医。在《全唐诗》中,有些诗作就反映出炼丹道士曾把此山当作修炼场所。宋朝初年,朝廷封太白山为济民侯、明应公。清朝乾隆年间,封太白山为灵普润福应王。

从元代起,由于全真道的产生及兴盛,在陕西出现了许多道教宫观,尤其是受到龙门派的影响,在太白山上出现了一些小型宫观,主要是八仙庵(位于山顶拔仙台)以及位于山间的王母宫、三清殿、玉皇庙、下白云、上白云、南天门、药王殿、将军祠、雷公庙等,建筑年代均不详。从现存金石来看,大多是清代所建。还有一些太白庙,分布于山上山下,修建于明代之前。据清乾隆年《眉县志》载,在太白山东北麓谷口的远门,当时还有三清、紫阳、清阳、通天、秦晋、福立、新盛、北圣、万寿等九宫。

据乾隆年间《眉县志》载,在太白山隐修的道士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孙一元。孙一元,字太初,生卒年月不详,明初隐居在太白山,自号“太白山人”。人问其故乡在何处,只有“秦人”二字作答。他擅吹铁笛,行云野鹤般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东逾齐鲁,南涉江淮,历荆,抵吴越。”每至一处,他讲神仙、论时事,谈笑风生,温文尔雅,道风仙骨,“往往倾其座人”。只可惜天妒英才,孙一元英年早逝,卒于杭州南屏山,生年仅37岁。

据《王母宫一清张真人道行叙碑》载,太白山道教在清朝属于龙门派,于同治、光绪年间出了两位道德高尚的道士。先是赵道士修真于太白山大爷海庙中,有弟子数十名。后张圆泰(号一清子)于20岁时入山,投于赵道士门下。赵道士羽化后,张圆泰继任住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关中大旱,张圆泰把大爷海和王母宫中的余粮拿出来赈灾救人。宣统年间(1909—1911年),又以慈善之心拿出自己的积蓄100余两白银,制作成丸散药剂,用以劝戒鸦片。此间,适逢清廷逃难西安,拨银两修复太白山祠,张圆泰便在山下置买了一些良田,用以道观内道士种植维生,并修葺和扩建了大爷海、文公庙、土洞庵等处道院房舍100余间,传徒两代,至民国初年,太白山尚有道士20余人。

太白山道教道观庙宇据统计共有108处,大致都在道路两旁布列。所谓“十里一寺,五里一庙”,是按道教谱系建立起来的庙宇建筑群。与此同时,由于道、佛、儒三教相融相通,山上还有平安寺、仙游寺等佛教寺庙,所以太白山也是一座佛教禅林,这在全国其他宗教名山是极为少见的。

据统计,太白山现存道教铁、铜铸像和石、木、泥塑像320余尊,从而体现出道教在太白山宗教中的统治地位;有佛像22尊,最高者1.2米,低者10余厘米;存碑30余通,其中在海拔2800米以上分布有鐵碑14通。铁碑大多中空,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的洗礼,毅依然黑红油光,锈迹甚少,扣之则锵然响亮。其中有通较为奇特的铁碑,碑额额书“皇明”二字,落款书“康熙”年号。还有铁钟、磬、香炉、塔、铁灯笼等文物90余件,石雕10余件,多为明清两代文物,造型精致美妙;另有牌匾、对联、石刻20余件(处),书法各具功力。石刻以厚畛子观音岩前的 “朱公碥”楷体榜书最为壮观。

青牛洞位于太白山北麓、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西侧半山。山脚下有唐太宗衣帽石、观音救劫千顶石,北面有猪嘴石、燕娃石等,是十方道众云集说经传道之圣地。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多次驾临汤裕,沐浴拜祖。近年有善众布施,道众尽心鼎力,砖砌七洞,塑神彩绘,洞内供奉着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文三司、五三司。1995年2月15日,由青牛洞主持坤道、眉县道教协会副会长孔诚忠主持,讽诵仙经,分目点睛,吉祥已显,灵光永存,绵延至今,香烟鼎盛,成为森林公园一个景点,闻名遐迩。

