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创新能力

2017-06-30金玲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教材插图培养能力

金玲云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插图,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材插图;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培养能力

教材插图是指教材中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片、图像、照片,表解等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对教材中用文字难以表述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初中《科学》(浙教版)教材采用了大量各式插图,分为实物欣赏激发兴趣类,构造示意培养自学类,实验示范科学探究类,动态形象激活思维类等。它的特点是颜色鲜亮,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的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如何巧妙利用插图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目前科学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笔者所指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方面的培养。

一、借“图”创设情景 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入情入境的教学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中《科学》教材插入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实物图片比例恰当,内容准确,形象逼真,而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是实物,每一幅插图就是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利用实物图片让学生直接感知事物,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了,知识面增加了,视野拓展了。例如雨过天晴,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教师课前再准备几张不同地区的艳丽的彩虹照片,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的眼、耳、脑同时得到刺激,犹如身临其境,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想问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能人照彩虹吗?通过想和问,激发了创新兴趣。

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教材插图就是一幅幅展开的美丽画卷,仪态万千。例如:九(上)科学23页插图:一些常见的盐晶体,学生惊叹自然界中还有这么美丽的盐,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性质?有没有毒?在实际中有什么用途?很多疑问在脑海里展开了。初中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利用插图的固有魅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激起探究欲望。

二、借“图”设疑导思 激活创新思维

动态插图生动有趣,可爱幽默,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活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化解教学难点。科学教材中的许多较教难理解的概念或原理,仅凭单纯的理论教学枯燥乏味,易造成思维抑制,为此,教材中引人了大量幽默、生动有趣的卡通图,古板的知识点被激活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图片,以人体作比喻,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就象小精灵,有趣地潜入初中生的大脑里。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卡通图,形象生动的卡通人物,配上拟人化的语言文字大脑皮层激活了。“我是金属1”,“我是金属2的盐”,“我把金属2赶走了,因为我比它的活动性强”。幽默的卡通图片和生动的语言把置换反应的特点也理解透了。这样在愉快的活动中思维也激活了,就此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里的氢置换出来?湿法炼铜中为什么铁能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能否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学生对这些问题能迎刃而解,进而迸发出更多新的问题想一探究竟。并努力去思考,去寻找新的答案。

物质的微观结构由于学生无法直接观看到,又缺乏学生所熟悉的事实作为推导的依据,过于抽象造成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中相配的模型图可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形象化认识,形成学科思维,因为这些图是静态的,教师如果能利用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化静态为動态,将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的本质更直接、更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本来抽象的知识变成鲜明的感性知识,学生大脑皮层的多个功能区参与活动,获取信息变得主动、积极。如八(下)科学第89页,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1.化学反应前有几种原子?生成物又有几种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有没有变?2.反应前原子总数是几个?反应后呢?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是否变化?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过程中,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收到了激活思维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益。

三、借“图” 培养创新能力

1.利用插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开端和重要渠道。利用实验图(包括实验装置图、操作示意图等)代替文字,说明问题简明扼要,方便易懂。学生能快速、深刻理解蕴涵在图片中的知识信息,并能准确操作实验过程。针对插图的这一功能,让学生“看图说话”,面对插图,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图片内要表达的信息,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互相提醒观察仔细全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示范图片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更感性地理解教材的信息,最后由学生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插图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如“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按以下流程进行: 学生观察插图说出操作步骤,教师适当补充指正→教师演示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用量筒量出液体体积→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一个或一组插图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整合、深化,也能引起学生对表象的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插图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插图还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具。通过图像的描绘,把在学校实验室无法直接观察的物质运动变化、能量转化、化学现象、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以及物质用途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理解插图传递的隐性信息,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和规律,并能运用理解的信息去顺利解释实际问题。如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 粒子轰击原子实验。学生根据图片观察到的现象:1.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就此引发逆向思考:原子内部是实心的会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2.少数 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产生疑问:如果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少数 还会发生大角度偏转吗?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什么?3.极少数 粒子的偏转几乎达到1800 ,像是被弹了回来。启发学生产生联想:是由于原子核带正电荷互相排斥引起的吗?endprint

想象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中起着重大作用,激励着学生敢于大胆设想,勇于实践。如对照肖像图,教师介绍科学史实,发展想象力。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伽利略想象了运动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迪卡尔又想象了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后来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的研究成果,经过大量实验,通过推理概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利用肖像图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利用插图 培养学生思維能力

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包括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迁移,既能形象生动地反映生命运动的复杂性和鲜明性,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在学习“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时,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难点、重点之一,也很抽象。正因为学生不易理解,自学很难开展。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中的“血液循环模式图”,指导学生边阅读图中文字,边用文字图写出体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途径:右心房→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并用红、蓝两色的笔描出其内流动的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样利用插图来辅助学生自学,就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部位,通过图文转换,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锻炼。又如结合稀硫酸酸性的实验图与稀盐酸的性质进行比较,分析归纳酸的通性、用途,借助形象直观教学,学生乐于讨论、联想,打开了思路,训练了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总之,教材中的插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语言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遵循循序渐近、逐步提高的原则,借以时日,教师引导得当,能发挥其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英霞;利用教材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素质教育论坛,2010(4)

[2]杜爱慧;物理教材插图的分类与运用策略探讨[J]中学物理,2010(6)

[3]俞明学;生物学科插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科学教育,2010(6)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灵江中学 317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教材插图培养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浅谈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的有效性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小议如何利用教材插图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莫让对话止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