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细节走进心灵

2017-06-30张学花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心灵

张学花

摘要:面对一年级学生的杂乱和无序,用一颗真诚的心,从细微入手,走进儿童的心灵,予养成教育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之中,最终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键词:关注细节;心灵;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走入一年级的教室,面对杂乱和无序,面对闹哄哄的孩子们,看他们天真的面孔,无邪的眼神,每每遇到问题,都不忍责怪他们,所以我总会多问几个“怎么办?”,因为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些细微的问题不经意间就慢慢解决了。

一、绝对自由的如厕权利

一年级的孩子随众心理严重,尤其是一说上厕所,无论上课下课,呼啦啦一大片。关键是上课,不让去吧,又担心他们尿湿了裤子,甚至把便便拉在裤子上。怎么办,问题得解决,而“高压政策”存在隐患绝对不行。为了防患于未然,我采取的做法是:上课时,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我告诉他们,课堂上任何时候,你觉得急需要上厕所,不用和老师请假,自己安安静静起来就去,但是不能打扰其他同学。

一开始,依旧有孩子来请假,我摸摸他的头,轻轻告诉他:去吧,下次不用告诉老师,我相信你一定是憋不住了,才会在上课的时间去厕所。等有一天,你长大了,就能坚持到下课了。也有孩子们跟上来,我会微笑着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和某某小朋友一样,憋不住了就去吧,老师真希望明天的你和上完课再上厕所的孩子一样,是老师心目中的大孩子了。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长大,渴望被肯定。渐渐地,课堂上上厕所的孩子越来越少,偶尔你会看到一个孩子悄悄地从自己的座位上起来,轻轻走出教室,而其他孩子几乎是“无视”的状态,他们知道他一定是憋不住了,同时在心里暗自高兴,自己比他做得好。

这样的小事也许微不足道,但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下课上厕所的习惯。近两学期的学校生活,全班63位孩子没有一人尿湿过裤子或是把大便拉在裤子上,而同年级的老师们,依旧会时不时的因这而抱怨。

适当的放手,给孩子们一份“自由”,反而使他们更懂得约束自己。

二、“有家可回”的铅笔

孩子小,针尖大的事都想告诉老师,却从不自己想解决的办法。面对着随手捡起的铅笔橡皮等物品,只有一种处理方式:老师,我捡到了一只铅笔;老师,我捡到了一只橡皮;老师,我捡到一本书等等诸如此类的“好事”在课间是不绝于耳,有时候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怎么样让他们捡到物品先找失主呢?

又是一节语文课,先不学习书本内容。

我走到第二排桌子边上,弯腰捡起自己课前刻意放在地上的一支铅笔,并不着急上课。站在孩子们中间,举起铅笔对他们说:“每天,都会有一些小朋友把自己捡到的铅笔送到老师这儿来,真替这些孩子高兴。但其实铅笔头可一点都不高兴,他们在偷偷抹眼泪呢。”孩子们听我略带伤感的语气,童心也跟着伤感起来,一个个小嘴一撅,眉头紧蹙。

“为什么呀?”“我知道,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小主人。”答案就在这两张快嘴的一问一答中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我顺势提问,那下次你们再捡到铅笔宝宝应该怎么办?“帮他們找主人!”孩子们异口同声。

但找主人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件“易”事。我郑重其事地举起手里的铅笔头,走到近处的六位孩子边上。很认真地问道:“某某同学,请问这是你丢的铅笔吗?”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后,我又用同样的问题很有礼貌的询问其他五位孩子,最终没有找到主人。我来到讲桌前,轻轻一松手,把它放在了一个空罐子里。同时告诉孩子们,找不到小主人的物品,暂时可以来这里安家。

年幼的孩子最喜欢模仿老师。以后他们再捡到丢失的物品,几乎是一板一眼学着我的样子,先找失主再“回家”。时间久了,再也无人像告状似的大呼小叫来给我交捡的物品了,而孩子们真正丢的物品也少了,因为许多时候他们都是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失而复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无小事,用心对待每一件小事,事半功倍未尝不可!

三、 “助人为乐”的铅笔

低年级遇上不负责任的家长和邋遢的孩子,晚上不削铅笔,早晨忘记带本子和铅笔,是常有的事。经常是准备写字了,他们找不到本子铅笔或是找到了铅笔也无法写字。每每这时,气不打一处来。可与其时常生气,还不如寻找解决的办法。他不是没有吗?那我就提供给他,但那种方式更好呢?

笔罐里有一些丢失的铅笔,无人认领,何不让他们也有用武之地呢?我把它们削好,放回罐子。告诉孩子们,那天你要忘了带铅笔或是铅笔秃了,自己就来这儿拿,上课的时候也可以,不用担心老师会批评你。但我有个条件是用完了自己拿回家削尖,再放回来,这样就可以帮到更多的孩子了。对于本子、橡皮也是如此。

时间久了,孩子们习惯了,偶尔的忘记也不会担心老师批评,倒是那些没有父母操心的孩子,也因为不好意思每天都去讲桌前取,渐渐不再丢三落四了。谁说“有心插柳”柳不绿呢?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要使每一个学日成为真正的教育的学日,教师不能像一块在大江里随波逐流的木片那样对待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而是要像一个在大江里驾驶着航船乘风破浪驶向目的地的舵手那样对待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这条教育的大江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儿童的生活。”

走进儿童的生活,从细微入手,想方设法去解决他们的困难或存在的问题,予养成教育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之中,往往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四小学 730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心灵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酷图爆语(6)
心灵小语
自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