太白庙位于太白山北麓、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东侧,面对龙凤大山,门前山脚下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天然景观神功石,汤裕河犹如一条玉带从门前川流而过。太白庙建筑群属仿古建筑,整体布局严谨,雕梁画栋,异彩纷呈,气势雄伟,颇为壮观。进入庙门的第一座殿堂是灵官殿,内奉护法王灵官王善,号称太乙雷声应化天尊,手执金砖,横眉立目,凤嘴银牙。灵官殿的右侧为二郎庙,二郎神乃水神,相传蜀首李冰治水时,有蛟龙为患,其子二郎除蛟孽、立水功,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自二郎庙与灵官殿间的通道拾级而上,进入太白庙的第二层建筑,为三孔窑洞。中窑内坐三太白,即殷纣王时叔齐、伯夷、周赍三人;左窑内供奉三霄娘娘,即琼霄、碧霄、云霄三女神,亦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每年庙会时节,来此祈福求子、烧香还原的香客颇多;右窑为菩萨洞,内奉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以观音居中,道称其为“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君”。主楼后面是戏台,为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4.3米。

大殿位于建筑群最后端,面阔五间,通面阔18.75米。屋面为小青瓦铺就,檐口无滴水瓦,正脊较高,脊中塑有双行龙戏珠形象。观音阁为大殿西侧耳房,东面搭接于大殿西山墙,并有方木连接柱子与墙体。

每年的七月十二,是该庙的庙会日,庙会这天,远道而来的香客信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善男信女来此烧香的、还愿的、祈福的,顶礼膜拜,香烟鼎盛。

拔仙台庙宇供奉、祭祀的是太白山神,三面临空,十分险要而壮观。据记载,西汉时太白神名叫谷春,在这里建有谷春神祠。拔仙台太白庙祀奉的神像背后或底座大多铸有年月,如“明万历十三年”、“清道光”、“清光绪”字样。一般高0.8米左右,最高者1.2米,低者0.3米。坐一般宽0.5米,立像一般宽0.4米。由于太白山顶奇寒无比,历代建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在拔仙台向南五六里的扇面地形内,分布着雷神庙、大太白庙、灵官殿、二太白庙、三太白庙、玉皇池庙等25间建筑,还有佛爷池遗址、三官殿遗址等。来此祭祀拜神的,既有知府、知县,也有平民百姓,来自西安、宝鸡、汉中、大荔、洋县、临潼、武功、岐山、周至、眉县等地,可见古代人对太白神的虔心敬奉,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求愿望。

斗姆宫位于太白山北麓,海拔2880米。宫前立有一柱,高达20余米,名曰“定心峰”;宫后有一台,名曰“添福台”。古时曾建有琼宫一座,宫内有洞,相传为“先天斗姆”修道成真之所。“先天斗姆”为道教至尊上圣。因年久失修,现只存一座茅舍,供奉着天宫至圣。

太白山庙会,山区一般定为农历七月初一,山民烧香磕头,在庙前披红;周至、眉县的平原区一般在暑期最热的七月十三,届时许多人上山朝拜,在太白庙前唱大戏,敬神避暑游山。古时每逢干旱,各地乡民捻到太白山求雨。山区求雨的方式,是在村中用柳條编成九节龙,绑上龙头龙尾,9人舞动,前有旗帜仪仗,后有锣鼓奏鸣,先翻坡下岭,到各家门上舞蹈,主人家门口备有装满清水的大缸,盛情接待,最珍贵的是泼水,给仪仗、舞龙、奏乐的人泼水越多越好,此情此景与云南泼水节相比,犹过之而无不及。

参考文献:

[1]霍炎儒主编.宝鸡历史文化[M].三秦出版社,2006.8.

[2]宋婉琴.汧渭仙踪——宝鸡道教的洞天福地[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12.

[3]宋婉琴.张三丰与金台观[M].三秦出版社,2005.1.

[4]陈平,李国军,董轶普,宋婉琴,王宏波,温春林.中国传统文化新论·道教文化与宝鸡道教[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6.

[5]佳雨和风.宝鸡旅游文化大观[M].三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