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标不应该设在废黄河上

2017-07-01王福林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6期
关键词:分界线南北淮河

王福林

在淮安市淮海北路与废黄河的交叉口,公路大桥的下游建有一座“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我看到了建设在废黄河上的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理标志。正如有关媒体在2009年4月17日报道的那样:“矗立于江苏淮安市区古淮河上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的真容已全面显现。标志物为一个微缩地球,位于红桥中间位置,也是河道中心线位置。球体分为南北两半球,北侧为渐变冷色调,南侧为渐变暖色调,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

废黄河不是古淮河

1.古淮河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北麓,自西向东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历史上的淮河,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古淮河水系,是由独流入海的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组成。古淮河干流河槽宽深,出路畅通,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县。古淮河水系支流众多,而古泗河是古淮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

历史上的淮河,河水较清,含沙量少,河道淤积不甚严重,所以河道没有较大的迁徙和改道,有它比较稳定的河槽。在河南和安徽境内的现淮河干流,基本上是沿着古淮河干流自西向东流的。在江苏境内,古淮河自古泗州城北由安徽进入江苏,先向东北流,行经古淮阴北再向东,自草湾急转向南,经钵池山东侧南下,直抵山阳县城北河下镇,绕城东行,再北折,经山阳湾后进入安东县(今涟水县)境,最后,古淮河在安东县云梯关(现属响水县)入海。这就是古淮河在江苏省的基本流路。古淮阴就是因为城池位于淮水之南而得名。

2.黄河侵泗夺淮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赵构政权为了阻止金兵南进,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杜充决黄河南流,侵汴河夺泗水入淮河。这是黄河历史上长期入淮的开始,也是黄河历史上第一次人为决河。这次决河没有能阻止金兵南下,却给淮河下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于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境),主流循道南下,由封丘至徐州入泗水,自淮阴以下全面侵占淮河入海故道,黄河主流夺淮,这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

泗河,又名泗水,是山东省中部一条较大的河流。古泗河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流经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市、济宁市,在汇集了鲁西南泗河两侧各支流的来水后,循今山东省南四湖流路,进入江苏省境内。在江苏省境内泗河流向大致由西北向东南,经沛县、铜山县、徐州市、睢宁县、宿迁市、泗阳县至今淮阴县码头镇(即古淮阴县)北汇入淮河。徐州以下又有汴河、沂河、沭河和濉河汇入。

黄河自汴河侵夺泗河初期,泗河、沂河、沭河、濉河的来水尚能合流入淮,随着黄河长期侵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泗河、沂河、沭河、濉河的来水已无法进入,徐州以下的泗河完全变成了黄河。

黄河在古淮阴县北夺占淮河,自此以后,自清口至云梯关的古淮河入海水道,不仅要承担自西而来的淮河水东流,而且要承担自北而来的黄河水下泄。黄淮合流,水量增大,一河承担两河之水,经常泛滥成灾。山阳湾水流湍急,风涛尤甚,不宜漕舟行驶,溯流而上,漕船损失较大,并严重威胁着淮安三城的安全。

3.草湾改道

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起,黄河就連续在清江浦以东的草湾决口,直下赤晏庙,经安东(今涟水)东出云梯关(今属响水县)入海。

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河泛滥,大水直冲淮安三城,为缓冲城北淮河相家湾(今河下古镇二帝阁北)急流,根据兵备副使舒应龙建议,由北部草湾开支流三十里,裁弯取直,复与正河相接,以杀其势。

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沉积,将古淮阴县以下的淮河故道淤垫成了地上河。淮水量小势弱,已经很难流入主河道,致使淮河上游来水,大量在洪泽湖滞蓄。

明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总理河道事务,提出“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理方略,大筑洪泽湖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淮水以敌黄水,用以冲刷黄河泥沙,以期“全河毕趋清口,会大河入海”。然而,由于黄强淮弱,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使洪泽湖底日益淤高,两淮水患日益严重。

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漕运总督吴桂芳、兵备副使舒应龙、知府邵元哲等,又于徐杨筑坝堵塞淮河主道,使其向南主流不通,迫使黄河水由新开支流草湾河(今废黄河)流向东北,经安东(今涟水)再东行入海,使支流变成了主流。此时淮河水根本就流不进草湾新河。

黄河主流自草湾新河改道入海后,淮安城就远离黄河,淮安三城恃以无恐。此时淮阴以下的淮河入海水道已被黄河泥沙淤垫成了“地上河”,加之徐杨筑坝堵塞淮河主道,使得淮河水已经不能回归故道。失去水源,淮安城北山阳湾的淮河故道水缓沙停,渐渐淤塞。清江浦代替了过去的末口,成为淮扬运河漕船入黄的主要口岸。

此时草湾新河和安东以下的淮河故道,完全成了黄河入海通道。

4.废黄河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北徙,由大清河入渤海,结束了黄河侵泗夺淮的局面,结束了黄河夺淮长达661年的历史。

黄河北徙以后,故道称为废黄河,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古铜瓦厢),穿山东、安徽省境,于丰县二坝进入江苏省,流经徐州市区、铜山、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淮安、涟水、阜宁、滨海,至套子口入海,全长728.3公里。

黄河侵泗夺淮期间,挟带的大量泥沙沿线沉积,使河道变成了高出两岸地面4~6米的悬河,使原本单一的淮河流域,变成了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两大部分,废黄河成了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淮河也不再回归故道,淮河水主要由三河经高宝湖入长江。

