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网络化视域下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发展模式探究

2017-06-30陆孟飞史曙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陆孟飞+史曙生

【摘要】江苏省自2002年引进健康促进学校项目以来,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健康促进学校发展体系,工作成效一直做到全国前列,但在发展模式上还需与时俱进。为了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的更好开展,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思路和改进方向,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剖析,并借用组织网络化的管理理论构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的“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认为学校内部组织网络易于形成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局面,学校外部大系统组织网络易于形成政府搭台,部门参与,社区联动,形成合力,现代社会整体效应发挥的局面。内外组织网络的联合构建才有利于健康促进学校目标的更好实现。

【关键词】组织网络化 健康促进学校 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代码;SJLX16_0254。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90-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在不断致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工作中提出了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行动计划,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序展开。我国于1995年首先在上海建立“健康促进学校实验基地”,随后“健康促进学校”这种衔接学校教育,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模式被予以接纳与推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江苏省于2002年引进健康促进学校项目,作为我国的教育先进典型大省,近年来,江苏省在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到2015年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率为全省中小学的50%,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数量位列全国首位。

一、组织网络化概述

“组织网络化”一词由美国企业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使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打破了市场的地理位置、区域、国别限制,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各种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以分工、等级制、清晰的职能边界为基础的传统组织模式受到全面挑战,而以边界模糊化、结构柔性化为特征的企业网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组织网络化”被认为是组织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实现范式转换的新生点。

二、对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的阐述

1.健康促进学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的“健康促进运动”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得到有效地开展。和传统单一模式的学校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学校”是把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学生健康的诸多部门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各种有利因素作为促进学生健康的资源,改造或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因素,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知晓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并且有益于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发展。

我国于1995年引进健康促进学校的概念并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践。2002年,按照“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的推广与持续发展”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江苏在南京市开展项目试点,不断探索和总结,取得了丰硕成果。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已创建3933所健康促进学校,达到了十二五全省50%中小学校创建成健康促进学校的目标。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国计民生,促进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江苏省教育厅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意见》中提出的“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等要求,拟定了“十三五”期间“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行动计划”,期望把江苏省建设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实验区”和“示范区”。

2.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发展模式简介

健康促进学校的实践告诉我们: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必须针对学校实际,掌握师生的健康需求,有选择地、有重点地抓住突破口,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尝试,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或模式。健康促进学校模式是根据医学上从疾病的预防模式向积极的健康概念转变的发展趋势的启发而提出的,即健康可以通过对健康促进环境的精心设计与维护而获得,而且,这些健康促进环境可以保证并提高个人和组织水平的健康。健康促进学校模式由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渥太华学校环境健康促进宪章的五个行动策略的应用而提出和倡导,其基础是围绕着公共卫生政策的建立,从而组织并形成相适应的卫生工作系统,以此创设支持性的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这个模式强调学校社区的多种人员的共同参与,这包括学生、学校员工、父母,当地社区组织和企业等。这些个人与组织形成的群体,要在一个事先计划的框架内彼此合作,共同促进学校社区的卫生工作。到目前为止,对世界范围许多国家与地区的大量研究表明,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在促进并达成教育目标和健康目标的任务上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发展模式的优缺点

(1)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发展模式的主要优点

健康促进学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構,完善的管理系统是有效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基础。目前,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在运行中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模式:首先,上下联动,管控协调。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在卫生厅、教育厅等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开展工作,制定了相关工作要求及目标,并积极引导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其次,校内组织机制开始显现。通过研读各健康促进学校的工作章程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在章程中涉及到了组织机制的内容,虽然机制本身还有待完善,但科学完善的校内组织机制将是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一种必然趋势;最后是第三方机构的介入。第三方机构作为一种参谋、辅助机构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与成果。

(2)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

有专家认为,教育部门应该是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主体,他们对健康促进学校的认识和创建热情直接决定着该项工作的成败[13]。虽然教育厅等部门在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中已发挥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但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基层教学单位及其周边组织。

三、组织网络化在构建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发展模式中的运用

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是以创建学校为中心,辐射学校所在周围社区及带动整个社会的大行动健康推进项目。由组织网络化的内、外部两种形式,将健康促进学校创建项目看做是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创设属于“内部网络化”,学校外部组织运行管理机制属于“外部网络化”。

1.学校内部组织网络化

健康促进学校内部组织网络化,就是将健康促进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之中,所有的健康促进工作始终围绕着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条主线展开,把健康促进工作的观念及其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指标,化解到平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去。

2.学校外部组织网络化

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少数学校员工或学校领导、某一个业务部门的热情和责任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这个原因,要鼓励社会各界协作,形成自下而上由基础到顶层的参与体系。

在整个外部组织系统中,各层级的教育系统和健康教育研究所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每一级都有健康教育研究所,作为该一层级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的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和评审机构,负责该一级所有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组织的联系工作,培训卫生和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及业务人员、各项目学校相关人员,组织对健康促进学校的技术指导,以及组成健康促进学校评审组,负责对该一层级的健康促进学校进行评审、复审及上报工作。教育系统为健康促进提供了理想的渠道,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的重要保证,与卫生部门紧密配合,采取多项促进创建工作实施的措施,包括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日常督导及授予嘉奖等,及时发现学校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导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

对于健康促进学校网络系统来说,政府部门致力于宏观调控,以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为主导,指导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江苏省作为省域一级的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层级,应在国家的统领下,整合区域教育、医疗、卫生、社区、企业等各部门力量,参与配合学校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这一网络系统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潜力,达到资源共享,形成自下而上联动的区域性健康促进学校模式。

四、研究结论

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不同的学校在教育体质、管理机制、教学模式、师资状况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相应的发展模式也会存在差异。当前江苏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管理模式优势与不足并存,有必要根据组织网络化的管理学理论与实践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内部组织网络易于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局面,学校外部大系统组织网络易于形成政府搭台,部门参与,社区联动,形成合力,现代社会整体效应发挥的局面。希望江苏省能够在现有健康促进学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跟随时代步伐及地区发展特色,有选择性的进行调整和改善,更加高效的执行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圓满实现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中对于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制定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张钢,罗军.组织网络化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3,1(21):60-64.

[2]纪湘懿,澳大利亚昆山兰州“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1.

[3]江苏教育.2015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促进工作新闻发布会[EB].http://www.ec.js.edu.cn/col/col14221/index.html,2016-05-06.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