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2017-07-01王玉庭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支架

王玉庭

(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 河南 鹤壁 458030)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王玉庭

(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 河南 鹤壁 458030)

目的 分析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7例给予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58例给予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完全转归率70.69%、成功栓塞率96.55%均高于对照组的52.63%和84.21%(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6.90%低于对照组21.05%(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通过重塑瘤颈和载瘤血管,促进血管内皮生长,提高瘤颈抗冲击能力,诱使血栓形成,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安全性高,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支架;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

近年来,随着生活及工作压力的逐渐加大,动脉瘤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患者如不能及时进行治疗,极易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有研究指出,由动脉瘤引起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为18%,致死率达到36%[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另有学者指出,采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显著,且对患者的损伤较小[2],本研究以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采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经实验室检查、CT、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符合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3],排除手术禁忌证和中途转院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7例,其中男36例,女21例;年龄29~68岁,平均(48.48±4.19)岁;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20例,Ⅲ级15例,Ⅳ级8例。观察组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28~69岁,平均(48.36±4.21)岁;Hunt-Hess分级:Ⅰ级13例,Ⅱ级19例,Ⅲ级17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给予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侧翼点入路,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及腱膜层,游离皮瓣显露骨瓣,使用骨膜剥离子撬开骨瓣,修整骨缘,切开硬脑膜,游离动脉瘤,使用永久性动脉瘤夹夹持,电凝及明胶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冲洗,放置引流管;观察组患者采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给予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实施股动脉Seldinger穿刺,DSA检查患者的椎动脉和双侧颈动脉,确认动脉瘤情况,随后更换导引导管,并行全身肝素化,将微导丝经导管引入动脉瘤,利用微导丝引导Enterprise支架系统进入瘤颈,调整、固定后,选取合适型号微弹簧圈介入,进行栓塞,释放支架,经造影检查确认后,撤除微导管及导引导管,术后6 h拔除鞘管,穿刺点股动脉持续压迫预防出血,术后24 h完全制动患者下肢,应用常规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完全致密闭塞:栓塞率100%;接近完全闭塞:栓塞率>90%;部分栓塞:栓塞率>70%;失败[4]。其中=完全转归为完全致密栓塞,成功栓塞率=完全致密栓塞+接近完全闭塞+部分栓塞。②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③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改善效果: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生存质量评分(QOL)分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5],ADL共计100分,>60分为基本完成,41~60分为需要帮助,20~40分为要较多帮助,<20分为完全需要帮助;QOL量表共计39个项目,包括健康状态、社会主观指标及疾病症状3大类,满分117分,分数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后完全转归率70.69%、成功栓塞率96.55%均高于对照组的52.63%和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6.90%低于对照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9 8,P=0.028 3<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81.25±11.06)分、QOL评分(80.64±10.69)分均高于对照组ADL评分(66.97±9.36)分、QOL评分(68.39±8.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因局部薄弱或结构遭到破坏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目前,临床上对于动脉瘤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对于动脉瘤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不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管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较少,同时脑动脉血流量大,周围缺乏组织支持,极易发生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引起动脉瘤的形成,后天性因素中常见的有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因素,动脉硬化会使弹力纤维断裂,降低动脉壁的承受压力,阻塞营养血管,最终引起血管壁变性,感染多是以小栓子的形式通过血液进行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周末支,以及动脉分叉部,侵蚀动脉壁,引起感染性动脉瘤的发生,创伤会损伤患者的动脉管壁,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除此之外,血流动力学的冲击亦是导致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6],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发生破裂后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颅夹闭术是开颅手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通过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防止出血的发生,同时又能够保持载瘤与供血动脉的继续通畅,维持脑组织的正常血运,但是该方法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且该方法对于一些难治性复杂动脉瘤效果较差,影响整体疗效[7]。随着医学技术与材料的不断发展,颅内支架的出现使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支架结合位弹簧圈介入通过应用支架改变血流,使动脉瘤内及瘤颈部位血流紊乱,促进血栓形成,同时,支架具有格挡的作用,使弹簧圈与支架形成的网格平整,新生内膜更为结实,有利于血管内皮生长,通过封闭瘤颈,维持载瘤动脉的形状,重建血管壁,改变了瘤腔内的血流动力学,促进瘤颈和载瘤血管重塑,甚至达到动脉瘤的解剖愈合,使填塞更加致密,提高瘤颈的抗冲击能力,防止动脉瘤的再出血,提高安全性,对患者的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8],该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完全转归率70.69%、成功栓塞率96.55%均高于对照组的52.63%和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采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法能够更为有效的对动脉瘤进行栓塞,且效果优于开颅夹闭手术,与崔铉默[9]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应用支架有着重要的关系,通过支架覆盖瘤颈,避免弹簧圈脱入载流动脉内,使填塞更加致密,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6.90%低于对照组21.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和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观察组治疗后能够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及生活质量,可能与观察组通过血管内治疗,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小,且支架释放成功后,有效地减少动脉瘤内的血流量,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力,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关系,与刘继东[10]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中由于样本量少,对患者的随访时间较短,并没有对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追踪,在后续的研究中会进一步加大样本量以及随访时间,提高该研究的长期有效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技术通过重塑瘤颈和载瘤血管,促进血管内皮生长,提高瘤颈抗冲击能力,诱使血栓形成,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显著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潘力,刘鹏,秦杰,等.Y型支架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21(7):394-397.

[2] 何承彪,马建荣,姜维喜,等.手术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3):75-76.

[3] 苏一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22-23.

[4] 李钊硕,李天晓,薛绛宇,等.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6):478-482.

[5] 李帅,景雪峰.新型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3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80-283.

[6] 侯青,徐跃峤,程玮涛,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5):262-265.

[7] 代永庆,申向竹,钱亦华.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3):213-215.

[8] 程飞飞,蒋永祥,马颖,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J].重庆医学,2016,45(26):3652-3654,3657.

[9] 崔铉默.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1(11):1350-1352,1357.

[10]刘继东.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5):58-59.

R 739.4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0.026

2017-03-05)

猜你喜欢

弹簧圈栓塞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