由此可见:草湾以下的废黄河根本不是古淮河,现在市区内的废黄河,历史上就没有流过淮河的水。自从1855年黄河由铜瓦厢北徙后,草湾以下的黄河故道,一直被称为“废黄河”,已有160余年。现在欲将其称为“古黄河”,也十分牵强,从1576年开挖草湾支流,到1583年支流变成主流,再到1855年黄河北徙,黄河水在草湾新河总共仅流淌了279年。

南北气候分界线地理标志应该设在古淮河上

1.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

我国的地理学家普遍认为,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气候分界线,也就是南北地理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人民的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气候方面,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这条线以南属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摄氏度,且雨季较长,年降水量为750~1300毫米;以北属暖温带,四季分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日平均气温低于0摄氏度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800毫米。

在农业生产方面,它是我国旱作和水作的分界线。这条线以北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杂粮,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这条线以南农业生产以水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以及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在人民生活习俗方面,秦淮一线南北的差异也很明显。人们平常所说的“南船北马”,便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2.老淮安(淮安市淮安区)具备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明显特征

我出生在淮安区河下古镇故衣街旁,故衣街是在古淮河(后为黄淮合流)南堤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古镇最早的街道,这条街道北侧的市河就是历史上古淮河的故道。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人们就把这条市河以北的乡镇,统称为北乡,市河以南的乡镇,统称为南乡。

北乡是旱地,土壤质地为黄土,是黄河淤积泛滥形成的,种植旱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等,还有山芋(红薯)、胡萝卜,果蔬类有大白菜、大头菜、西瓜等;南乡是水田,土壤质地为海相沉积的淤泥,种植水生作物,主要是各种水稻,还盛产莲藕、茭白、菱角、慈姑、荸荠、蒲菜、芦苇等。

北乡人运输多用手推的独轮车,或黄牛拉的大车;南乡人运输多是用肩膀挑担。北乡耕地是用黄牛,南乡耕田是用水牛。

北乡人平时吃馒头、贴饼、面条、水饺、玉米粥;南乡人则吃米饭,有粳米、糯米、籼米等,还有用米粉做的米糕。逢年过节,北乡人用黏玉米面、黏高粱面、黏小米面,包甜的或咸的汤圆,南乡人则用糯米面做甜元宵。我吃过北乡亲戚送的炒面,也吃过南乡亲戚送的糯米面做的年糕和用籼米面做的米糕。

北乡人多喜欢吃猪肉、羊肉、牛肉(黄牛)、鸡肉和兔肉;南乡人则喜欢吃鱼、虾、螃蟹和甲鱼(鳖)等水生动物,也吃鹅和鸭等水乡家禽。南乡里盛产的长鱼(鳝鱼的一种)是淮扬菜系中著名的“软兜长鱼”的原料。

北乡里的姑娘非常注重脚上穿的鞋所用布料的质地和绣花的款式,因为北乡是旱地;南乡里的姑娘则重视头上的发髻配什么簪钗和戴什么样的花,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头北脚”。

老淮安(淮安市淮安区)所具备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特征,在淮河下游是非常突出的,这是在淮阴废黄河两岸找不到的,淮阴及清河等地与老淮安北乡大致相同。

因此,在老淮安,在古淮河故道上,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性建筑物是非常有意义的。

3.正确认识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内涵

有人为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标志物架设在淮安市区废黄河上进行辩解说:“关于南北分界线的问题在教科书上是有一个说法‘它是一个带状。”

是的,我国的地理学家们认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气候分界线,就是一条狭长的地带。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我国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在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称为暖温带,在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称为亚热带。这条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就穿越我国秦岭-淮河一带。每年我国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今年可能向南移动一点,明年可能向北移动一点,但总在多年平均0摄氏度等温线的左右,向北向南移动的最大值之间,就是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变化带。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受秦岭、伏牛山山地影响,这条狭长的变化带,可能窄一些,基本上是东西走向的,因地形影响有所弯曲;在东部安徽、江苏境内,是沿着淮河干流、苏北灌溉总渠的走向延伸的,因为地处平原,这条狭长的变化带可能要宽一些,顺直一些。

还有人用“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也将由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推进到黄河以北”,来为架设在淮安市区废黄河上的标志性建筑进行辩解。

影响地球各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当然,海陆因素、海拔因素、大气环流因素、洋流因素对区域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至于人类活动那就微乎其微了。

地球上的气候确实曾有过几次大的变迁: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以前;寒武纪-石炭纪大冰期,距今3亿~6亿年;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亿~3亿年;三叠纪-第三纪大冰期,距今200万年~2亿年;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

试问:全球性气候变暖,走出第四纪大冰期,使我国的气候带发生巨大的变化,南北地理分界线由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位移到黄河以北,需要多少年?

秦岭-淮河一线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其南北两侧的气候气象、人文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国的地理学家把秦岭-淮河一线,定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基于几千年的历史史实,客观的自然规律,是非常正确的。秦岭-淮河一线,是现今的南北气候分界线,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地球会变暖到什么程度,也无法预测未来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会在什么位置。我们只能用现今的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标准,来评价架设在废黄河上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否合理、是否合适。

4.建議

我非常赞成在秦岭-淮河一线的不同地段分别设立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即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标志性建筑,这对地理学的发展,普及地理知识,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等都很有意义,当然也能提高标志性建筑物所在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尊重自然规律,建筑物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现在将这一标志性建筑物架设在废黄河上,我认为选址是不当的。

鉴于国家测绘局已经同意在淮安市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标志性建筑,我建议把架设在废黄河上的标志性建筑物,重新设计修改后搬迁到淮安区(老淮安)的苏北灌溉总渠上,这样就名正言顺了,为世人所认可,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猜你喜欢

分界线南北淮河
淮河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神回复
余有画说
登秦岭太白山 观南北分界线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南北冰雪写意
我生命中的淮河——为纪念治淮6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